聽說法

聽說法

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又稱“口語法”、“句型法”、“結構法”或“軍隊教學法”。這是一種強調通過反覆句型結構操練來培養口語聽說能力的教學法。

理論基礎


產生時間、背景
聽說法於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軍隊為在短期內培養大批掌握外語口語能力的軍人,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強化訓練士兵的聽說能力,聽說法便應運而生。戰後,該法被推廣應用到學校外語教學中,並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風行美國和西方各國。
理論基礎
語言學理論基礎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該法強調第二語言教學要從口語開始,從說話開始,通過掌握語言結構學會目的語言。代表人物有:布龍菲爾德(L. Bloomfield)、弗里斯(C. Fries)。結構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學的任務就是嚴格地按照科學原則去觀察和描寫人類的語言,並弄清楚這些語言在結構上的特徵。他們認為語言首先是說的話(speech),所有的人在學會閱讀之前都是先學會說話的,文字是話語的表現形式。
心理學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論,認為言語行為是通過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並加以強化而形成習慣,強調第二語言教學要通過大量的模仿和反覆操練養成新的語言習慣。
教學過程
美國布朗大學特瓦德爾教授在1958年把聽說法的教學過程歸納為認知、模仿、重複、變換和選擇五個階段。

基本原則


聽說法的基本原則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⑴聽說領先,注重口語。聽說領先指聽說是一切言語活動的基礎,口語是第一位的,讀寫是在聽說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初級階段先練口語,以培養口語能力為主,讀寫為輔。
⑵反覆操練。用模仿,重複,記憶的方法去反覆實踐,形成自動化的習慣。
⑶以句型為中心。句型是語言教學的基礎,也是外語教學的中心,通過句型操練能自動化地運用每一個句型,掌握目的語.
⑷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和翻譯,盡量用直觀手段或藉助於情景,語境,直接用目的語理解和表達。
⑸對比語言結構,確定教學難點,把外語教學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難點上。語言結構對比包括母語同目的語結構的對比分析和目的語結構內部的對比分析。
⑹能及時、嚴格地糾正學習者出現的錯誤,培養正確的語言習慣。
⑺廣泛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如幻燈、錄音、電影、電視等,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強化刺激。

有關評價


1.優點:
以口語為中心,以培養聽說能力為主;
強調句型的訓練,創造了一套通過句型操練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方法;
限制使用母語但不排斥母語的作用;
通過母語和外語對比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
運用現代化視聽手段進行教學.
2.缺點:
強調聽說,忽視讀寫;
聽說是枯燥的機械性操作,句型操練脫離語境,不利於培養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

歷史意義


在第二語言教學史上,聽說法是一種理論基礎非常雄厚的教學法流派,它把結構主義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中,使外語教學建立在當代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聽說法的出現成為第二語言教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促進了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英語九百句》就是一套按照聽說法理論編寫的比較有名的學習英語口語的教材,曾一度在中國的英語學習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