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馬口(鬻語譯音,四川西昌),則牛(藏語譯音,四川稻城),箭竹(四川鹽邊),實心竹(四川會東),油竹(四川瀘定),阿悶(納西語譯音,雲南麗江),岩竹(雲南麗江,大姚),山竹、苦竹(雲南賓川),岩金竹(雲南)稈高2~3m,徑0.6~1.2㎝,節間略呈之字形曲折,長12~15㎝;籜耳缺失,鞘口兩肩通常無遂毛;籜舌舌狀突出;籜葉外翻。葉片披針形,長7~13㎝,寬0.5~1.2㎝,小橫脈甚清晰。筍期7~9.稈供製作掃把、編織用具。是大熊貓食料竹種之一。
掃把竹
竿柄長3-20厘米,徑粗7-20毫米;節間長1-10毫米。竿高2-3(4.5)米,粗6-12毫米,全竿計21-36節,略作之字形曲折;節間一般長12-15(20)厘米,基部數節間長3-7厘米,無毛,幼時被白粉或稀可無白粉,縱向細肋不甚明顯,實心或幾實心,髓呈鋸屑狀;籜環隆起;竿環隆起乃至顯著隆起,幼時常為紫色;節內長1-3毫米。竿芽以5-11枚組合為一複合芽,半圓形,貼竿而生,表面微粗糙,邊緣具白色短纖毛。竿每節簇生5-17枝,枝斜展,纖細,直徑僅為1-1.5毫米,幼時常有白粉,一般不再分次級枝。筍紫紅色,具黃褐色刺毛;籜鞘早落至遲落,薄革質,向頂端逐漸更薄,長三角形,先端逐漸變狹,背面被極稀疏的黃褐色刺毛,縱向肋紋顯著,小橫脈在鞘上半部不甚明顯或明顯,邊緣通常無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顯著,舌狀突出,高1-3毫米;無毛,邊緣常具小裂刻;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長2-8厘米,寬1-1.5毫米,基部不向內收窄,無毛,小枝具3-5葉;葉鞘長2-3厘米,僅在邊緣通常具黃褐色短纖毛;葉耳無,鞘口無繸毛或偶有1-2條繸毛;葉舌截形或圓拱形,無毛,高1-1.5毫米;葉柄長1-2毫米;葉片狹披針形,長(5)7-13厘米,寬5-12毫米,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次脈3或4對,小橫脈不甚清晰,葉緣的一側具小鋸齒,另一側近於平滑。花枝未見。筍期7-9月。
竿可供縶制掃把和劈篾編織背簍和撮箕等用。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東北部至西北部。海拔1380-3200米,生於荒坡、陡岩或針闊葉混交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米易縣,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