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臭椿

刺臭椿

喬木,高10餘米。幼枝具軟刺。奇數羽狀複葉,長50-90厘米,小葉8-17對,對生或近對生,披針狀長橢圓形,長9-15(-2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稍圓,基部有2-4對粗鋸齒,齒背有腺體,上面僅葉脈有較密柔毛,余無毛或有微柔毛,下麵灰綠色,有柔毛;葉柄常紫紅色,有時有刺。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翅果長4.5-5厘米,先端扭曲。分佈在湖北西部海拔1000~13OO米,以及四川省。

形態特徵


刺臭椿
刺臭椿
喬木,通常高10餘米;幼嫩枝條被軟刺。葉為奇數羽狀複葉,長50-90厘米,有小葉8-17對;小葉對生或近對生,披針狀長橢圓形,長9-15(-2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稍帶圓形,每側基部有2-4粗鋸齒,鋸齒背面有一腺體,葉面除葉脈有較密柔毛外其餘無毛或有微柔毛,背面蒼綠色,有短柔毛;葉柄通常紫紅色,有時有刺。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翅果長約5厘米。
株:喬木,高10餘米。
枝:幼枝具軟刺。
葉:奇數羽狀複葉,長50-90厘米,小葉8-17對,對生或近對生,披針狀長橢圓形,長9-15(-2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稍圓,基部有2-4對粗鋸齒,齒背有腺體,上面僅葉脈有較密柔毛,余無毛或有微柔毛,下麵灰綠色,有柔毛;葉柄常紫紅色,有時有刺。
花: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
果:翅果長4.5-5厘米,先端扭曲。

生長環境


可孤植、叢植或與其它樹種混栽,適宜於工廠、礦區等綠化。喜光,陽性樹種,生長較快,胸徑1米以上,干形端直,喜生於向陽山坡或灌叢中。

分佈範圍


產湖北、四川、雲南等省;生於山坡或山谷陽處疏林中,雲南產的達海拔2 8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房縣

物種分類


與“刺臭椿 Ailanthusvilmoriniana Dode”相關的種有:
臭椿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臭椿(原變種)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var. altissima
大果臭椿(變種)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var. sutchuenensis (Dode) Rehder & E. H.Wilson
台灣臭椿(變種)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var. tanakae (Hayata) Kaneh. & Sasaki
常綠臭椿Ailanthusfordii Noot.
毛臭椿Ailanthusgiraldii Dode
嶺南臭椿Ailanthus triphysa(Dennst.) Alston

主要價值


樹脂:用於頭痛,手足皸裂。
刺臭椿樹榦通直高大,春季嫩葉紫紅色,秋季紅果滿樹,是良好的觀賞樹和行道樹。

栽培技術


刺臭椿的根櫱性很強,可採用分根、分櫱等方法繁殖。
早春採用條播。先去掉種翅,用始溫40度的水浸種24小時,撈出後放置在溫暖的向陽處混沙催芽,溫度20-25度之間,夜間用草簾保溫,約10天種子有1/3裂嘴即可播種。行距25-30厘米,覆土1-1.5厘米,略鎮壓,每畝播種量5公斤左右。4-5天幼苗開始出土,每米長留苗8-10株,每畝苗1.2-1.6萬株,當年生苗高60-100厘米。最好移植一次,截斷主根,促進側鬚根生長。
花單性或雜性,5-6月開花,9-10月果實成熟。翅果,種子採集加工時去雜不必去翅,種子千粒重28-32克,每公斤種子3.2-3.4萬粒,發芽率80%左右,種子干藏貯存,發芽力可保持1年。
刺臭椿對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常見病有白粉病。旋皮夜蛾、蓖麻蠶是主要的食葉害蟲,為害苗木。斑衣蠟蟬是常見的刺吸害蟲。刺臭椿溝眶象、溝眶象是常見的蛀干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