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子包

福建特色小吃

徠芋子包是一種福建永定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屬於客家菜。當一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時,趁熱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餡香香的、美美的。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芋子2500克
木薯粉1250克
五花肉1000克
冬筍1.5斤左右
香菇干120克
蔥白200克
芹菜150克
胡蘿蔔1個
適量
醬油適量
胡椒粉適量
蚝油適量
干魷魚100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小芋頭用高壓鍋壓熟,去皮搗成泥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切好食材,一個個爆香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蔥小火爆到有點香,盛起,爆香菇和魷魚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處理肉,我用的前腿肉,肥肉單獨爆,其他加地瓜粉,鹽,醬油爆香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加入筍絲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加入胡蘿蔔絲,香菇魷魚,芹菜和蔥油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調味,加鹽,蚝油,醬油,胡椒粉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最後就是把料包進圖二揉好的皮中。上蒸鍋蒸熟即可。小袋子一個個裝好,方便保存。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不包餡也可以,就步驟二直接揉成段,切片,下開水煮到浮起來,另外炒料,類似於前面的餡,但不用那麼多,把料跟煮好的芋粄一起拌,最後調味。注意這時候會幹,拌的時候要加水,直接用煮芋粄的水就可以,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加入木薯粉,一點點鹽,揉到手跟盆都乾淨,芋子跟木薯粉的我沒稱,大概是2比1左右,揉到不粘手,三光。芋子跟木薯澱粉揉成的皮,如果不好包,可以拿兩塊先用熱水燙熟,再加入原來的皮中一起揉,揉到完全融入,這樣用來包芋子包的皮狀態非常好,就不會不成型。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芋子10個左右
木薯粉450克
香菇干120克
胡蘿蔔1個
適量
胡椒粉適量
瘦肉250克
豆角250克
開水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先把芋頭洗乾淨上鍋蒸熟,(也可以不要芋頭吃起來比較Q)香菇泡發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蒸芋頭時把餡料準備好,餡料炒熟。(喜歡吃什麼就包什麼餡料)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芋頭蒸好粘碎加入木薯粉加開水和好,我這海拔2000所以我是把水水煮開了來和的,要是不是高海拔就不要煮開可以,水煮到快開時就行或者煮開了水涼涼在和。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加入木薯粉和了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和好包入餡成圓就可以了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做了兩種型,做好后蒸熟就可以吃了,餡料是熟的不用蒸太久。這次做好沒蒸全放冷凍了給小孩做早餐用,所以沒蒸熟后的照片呦!這也可以拿來煮也好吃。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芋子500克
木薯粉250克
五花肉200克
冬筍2棵
香菇干20克
蝦干1把
蔥白適量
薑末適量
芹菜4棵
胡蘿蔔半個
適量
醬油適量
水澱粉5調羹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五花肉切末,別太碎。香菇提前泡發后切末,冬筍去皮擦絲,隨意剁幾下。蝦乾洗凈。蔥姜,芹菜切末。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煸香蔥姜,下香菇煸香,下入肉末炒變色,適量醬油。翻炒,加入冬筍,加入與料平的熱水,加入蝦干。煮開。加入胡蘿蔔絲。煮熟后,撒入芹菜末,適量鹽調味,水澱粉勾芡。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芋子要用這種小的,洗凈,帶皮蒸熟。熟后剝皮搗爛,一直按壓,揉搓,直到粘性比較強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慢慢的分次加入木薯粉,每一次都揉均勻了再繼續加粉。不要一次性倒入,以免太幹了。和好的芋子面最好蓋上布鬆弛回潮一下,讓粉與芋子好好融合。
步驟五捏一個大約30克左右的糰子,搓成長椎形。用拇指插一個洞,邊轉著手邊捏薄了。再舀入適量餡。用虎口順著收口。捏成陀螺樣。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然後,喜歡蒸的,就水開蒸10分鐘。或者用水煮。我今天是試了水煎。適量油,小火先把芋子包的底部煎一下硬殼。再加入沒過一半的熱水,燒開,蓋鍋蓋,煮到水幹了。趕緊得趁熱吃了,涼了就變硬了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有關故事


剛出鍋的芋子包
剛出鍋的芋子包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芋賑饑”的小故事:古時有一寺僧,專力種芋,歲收極多,杵之如泥,築造為牆,后遇大飢,獨此寺四十餘僧食芋泥以度凶歲。可見芋子是個好東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聰明能幹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變換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樣,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請客人,於是就在生活實踐中烹制出鄉間美食——芋子包。過去,芋子和番薯那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雜糧,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糧”,被視為“農家最重之蔬”,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每至秋季,家家戶戶的地窖、房角都堆滿那紅姣姣的地瓜和黑黢黢的芋子。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都吃上大米飯,芋子和番薯不再是要雜糧,但客家人都還會去種芋子和番薯,以便自己想改改口味時食用。
永定區,許多家庭在過年過節都會去做芋子包。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芋子包,就更有著特殊的味道,不更有著包芋子包場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散發出縷縷的溫馨,家人之間一年來的理解和支持,對新一年的展望,對老人的祝福,對晚輩的期待,似乎都默默融入那手上的芋子包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