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河川

湯河川

湯河川,位於懷柔北部深山是北京有名的“滿鄉”。史料記載,從清朝順治年間開始,以彭姓為主的滿族人口就從瀋陽城外遷居至此,今天沿湯河川逐漸形成的喇叭溝門、長哨營、湯河口三鄉鎮,在清朝曾被稱為鷹手營、楊木營、胭脂營。湯河川滿族已有36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民間風俗,擁有二魁摔跤、蹴球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容介紹


從懷柔城區往北沿懷豐路,出河防口,行程一百多華里,這裡是一片山間的開闊地。湯河在這裡蜿蜒流過。沿湯河向北走,你會依次來到湯河口鎮長哨營滿族鄉喇叭溝門滿族鄉。這兩鄉一鎮綿長近百華里,歷史上統稱為“湯河川”。湯河川內共有滿族人口50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為彭姓。這裡的山水風光或淡雅飄逸,或雄渾壯美。而300多年形成的滿韻鄉情別有一番風味。流傳於當地的民間傳說,生動引人,是人們尋古探幽,一寄情懷的好去處。

滿人聚居區

趙書
從北京懷柔往北沿懷豐線走,出長城河防口,行程一百多華里,來到一片開闊地。這裡山不高而林密,水不深而長流,沿著湯河再向北走,依次到達湯河口鎮、長哨營滿族鄉、喇叭溝門滿族鄉。這兩鄉一鎮綿長一百多華里,湯河兩岸分佈著一百多個行政村和自然村,歷史上統稱為“湯河川”。湯河川上的兩鄉一鎮共有滿族人口5444人,其中絕大多數為彭姓。懷柔區共有兩萬餘滿族人。

古代少數民族

喇叭溝門滿族鄉在北京市的最北部,屬燕山的深山,自古以來是少數民族休養生息的地方。古代這裡是東萌、匈奴、華夏三個系族活動的三角地帶。歷史上,它既是北方各游牧民族成長壯大的搖籃,又是華夏諸族與北方各游牧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活躍地域。
近年來,在喇叭溝門滿族鄉接連發現古人類文化活動遺跡,出土了石核、石鐮、石斧等古代生產勞動工具。有關少數民族在此活動的記載,可追溯到漢高祖元年。原在此地游牧的東胡民族被匈奴所滅,其中一支改稱烏桓,烏桓全族每年要向匈奴進貢大批牛、馬、羊及毛皮,如過時不交,妻子兒女便被擄為奴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擊破匈奴左賢王之後,這裡的烏桓也從匈奴奴隸制政權的奴役下解脫出來,接受漢封建王朝的管理,受漁陽校尉管轄,該地的烏桓大人每年要到漢廷朝拜皇帝。後來,北方的鮮卑族強大了起來,強佔了烏桓所居住的塞外之地,這裡的烏桓人隨赤山烏桓投附了鮮卑人。三國時期,這裡的鮮卑人臣服曹操。魏晉南北朝時,這裡屬拓跋鮮卑北魏統治。以後又經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直到隋唐,長達二百七十多年的戰亂使中原地區生產受到破壞,而這裡,由於地處偏僻,免受戰亂之苦,成為世外桃源。一千年前,湯河川又成為了契丹人的游牧地,他們用牛羊和中原互市,換來了所需的日用品。1996年在孫柵子村出土了唐代的銅鏡、鐵鎖,說明這裡曾是契丹的游牧之地,當時遼朝和宋朝對抗,戰爭頻繁,一部分逃到這裡的契丹人,把武器埋了起來,開始過起了和平安寧的游牧生活。遼聖宗時(982年),這裡成為遼朝後方,起著平日游牧聚富、戰時屯兵應徵的作用。1997年,當地滿族人在鳳凰台耕地時,發現了大批埋於地下的古代兵器,使得當地傳說鳳凰台乃遼蕭太后點兵台之故事更有了依據。由於遼代實行的“斡魯朵”制,斡魯朵在古突厥語中是“宮帳”的意思,也就是說,儘管契丹人曾在這裡屯兵和生活,由於他們居住的是帳篷,所以地面沒有建築物的遺存,只出土了一些古代兵器證明此地曾有軍隊駐紮。
明代這裡屬於蒙古察哈爾部。后金汗王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玉璽”后,第二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元年,定國號為大清。皇太極雖然當了皇帝,但他終不是統一中國的皇帝,所以在喇叭溝門的滿族人中習慣地把努爾哈赤叫老汗王,把皇太極叫小汗王。史書上稱努爾哈赤天命汗、稱皇太極天聰汗。皇太極稱帝后,曾親臨長城各主要慕口進行巡察,湯河川是古北口居庸關一線富饒平坦之地,傳說皇太極曾在此駐蹕。

清代滿族人


滿族介紹

這裡的滿族人絕大多數為姓彭,滿族老姓(哈喇)為董鄂,譜書記載原駐在瀋陽城外,始祖彭連1644年隨其族兄彭春(康熙年間調任滿洲正紅旗都統)進關。彭春的曾祖父是努爾哈赤五大臣之一額附和和理之後代。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廷命尼堪守古北口,石漢守喜峰口,同時派出一支人馬駐在居庸關和古北口之間歷代農牧屯兵之地的湯河川。彭連長子彭繼貴隨軍前往,攜帶家眷到達喇叭溝門,為鷹手旗人,屬內務府鑲黃旗都虞司衙門所管轄。清代的都虞司衙署設在西華門路北,是管理內務府武職官員、兵丁和漁獵采捕等事的機構。據當地老人講,當時喇叭溝門為鷹手營,每年向宮中送獵物;長哨營為楊木營負責看林場,每年向京城送製造扎槍用的楊木杆;湯河口為胭脂營,專門負責開墾農田,為宮中妃嬪提供胭脂費用。三個營中有兩名彭姓千總,每營各設10名鷹手,其餘均為無職無役的閑散人(蘇拉),農獵自給。按清朝定製,外委千總一般為正八品,最高為從六品,因彭姓千總是其他各姓千總之首,所以官居七品,由本家族人中推舉有威望的人擔任。

文化特色

湯河川
湯河川
湯河川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代戰爭均未在這裡發生過。歷史上,它既是北京抵禦北方少數民族進攻的屏障,又是北方各少數民族未進入中原這個歷史大舞台之前的化妝室和休息廳。古往今來,多個民族都曾在這裡活動,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存。滿族是定居在這裡的民族,三百多年來,生齒日繁。當時,僅喇叭溝門鄉就有滿族人口3595人,佔全鄉8500人的42.3%。清代對滿族人口有一套管理制度,每家添丁均需到千總家登記人宗譜,湯河川上彭姓滿族譜系最為完整。據彭氏宗譜記載,彭姓原系滿洲董鄂氏,進關后因同宗族人彭春在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戰中“著為頭等第一軍功”,所以在康熙年間修宗譜時,以彭為姓,按字排輩,以別長幼。
1932年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的“執政”,喇叭溝門的最後一位千總彭明祥在這一年死去,以後再也沒有推舉千總,這裡成了“滿洲國”屬地。日本投降以後,仍屬熱河省灤平縣。1947年至1951年屬四海縣,1952年7月開始屬河北省懷柔縣,1957年在湯河川建立了東黃梁、長哨營、七道河、喇叭溝門、轉山子五個滿族鄉,1958年“大躍進”中組織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時,民族鄉被撤銷,1985年恢復了喇叭溝門和七道河滿族鄉。
1997年,喇叭溝門原始森林風景開放,一塊刻有“壹善”的摩崖石刻被發現。“壹善”二字每字約80厘米寬、60厘米高,刻石一塊9米高的石崖上。“壹善”二字出自佛教涅架經文“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取一善破百惡之典。據孫柵子的滿族鄉民講,傳說此二字出自鑲黃旗八王之手,因為“善”字是由“八王廿口”四個字組成,而鑲黃旗中稱過八王而又有20個子女以上的人只有皇太極一人,因此在旅遊解說時,稱此字為小汗王皇太極所寫。后又在另一塊山崖上發現了“三星照戶”,出自道家福、祿、壽三星照千家萬戶之吉祥語,由於字體清秀,認為是庄妃所為。據傳說原還有“二箸同心”,出自儒家,表示兄弟二人如同一雙筷子那樣親密合作,認為是多爾袞所留,可惜因多爾袞死後被奪爵,此字也早無下落。與此同時發現的,還有鴿子洞內小銅佛一尊,曇雲寺內身穿盔甲的乾屍一具。
滿族人喜歡的吉祥物與漢族有不同的地方,漢族人喜歡用道教中八仙人手持的法物為圖案,叫“暗八仙”,以物指人祈求吉祥,用於家庭裝飾圖案;而滿族人所喜愛的“八寶”要明白樸實,他們喜歡的八寶是寶珠、方勝、玉磬、犀角、古錢、珊瑚、銀錠、如意。這八樣寶貝涵括了金銀財寶的方方面面,還有滿族人的吉祥物——如意。
喇叭溝門的命名既與此處的地形有關,也與滿族人的心理愛好有關。清朝未進關之前,就與藏傳佛教有廣泛的聯繫,藏傳佛教喇嘛念經時所用的大銅號筒、大鼓、饒、鈸等“四大件”和海螺、小手鼓、手鈴、銅磬等“四小件”樂器,滿族人也均認為是神聖的法器。無論是四大件中的銅號筒,還是四小件中的海螺均屬喇叭之類,了解這一點,也就知道滿人為什麼把自己聚居地之一稱為喇叭溝門了。
八月十日,北京懷柔滿族民俗風情節將拉開序幕。十多項平時里難得一見的滿俗特色活動將攪熱湯河川。三天的滿族民俗風情節雖時間短暫,但遊人可了解和感受滿族民俗和文化底蘊。

彭家大院

彭家大院位於長哨營滿族鄉二道河村,是該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滿族古代建築,相傳為嘉慶年間由彭氏後人彭勇所建。
大院依山而建,為中軸對稱的三進院格局。頭進門是大牌樓,門口朝東,門兩邊各有一石獅,牌樓內有一個大影壁牆,其兩邊各有兩間雜物房。二進門是一個大門樓,門內東西各有房3間,分別是廚房、糧倉、馬棚和碾房。三進門在最裡層,有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及東西兩個跨院。正房後有一個兩畝多地的花園,花園西北角有一口水井及一座用來祭祀的假山,後花園內有杏樹、桃樹、梧桐樹等各類樹木。因彭家大院大影壁牆上題有“祥和堂”三字,當地人又稱其為“祥和堂”。
大院正房的牆根由大小相似的14塊條石圍成,最大的條石有3.4米長;正面的外牆下部以青磚為主,青磚的堆砌講究磨磚接縫,整齊勻稱,上部為製作精美的木格窗戶,窗戶兩側基本由松木構成,木頭上紅、綠顏色的漆依稀可辨;後面的外牆主要由石塊堆砌、以白灰勾勒而成,結實而美觀,當地人稱這種牆為“虎皮牆”。整個正房從外觀上看,雖然歷經滄桑仍然宏偉大氣而不失精美。
彭家大院鼎盛時期所擁有的土地達數十頃甚至上百頃,範圍上至喇叭溝門帽山下至琉璃廟,可謂家資殷實,富甲一方。據傳大院第五代傳人彭光桂曾這樣誇口說道:“關起門,頂上車,三年不出門,照樣能吃喝。”
彭家大院現存的三進門樓,為磚石土木結構,屋頂為雙脊,呈“M”型,相當別緻,據說門樓的北面曾經被一塊木板封住,是為“影壁”,人由影壁兩側出入。木板的上面有一塊小型牌匾,正面刻有“國恩家慶”四個字,背面刻有“人壽年豐”四個字,但在“文革”時期被塗抹不清。
經過200多年的世事滄桑,彭家大院已失去昔日的風采,然而,漫步其中,雕樑畫棟的房屋以及房檐上隨風搖曳的野草,似乎都在述說著大院久遠的歷史。

岩的傳說

崇禎八年,皇太極命多爾袞、岳托等率精騎去黃河以西收林丹汗之子額哲,得到元朝的傳國玉璽。皇太極心中大喜,認為這是上天讓他能夠順理成章的登上中原皇帝寶座的喜兆。於是再次興沖沖的率領正黃旗來到喇叭溝門,庄妃和多爾袞也隨同前往。他們三個人來到長壽泉邊(位於喇叭溝門鄉孫柵子村的山窩裡),皇太極說:“有了這傳國玉璽,我就可以正式更改國名,正大光明的登基當皇帝。實現父汗進軍關內,統一全國的大業了。”庄妃和多爾袞連忙向皇太極祝賀。
皇太極說:“在這關鍵時刻,大家必須齊心協力,才能完成替明朝的大業。我提議,我們三個人,每個人寫一幅字,表達一下現在的心情,然後刻碑傳世,讓後人記住這重要的時刻。”庄妃和多爾袞連連稱善。皇太極望著山崗上的一棵掛滿祈福條的大松樹說:松樹松樹萬年青,唯有施善才有功,佛法無邊奉行善,我題壹善表心情。說后揮毫寫下了“壹善”二字,筆走龍蛇,遒勁有力。
皇太極說:“佛經上講‘一善破萬惡’,因此我登上皇位后要以德為本,以善為先,方能收服人心,成就統一大業!”多爾袞馬上向皇太極行禮,接著說:“王兄說的極是,但這‘善’還有另解。”皇太極說:“解從何來?請愛弟明說。”多爾袞說:“這‘善’字乃由‘八王廿口’組成,王兄乃罕王之八字,未等罕位之前為八王,現在您正好有二十個子女,這正說明您是萬善之主。您順手寫出個善字,這真是吉祥之相,您應榮登崇德皇帝之位真是天意呀!”聽了多爾袞的話,皇太極非常高興,於是說:“十四弟說的好,現在該由你寫了。”
多爾袞拿起筆想了想,寫下了“二箸相交”四個字,寫完后說:松樹松樹身披紅,削木為箸秉忠誠。我助八兄成大業,二箸相交建功名。
多爾袞所寫四個字,是甘心為臣,輔佐皇太極之意。庄妃見他兄弟二人如此和諧,於是提筆說道:松樹松樹高又高,我祝大金根基牢。太平盛世早來到,三星照戶樂陶陶。“三星照戶”乃福、祿、壽三顆吉祥之星照耀千家萬戶也。皇太極和多爾袞讚不絕口,隨即命人將三幅字分別勒石,列在鑲黃旗第五參領周圍山崗之上。其中皇太極所題“壹善”刻于吉祥青松之下的石壁上,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壹善岩”了。
傳說因多爾袞死後被貶,故其生前所題“二箸相交”之碑刻也被破壞。目前,皇太極所題“壹善”和庄妃所題“三星照戶”尚在,成為喇叭溝門滿族鄉知名的景觀。

滿族端午節

康熙皇帝喜歡研讀《道藏》中“太上感應篇”,每次讀到“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指天曹,言人罪過”時,均覺有不快之感。一次,康熙到孝庄太皇太后那裡問安。孝庄太皇太后看到康熙有不快之色,於是問其故。
康熙說:“三屍神居於人腦中,心中和腎中,風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瞞不過三屍神。這使全國臣民均能向善。孫每讀三屍二字時,總覺不雅,所以心存不快。”
孝庄太皇太后說:“我聽說你最近到三河縣獎勵彭鵬三百兩銀子,有這事嗎?”
康熙答道:“彭鵬為官清正,不受民錢,又忠於我朝。所以要特殊獎勵,以讓群臣仿效。”
孝庄太皇太后說:“彭鵬是廉政之官,八旗中又有彭春是驍勇之將,武英殿中彭元瑞是智謀之臣,這‘三彭’均是你當朝的棟樑,何不以‘三彭’代替‘三屍’?彭者,朋也。以‘三彭’替‘三屍’豈不又雅又好聽嗎?”
康熙聽后連連稱善,特命人講“太上感應篇”時,將三屍神改為三彭,其目的不是以“屍”恫嚇人,而是以“彭(朋)”誘導人向善。
彭姓滿族人乃彭春後裔,奉旨落戶在北京燕山深處湯河川,以善德為祖訓,和當地人民非常和諧融合在一起,人口很快發展起來。傳說天神阿不凱恩都里了解這一情況后,就想試一下湯河川彭姓滿族人的心路是否真的向善。有一年立夏節氣快到時,他派一天神,扮成賣油老翁,來到湯河川。
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兩葫蘆三斤。”大家一聽這麼吆喝,就紛紛按一葫蘆來買油。
有一位老漢叫彭正義,聽到這種吆喝不對勁,於是對大家說:“鄉親們,老人家把賬算錯了,如果我們都是一葫蘆一葫蘆買,老人家就賠了,我們按二葫蘆三斤買,老人家賣出兩份還可以賺,我們不能讓他吃虧,大家說對不對?”
聽彭正義這麼一講,這一村子的彭姓人都按二葫蘆三斤買油。
油賣完后,賣油老漢說:“大家別走,你們見便宜不佔,而怕別人吃虧,彭姓果然是善神之後,快到五月初五了,瘟神要下凡,請大家聽我的話,這一天大家在門口插艾蒿和菖蒲,家裡人就不得瘟病!”
聽老漢這麼一說,彭姓人家家在端午節時均插上了菖蒲、艾蒿,而且把這種做法告訴了所有的鄉親。瘟神到了湯河川,見家家插菖蒲艾蒿無門可進,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沒有瘟病,湯河川人口很快發展起來,越來越興旺。人們傳說:湯河有座一善岩,彭姓忠厚代代傳。每年五月端午日,燕山深處會神仙。
這幾年,懷柔湯河川地區不斷挖掘這些滿族民俗文化,依託良好的生態和人文資料,建設滿族文化陳列館,滿族八旗文化新村,助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眼下,湯河川滿族民俗風情節正在舉辦,不僅有滿族美食、歌舞、編織、體育等多項活動,還首次推出了滿族歌舞劇《吉祥湯河》,和大家共同祈福求安,共享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