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7條詞條名為長嶺村的結果 展開

長嶺村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郊尾鎮長嶺村

長嶺村東西高山如屏,中間通道即古閩中驛道。嶺長2公里,故名長嶺。自古以來這裡便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路,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郊尾鎮東北部的莆仙交界地。東北靠城廂區華亭鎮長嶺村,西南與后沈村接壤,東南與長安村毗鄰,西北與蓋尾鎮湖坂村為界,海拔90米。長嶺村有后寨、長嶺兩個自然村,土地面積2000餘畝,其中,山地約1200畝,耕地516畝。324國道穿徠村而過,國道亦成了村道,當地人走親訪友、串門嘮嗑都要經過這條30米寬的大馬路。

行政區劃


明清時,設長嶺村,屬香田裡。
民國時,與長安並保,屬香田鎮。
1956年6月,併入埕邊鄉,屬底子尾區。
1958年9月,併入長安大隊,屬郊尾公社。
196徠2年,設長嶺大隊。后改為長嶺村,下轄長嶺、后寨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


1934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49師把住長嶺山口,抵禦蔣軍36師的追擊,成功掩護全軍南撤。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修築長嶺碉堡,駐紮一個排的兵力。閩中地下黨游擊隊為了粉碎對方重兵“圍剿”,重點襲擊長嶺據點,取得長嶺戰鬥的勝利。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古道旁仍有不少槍樓、碉堡,在路邊常常會撿到子彈殼、壞掉的槍械等等。國民黨時期,汽車開始進入福建地區,政府便在長嶺修建了一條沙路,用於汽車通行,這也是現在福廈路的前身。沙路長近2公里,彎道多、坡陡,改革開放后,上級交通部門將沙路改線、坡度降低,修建了現在的324國道。

仙公寺


仙公寺
仙公寺
仙公瀑布
仙公瀑布
深山藏古寺,處處有仙蹤,坐落於長嶺山半山腰上的仙公寺,依偎在大山的臂彎之中。站在仙公寺門口,俯首可見群峰如屏,層巒疊翠,低頭可見龍潭水碧,清澈見底,迎面而來的是一道飛瀑,宛如一條玉帶懸掛於懸崖峭壁之間。
仙公寺共兩層,一樓為觀音殿,殿內壁畫精美,色彩絢麗;二樓供奉的是何氏九仙,殿旁設有數個簡易床鋪,有信客卧塌於此,入眠祈夢。仙公寺的建寺時間已無從考究,1958年,寺廟遭毀滅性破壞;上世紀80年代,村民壘土建寺,背石鋪路;2011年在村民的集資合力下,寺廟得以再次翻修,寺前公路也被打通。
盛夏時節,這裡是遊人避暑的絕佳去處,龍潭湖邊戲水,龍眼樹下乘涼。每年九月十二,仙公誕辰,寺院內會擺上近百桌齋席,迎四方信客。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仙公勝景是大自然恩賜,更是老一輩人辛勞成就。後人來此,不應遺忘前人鋪路之功。

經濟概況


該村向來為農業為主,發展多種經營。長嶺龍眼是莆仙果品中的佼佼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324國道車輛流量增加,長嶺成為過往車輛的停靠點和各種貨物的集散地。
這裡也有部分人由從事農業為主轉為從事工業、服務業,更有不少人走出家門去外地辦起工廠、加油站。如今的國道旁,還保留著不少古迹,如古代接送過境官員的廣種亭,3塊明清時期的界樁等(記錄明嘉靖、清乾隆、光緒開始長嶺村便是仙游縣的邊界),它們的存在見證著長嶺這一邊界村的歷史沿革。

宗親血脈


長嶺村主要姓氏有俞、吳、周、陳、鄭,據傳俞氏是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如今的北長嶺中也有不少俞姓同宗村民,大多還是近親。

宗教信仰


村內廣種亭、井琳宮等宮廟的信眾涵蓋了北長嶺、南長嶺,每逢宗教活動,大家聚在一起慶祝、祭祀、共同祈求富貴平安。

古閩中驛道


古閩中驛道有近2米寬,容得下一頂轎子或一匹馬,由於特殊的交通位置,當時驛道旁有7家店面,主營莆仙小吃,後來,這個位置便被稱做“下店”,一時間成為遠近皆知的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