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紀念館位於鳳凰山半山腰,面對達城,背靠大山。紀念館主體建築為二層仿唐風格,配以2000平方米的廣場和青石石梯、浮雕護欄,整個紀念館簡潔而大氣,令人耳目一新。
元稹
進入元稹紀念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元稹塑像和元稹貶謫達州之時創作的震古爍今的長篇敘事詩《
連昌宮詞》,市民們倍感親切,紛紛在此合影留念。紀念館的主展區——元稹遺韻共分元稹傳略、元稹的文學成就、元稹與通州和影響與傳承情四個展區。沿鳳凰山黃角樹至公墓路或經元稹紀念館一路上行,便可抵達“元稹詩廊”。走近詩廊。便可見“元稹詩廊”書法橫匾和圓拱門兩邊的元稹詩句聯。橫匾乃行書而為,厚重而拙樸,遒勁有力;楹聯乃隸書所作,凝練而開張,端莊古雅。長廊依山的粉牆上,一塊塊石碑,整齊地排列有序,橫幅豎幅,團扇斗方,錯落有致,落落大方,青石白字,盡顯古樸清雅之境。
元稹紀念館
元稹(779年-831年,或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
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元稹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
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
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
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
李紳。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
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微之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今編詩二十八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