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照寺
慈照寺
慈徠照寺,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它是相國寺的境外塔頭。這裡有著繁榮於室町時代後期的東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與庭院。
該寺的山號為東山(とうざん)。創立者為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由夢窗疏石開山。夢窗疏石實際上是比該寺院創立時間早1世紀時期存在的人物,這樣的情況稱為懇請開山。足利義政模仿鹿苑寺的舍利殿(金閣)所建造的閣樓建築為觀音殿(銀閣),包括觀音殿在內的寺院整體被人們俗稱為銀閣寺。銀閣、金閣、飛雲閣(西本願寺境內)並稱為“京之三閣”。
文明5年(1473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把將軍職位讓給嫡子足利義尚,並於文明14年(1482年)在東山的月待山麓里開始營造東山山莊(東山殿)。這片地區,曾經是在應仁之亂中被燒毀的凈土寺的所在地,近代以後也留有左京區凈土寺的地名。
應仁之亂平息后不久,雖然京都的經濟疲憊,但是足利義政仍然通過向民眾增收臨時的稅金和課以勞役(夫役)來推進東山殿的建造,獨自過著風雅安逸的奢華生活。東山殿的建造共耗時8年,直到義政逝世前不久才正式完工,義政沒有等到山莊的徹底完工,在工程開始的第二年即文明15年(1483年)便移居到了這裡。在東山殿中,建有“會所(日語)”、寢殿、釣秋亭、龍背橋、泉殿、西指庵、洗漱亭等大規模建築。雖然規模比不上義政的祖父—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所建造的北山殿(鹿苑寺),但是也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政治機能。只不過,後來只剩下了當時建築的銀閣與東求堂。
延德2年(1490年)2月,為了供奉同年1月死去的義政的化身菩提,將東山殿改為寺院,後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創立為慈照寺。寺號來自於義政的法號慈照院。
戰國時代中期的天文19年(1550年),第12代將軍足利義晴、足利義輝父子二人在慈照寺的後山建造了中尾城(短期內便廢棄) 、在戰國時代末期,這裡又成為了前關白(官職的一種)近衛前久的別墅,這是因為慈照寺第6代住持陽山瑞暉是前久的弟弟。前久去世后的法名為東求院龍山空譽。近衛前久死後,慈照寺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再次興盛起來。
慈照寺
慈照寺內布局如下圖示:※1.総門、2.中門、3.庫里、4.方丈(本堂)、5.東求堂、6.弄清亭、7.向月台、8.銀沙灘、9.錦鏡池、10.白鶴島、紅色為銀閣。
慈照寺境內圖
慈照寺的庭園裡有石庭,沙石在地上耙梳出優美的弧線。禪師夢窗疏石是這種藝術的開創者。慈照寺以其燦爛輝煌不僅成為中國唐朝建築完美的現存版,也使其所代表的華美風格與和服、歌舞伎一起成為日本形象的絢麗符號。
銀閣雪景
轉入大門之後,有獨特的枯山水、白沙做成的“銀沙灘”,以及“向月台”兩處沙礫造型,這是在江戶時代後期成型的,其手法卻非常現代,曲線與直線造型簡潔。向月台的造型像是富士山的縮微幾何模型。夜晚會將月光反射到銀閣寺上。這些形式的本質與銀閣寺的低調相呼應,也符合日本建築崇尚的幽寂空靈精神。
銀閣寺的枯山水影響了許多設計者。銀閣寺的木皮屋頂,是日本建築的最高級別,與天皇皇宮的做法一致。
慈照寺觀音殿(后敘簡稱為“銀閣”)的建築形式是木造的二層式樓閣建築,位於慈照寺境內,在錦鏡池的岸邊方向朝東。於長享3年(1489年)舉行了上樑儀式。屋頂為寶形結構、柿葺,在頂端安置有銅製的鳳凰雕像。但是,到18世紀後半為止,屋頂並不是鳳凰雕像而是寶珠。
銀閣並沒有貼過銀箔,上層當初內外塗滿了黑漆。一層的平面規模中,東西方向長8.2米,北面長7米,南面為5.9米(因為西面靠北多出了一個出口,所以北面比南面長了約1米)。
一層稱為“心空殿”,是住宅風格的建造方法。一層的東側設置了“落縁(向外延伸的部分)”,屋檐為雙重檐,標誌著此面為正面。一層的南半部(從正面看的左側),是4個榻榻米大小的開放式走廊,裡面為8個榻榻米大小的佛間。佛間鋪的是地板,天花板為彙集在一起的方格型天花板。一層的北半部的前方鋪的是6張榻榻米,裡面為南北並列布局的3榻榻米大小鋪著地板的兩個小房間。其中,北側的房間里有通往上層的台階,南側的房間里放有壁櫥。台階通往上層北側的回縁。
一層的外圍,南面與西面是障子窗,北面的東半部為障子窗,西半部為土牆。佛間正面和6榻榻米間正面為腰高的障子,廂房·6榻榻米間使用了杉戸。上層稱為“潮音閣”,與一層不同,為禪宗樣式的佛堂風格。柱間為東西南北各為3。內部為沒有進行切分的1個房間,安置著觀音菩薩坐像,四周有緣和圍欄。
鹿苑寺金閣的三層東西南北都是同樣的形式,柱間也是等間隔進行分割的,與此相對,銀閣的上層只有東面與西面是同樣形式,南面與北面卻不同。金閣的三層在4面的中央都設置了門,銀閣的上層只有南面與北面設置了棧唐門。南面中央是棧唐門,門兩側為花頭窗。北面中央為棧唐門,門兩側沒有窗戶而是板壁。上層東西兩面沒有出入口,各自裝有3個花頭窗。間隔的演演算法為,東西面分別為三等分,南面與北面設置有門的部分比兩邊的間隔要寬。東西兩面,支撐橫樑的主要柱子設計為向外突出。迴廊的東側和西側寬度比較窄。前述的花頭窗也是設計在這個突出的部分。東西的突出部分在室內則為可以坐的地方。
二層的內部為鋪著地板、方格型天花板的1個房間,靠西邊設置有須彌壇,觀音菩薩坐像(洞中觀音)面向東面安置。上層的建築樣式以禪宗樣為基調,但是迴廊的圍欄是和式的刎高欄。一層是將東面當做正面,上層將觀音菩薩像面向東面安置,南北面有門,正面的東面沒有出入口。
從江戶時代以後。萬治元年(1658年)發行的《洛陽名所集》等文獻中,開始出現“銀閣寺”這樣的叫法。
東求堂
平面為正方形,東西南北各面都是6.9米,規模為三間半四方(“間”指榻榻米的邊長)。以南面為正面,內部分為4個房間。正面靠西邊為8個榻榻米大小的佛間,東邊為縱向4個榻榻米的房間。裡面西側為6個榻榻米,東側則是被稱為“同仁齋”的4個半榻榻米大小的書齋。佛間鋪的是地板,天花板樣式為折上小組格。其他3個房間鋪的是踏踏米,天花板樣式為棹縁,全部房間使用拉門隔開。
佛間的正面設置了須彌壇,在壇上安置了阿彌陀如來的立像。西側在拉門的裡面設置了牌位櫃,靠南則安放了法體的足利義政像。佛間的拉門貼著白紙,當初曾則為狩野正信執筆的十僧圖。東求堂的西側外面,位於佛間外部的位置,外牆向里移動露出了地板的一部分,這裡可以供人坐下來休息,這是昭和39年-40年(1964年-1965年)間進行的解體修理時復原的。《蔭涼軒日録》里記錄的“朝西的地板”就是這個坐人的地方。佛間的正面為兩邊開的桟唐門,門的兩側為連子窗,房間外側為舞良門或者是牆壁。
東求堂(南西面、左側可以看到座位)
解體修理時,從同仁齋的材料中發現了關於“地爐間”的墨書,認為當初在室內設為地爐,用來喝茶。在茶道史中,從江戶時代以來,認為同仁齋的四榻榻米的半茶室是其來源,堀口舍己將《君台観左右帳記》中所描寫的同仁齋的客廳裝飾作為論據,來支持義政時代的同仁齋茶室說。
東求堂與同仁齋的名字是義政從橫川景三提供的候補當中選中的,東求堂出自於“東方人,祈求嚮往西方的世界”(六祖壇經),同仁齋出自於“聖人一視而同仁”(韓愈)。東求堂建於住持房間的東側,靠近銀閣,推測為向月台的沙地附近。
庭院建造的初期模仿了通稱為“苔寺”的西芳寺庭園(夢窗疏石設計),但在江戶時代,庭院被大規模改修,失去了原來的面貌。“銀沙灘(ぎんしゃだん)”、“向月台”等兩處沙礫造型,也是在江戶時代後期成型的。此外,昭和6年(1931年)被發掘的位於東方山麓的枯山水庭園,保留了室町時代的風貌。
從慈照寺寺門到庭園的入口處道路兩邊,保存有圍牆遺跡,被稱為“銀閣寺垣” 。
銀閣寺垣 | 向月台 |
國寶
• 慈照寺銀閣。
• 慈照寺東求堂(附 棟札)。
重要文化財
• 絹本著色春屋妙葩像
特別史跡・特別名勝
• 慈照寺(銀閣寺)庭園
史跡(國家指定)
慈照寺(銀閣寺)舊境內-特別史跡·特別名勝的“慈照寺(銀閣寺)庭院”被另外指定為史跡。指定範圍比“慈照寺(銀閣寺)庭院”更廣,包含了北側的凈土院。
昭和27年(1952年)3月29日,慈照寺的庭院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史跡和特別名勝。平成6年(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銀閣的屋頂大概每30年翻修一次。從平成20年(2008年)2月到平成22年(2010年)3月,進行了翻修屋頂、替換牆壁受損的部分、增強抗震性、以及在2層潮音閣內部塗上黑漆等修復工作,這是大正初期以來的一次大規模修復工程。
在修復的時候,雖然京都府教育委員會為了防止建築物腐壞建議在銀閣的外壁塗上黑漆且使其恢復建造當初的模樣,但是按照了身為銀閣所有者的慈照寺的想法以維持現在外觀的方針進行了修理。此外,進行工事的同時也展開了調查,發現了兩處痕迹,一處是從一層的心空殿里發現了被認為是建造當時為了安置佛像的“佛間構造”的痕迹,另一處是從二層的外壁屋檐下的部分發現了用紅藍等彩色繪製的類似於花朵模樣的痕迹。總維護工程費用為1億4000萬日元。修復結束后的平成22(2010年)年4月12日,由寺院的住持有馬賴底等人進行了落成典禮。
地址
慈照寺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銀閣寺町2。
交通
• 乘坐【京都市営巴士32・急行100系統】到「銀閣寺道」站下車,步行6分鐘。
• 乘坐【京都市営巴士5・17・32・急行100・急行102・203・204系統、京都巴士18・51・56系統、京阪巴士56・56A系統】到「銀閣寺道」站下車,步行10分鐘。
參拜時間
• 夏季(3月1 ~ 11月30),上午8:30~下午5:00
• 冬季(12月1 ~ 2月末),上午9:00~下午4:30
※全年無休。特殊參拜時,時間會有更改。
門票
• 500日元:大人、高中生。
• 300日元:中小學生。
※觀音殿內部無法參觀。不接受團體參拜。特殊參拜時,價格會有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