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路事件

中東路事件

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衝突。

1929年7月,在南京國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圍中,國民政府委員、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以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17日,蘇聯政府宣布從中國召回所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國外交官迅速撤離,斷絕外交關係。

9月至11月,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進攻中國東北邊防軍,東北軍戰敗。12月22日,東北地方當局代表蔡運升受張學良委派,與蘇聯代表談判,達成《伯力議定書》。

在本次事件中,東北地方當局雖損兵折將,實力大為削弱,但張學良獲頒青天白日勳章。這場衝突持續近5個月之久,雙方動用的一線兵力超過20萬,使用了重炮、坦克、飛機和軍艦等重型裝備,其規模和持續時間遠遠超過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成為中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衝突,其結局對於東北的局勢乃至全國的時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件背景


晚清時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了中國,翌年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同意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俄國勾結德國、法國強迫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1896年6月3日中俄簽訂了《禦敵相互援助條約》,又稱《中俄密約》。7月,中國政府批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9月8日,中俄簽訂了《國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1897年起開始修建西從滿洲里起,中經哈爾濱,東到綏芬河的中東鐵路。1898年,俄國又強迫清政府同其簽訂了租借旅大條約,強佔了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水域,並取得了修築中東路支線(從哈爾濱到大連)的特權。1900年,中東鐵路(當時稱東清路)建成。1903年,哈大鐵路通車。縱橫東北全長2800餘公里的東省鐵路的建成,使沙俄達到了把勢力伸向中國東北的目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後日本取得了長春至大連的南滿鐵路使用權,滿洲里至綏芬河、哈爾濱至長春的中東鐵路仍控制在沙俄手中。

北洋政府時期

1917年革命后建立的蘇俄政府,曾於1919年和1920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聲稱沙俄政府與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作廢,放棄俄國在華一切特權;關於中東路問題,提出經兩國協商“簽訂使用中東鐵路辦法的條約”。但由於當時北洋政府忙於內戰,加之不承認蘇俄政權,因而對這兩次宣言未作答覆,使中東路仍處於沙俄分子與中國的“共管”之下。
1924年5月31日,中蘇雙方達成建交協議,並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同年9月,蘇聯又與東北當局簽訂了《奉俄協定》,這一協定除說明要貫徹上述中俄協定的有關內容外,又規定把中東路收回的時間,從過去的80年縮短為60年。

國民政府時期

1927年下半年,蘇聯政府欲把中東路轉讓給日本。同年10月中旬,中東鐵路蘇方副局長到大連,與日本南滿會社社長山本條太郎進行秘密會談,並簽訂了《中東路草約》。
1929年夏,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當局派軍警搜查了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並接收了中東路,從而引發了中國現代史和中蘇關係中有名的中東路事件。

戰役經過

1929年7月13日蘇聯外交當局提出立即召開會議處理中東路有關問題等3項建議。7月17日,東北當局發表通牒,內稱“蘇聯的中東路各機關為其赤化中心,依《奉俄協定》之規則,我國於中東路應有收回之權力。蘇方於18日發出第二次通牒,並聲明同中國絕交。與此同時,蘇聯政府決定,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開始在中蘇邊境集結軍隊。8月6日,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為配合蘇聯阿穆爾河(黑龍江)艦隊對中國軍隊作戰,組建遠東特別集團軍,布留赫爾(加倫將軍)任集團軍司令官,司令部設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8月13日,蘇聯兵艦兩艘,陸戰隊員300人,飛機兩架,侵入黑龍江省綏東縣境。8月15日,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動員東北軍6萬人,組成“防俄軍”。以王樹常為第一軍軍長,兼任東路總指揮;以胡毓坤為第二軍軍長,兼任西路總指揮;以周濂為預備軍軍長。中蘇大規模武裝衝突從1929年10月中旬開始,持續近兩個月。
戰爭分東西兩線,兩個戰場。東線主要發生在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處的同江、富錦地區和黑龍江東部的密山地區;西線集中在內蒙古的滿洲里和海拉爾地區。至11月下旬,東北軍以慘敗而告結束。

著名戰役


三江口戰役

三江口位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合處一帶。10月12日早晨5時,蘇聯軍艦8艘突向東北海軍和三江口海軍陸戰隊進攻,東北海軍還擊。激戰1小時后,蘇聯飛機18架前來助戰,向東北艦隊投擲炸彈。戰至中午,東北海軍江平、江安、江泰、利綏、東乙號軍艦和兵船中彈沉沒,200餘官兵殉職。蘇聯軍艦被擊沉3艘、擊傷4艘,飛機被擊落2架。

同江戰役

同江位於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此次戰役與三江口海戰同時進行。10月12日蘇軍一面向三江口東北海軍進攻,一面進襲同江縣城。當三江口東北軍艦被擊沉后,蘇軍便集中火力進攻東北海軍陸戰隊及陸軍戰線。參戰的蘇軍不僅有飛機、軍艦,還有步兵、騎兵,並附以機關槍和山炮。戰鬥中,東北軍損失慘重,傷亡官兵500餘人,海軍陸戰隊隊長李潤青陣亡。下午3時,東北軍放棄同江縣城,三江口江防亦隨之不守。

富錦戰役

富錦位於松花江下游南岸。10月14日,東北軍在收復同江的同時,把同江至富錦的河道封鎖。為防止俄軍侵入,又先後把6隻拖船、2隻商船和2艘軍艦沉入江底。30日晨8時,蘇軍飛機10餘架飛抵富錦上空,向東北軍艦船和陸上機關進行轟炸,東北軍雖然作了還擊,但損失嚴重,不得不實行退卻。蘇軍趁東北軍退卻之機,破壞攔江防線,清除江中障礙。31日上午10時,蘇軍集中軍艦7艘,飛機9架,步騎兵3000餘人,各種炮80餘門,機關槍200餘挺,全力進攻富錦,經激戰,於當日晚6時佔據富錦。

扎賚諾爾戰役

扎賚諾爾位於滿洲里以東的中東鐵路線上,東北軍第17旅在這裡駐守。11月17日晨,蘇軍在遠東集團軍司令官布留赫爾指揮下,以一個師以上的兵力,大炮60門、飛機20餘架,並配以坦克、裝甲汽車等現代武器,大舉進攻扎賚諾爾。與此同時,蘇軍以相當兵力包圍滿洲里,以少部分兵力進襲扎賚諾爾以東的嵯崗站,以阻斷東北軍的後援。東北軍拚死抵禦,與蘇軍激戰兩晝夜,損失慘重,遭致失敗。此役,東北軍傷亡2000餘人,旅長韓光弟、團長林選青陣亡,團長張季英重傷后自殺,另一團長何雙奇率余部1200餘人突圍退出。19日,蘇軍佔領扎賚諾爾。

滿洲里戰役

滿洲里位於中東鐵路最西端,是通往蘇聯和外蒙的必經之地。11月7日,蘇軍開始轟炸和圍攻滿洲里。東北軍第15旅英勇還擊,堅守陣地。扎賚諾爾戰役打響后,第15旅企圖突圍東援第17旅,但未成功。不久,攻佔扎賚諾爾的蘇軍轉向西進,第15旅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東北軍拚死抗爭,傷亡日增;在孤立無援、彈盡糧絕之時,向南突圍,復遭蘇軍堵截,結果以失敗告終。此役,副旅長魏長林陣亡,旅長梁忠甲以下8431人被俘。

海拉爾戰役

海拉爾位於扎賚諾爾以東的中東鐵路線上,是內蒙古北部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蘇軍在取得扎賚諾爾和滿洲里戰役勝利后,曾威逼駐守在海拉爾一帶的東北軍步兵第1旅和騎兵第3旅放下武器,但遭到拒絕。於是,蘇軍特別組建了由裝甲列車和搭乘軍列、汽車的步兵構成的快速集群。11月23日,蘇軍向海拉爾發起總攻,東北軍堅決抵抗,雙方傷亡極重。當日,蘇軍佔領了海拉爾以西的嵯崗站。蘇軍不斷增援,並有飛機配合,東北軍漸漸不支。25日,蘇軍佔領海拉爾。

事件結果

1929年11月26日,張學良電蘇聯代理外交人民委員長李維諾夫,要求就中東路事件問題舉行談判。12月3日東北方面談判代表蔡運升與蘇聯代表斯曼諾夫斯基在雙城子簽訂了《停戰議定書》。12月6日,東北政委會決定承認《停戰議定書》,並派蔡運升為正式會議代表,於12月16日與蘇方代表斯曼諾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開始中蘇預備會議談判。
12月22日,《伯力協定》簽訂,協議規定兩國立即息爭,中東鐵路恢復中蘇合辦,蘇軍儘速退出滿洲里,彼此釋放所俘軍民,重設領事館。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中東路事件”基本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