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迷,漢語常用字,讀音mí,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別、判斷的能力:迷信;引申含義為沉醉於某種事物的人:棋迷。迷或用同“謎”,即謎語;又或與“彌”通用,表示充滿、瀰漫。

迷的常用組詞為入迷。包含迷的常用成語為迷途知反。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辶米
漢字部件分解:米辶
筆順編號:431234454
筆順讀寫:捺撇橫豎撇捺捺折捺

基本釋義


● ● 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別、判斷的能力:~信。~糊。~津。~惘。~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執~不悟。 
● ● 醉心於某種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戀。入~。 
● ● 沉醉於某種事物的人:棋~。革新~。 
● ● 使人陶醉:景色~人。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迷路;分辨不清。be lost
烈風雷雨弗迷。——《書·舜典》
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則為迷。——《韓非子·解老》
及行迷之未遠。——《離騷》
迷不知寵之門。——《楚辭·惜誦》
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楚辭·九章·涉江》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遂迷,不復得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迷離徜彷;迷罔;迷岸
迷惑,使……辨不清。delude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迷魂;迷網;迷奪時明;迷眩纏陷;迷途
迷戀。be addicted to迷花倚石忽已暝。——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昏迷。fall into a stupor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列子·湯問》
名詞狂熱愛好者,通常是作為觀眾而非直接參加者。enthusiast棒球迷;芭蕾舞迷;壘球迷;驚險小說迷;數學迷
同“謎”,即謎語。riddle
形容詞與“彌”通用,表示充滿、瀰漫。full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或也。從辵米聲。莫兮切。

說文解字注

迷,惑也。見釋言。惑、宋本作或。心部曰。惑亂也。從辵。米聲。莫兮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用法搭配


組詞

入迷、球迷、迷人、迷路、迷宮、迷你、著迷、迷戀、昏迷、痴迷

成語

迷惑不解、財迷心竅、昏迷不醒、撲朔迷離

字形書法


迷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字源演變


迷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辵、米聲。“米”,甲骨文像米粒之形。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米”為聲符,沒有兼義功能。
迷本義為迷惑。《說文》:“迷,或也。”小徐本作“惑”。或、惑為古今字。《詩·小雅·節南山》:“天子是毗,俾民不迷。”鄭玄箋:“言尹氏作大師之官,為周之桎鋸,持國政之平,維制四方,上輔天子,下教化天下,使天下無迷惑之憂。”引申為迷路。《左傳·哀公二年》:“晉趙鞅納衛大子於戚,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又引申為失誤、遮住、使人入迷,或指沉醉於某一事物、昏迷等。迷或用同“謎”,即謎語。又或與“彌”通用,表示充滿、瀰漫。

音韻集成


上中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miər
先秦王力系統miei
先秦董同龢系統mied
先秦周法高系統mer
先秦李方桂系統mid
兩漢西漢
兩漢東漢
iəi
iəi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iəi
南北朝北魏後期北齊iəi
南北朝齊梁陳北周隋iæi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miei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miei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miɛi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miɛi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miei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miei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次濁莫兮切miɛi
集韻次濁民卑切mjɛ
次濁緜批切m••ɛi
韻略緜批切
增韻緜批切
中原音韻陽平齊微次濁mi
中州音韻平聲齊微明非切
洪武正韻次濁綿兮切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