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忠門

莆田忠門

忠門鎮名起源於唐代的中門坊,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全部使用莆田話,鎮東南有 莆田 烏丘嶼上嶼和烏丘嶼 下嶼。是經濟開發區 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 北大門,東瀕平海灣,西臨秀嶼港,南與東埔鎮山亭鄉相鄰,北與月塘鄉接連。東西兩面海岸線總長18公里。境內多為海撥12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2017年,忠門鎮行政區域面積3150公頃,常住人口19800人。

基本內容


忠門鎮是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北大門,東瀕 平海灣,西臨秀嶼港,南與東埔鎮和山亭鄉相鄰,北與月塘鄉接連。全鎮陸域總面積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30畝,東西兩面海岸線總長18公里。境內多為海撥12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古稱:

浮曦洲

名起緣故

陳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縣后,境內地域一直歸屬莆田縣管轄。忠門鎮名起源於唐代的中門坊。唐貞元十六年(800年),四川推官莆人林蘊,不受節度使劉辟協從判亂的威逼,臨刑不屈,於咸通十年(869年)得謚"忠烈"。其後,莆田知縣鑒於林蘊後裔遷居浮曦洲,逐置中門坊於境,以旌表門閭。宋代,改坊建中門亭,以亭之東置新安里(今下忠門),亭之西置崇福里(今稱上忠門)。自宋代以來,境內新安里、崇福里隸屬崇福鄉,里下設村坊。元代,村坊改設為社。明代,崇福鄉改稱第七區,清代沿襲明制。民國2年(1913年),廢里建區,以中門諧音,新安里、崇福里合稱忠門區,並一度成立忠門鎮,忠門地名因而得稱。解放后屬忠門區、廿一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5年,東庄公社及湄洲公社析出后,境內區域相對穩定。1984年,忠門人民公社改稱忠門鄉,1988年改為鎮建制。1997年11月18日,忠門鎮行政區劃調整為一鎮三鄉,即忠門鎮、月塘鄉、東埔鄉、山亭鄉。忠門鎮位於秀嶼區南部,忠門半島中部。轄2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莆文公路橫貫鎮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