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橋鎮
安徽省六安市下轄鎮
千人橋鎮位於舒城縣東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杭埠河與豐樂河之間。轄21個行政村、1街道個居委會。舒(城)三(河)、千(千人橋)百(百神廟)路穿境而過,合安九高鐵穿鎮而過設舒城東站,東沿舒三路7公里即可到達合九鐵路舒城站、滬蓉高速公路舒城出口,南沿千百路可至廬江、巢湖,鎮區離縣城僅10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全鎮溝塘面積4760畝、蓄水477萬立方米。
截至2017年,千人橋鎮行政區域面積7618公頃,常住人口39350人。
本鎮位於舒城縣東部,面積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地處北緯31°26,東經116°39。東與杭埠鎮毗鄰,西與城關鎮接壤,南面通過漫水橋與百神廟鎮往來,北與肥西縣新倉鎮隔河相望,猶如一顆璀粲的明珠鑲嵌在杭豐兩河之間。六(六安)舒(舒城)三(三河)路穿境而過。鎮區西距縣城10公里、省城60公里;合安高鐵穿境而過,設舒城東站。而過東距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舒城站7公里。沿千百路(千人橋-百神廟)可至廬江。
本鎮屬洪集沖積平原,坦蕩如砥,阡陌縱橫。地勢平坦,東西落差較小,杭北乾渠以北為圩區,以南為灣區。海拔最高處為張灣村中心宕15.6米,最低處為黃城大墩8.2米,平均海拔9.4米。土壤肥沃,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季風顯著。年均氣溫17.6°C,年均降雨量在1033.5毫米以上,無霜期224天。
千人橋鎮
杭北乾渠縱貫本鎮東西。境內有張灣支渠、興豐支渠、西河支渠。
全鎮溝塘面積4760畝、蓄水477萬立方米。本鎮在沿杭埠河、豐樂河建有小型提水站14座,每年引水238萬立方米,補灌耕地7930畝。連片的塘口主要集中在原三汊河鄉沿豐樂河圩堤一帶(屬豐樂河圩堤大段加固所至)。大的塘口主要有童畈村陳中群的100畝青蝦養殖基地、張屋村杏子圩200畝水面綜合養殖基地以及舒勝村丁增福的60畝青蝦養殖基地。
本鎮古稱舒城“東鄉”。民國初年全縣設東、南、西、北四鄉。四鄉中,本鎮位於四鄉之首。民國28年(1939年),設千人橋鄉。1949年初,全縣解放后,建立千人橋鄉人民政府,並為歷屆千人橋區委、區公所駐地。1958年,由三汊河鄉、重陽鄉、千人橋鄉三鄉合併成千人橋人民公社。1972年,千人橋人民公社劃為千人橋、三汊河、重陽三個人民公社。1992年撤區並鄉,重陽鄉、三汊河鄉併入千人橋鎮至今。
千人橋鎮俯視圖(東)
千人橋鎮
橋建成的第一天,商人和周圍百姓上千人前來慶賀。
但當時新橋沒有名稱,建橋商人在人群中徵集橋名,其中一個商人說道:“此橋建成的第一天就有上千人通過,此橋就叫千人橋吧!”鎮名由此而來。
千人橋鎮
世上的事說來也巧,就在這渡口有個趙舉人在外做官,路過渡口,耳聽人們稱讚錢大山,他若有所動,便捋著鬍子意味深長地說:“人生在世最為得意之事,莫非是人在留名,人去留跡,我嘛……”。主人言猶未盡,家奴們心領神會,有人獻媚說:“大人功昭日月,德佩天地,當今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應在錢大山渡口處建築亭台樓閣,稱為歸來閣。勒石立碑,好讓過往行人停步休息,瞻仰膜拜,這樣大人就可以名揚四海,流芳百世。錢大山系草芥之輩,怎敢與大人相比呢?”俗話說:有錢蓋屋如撐傘。沒多久,這趙氏“歸來閣”就建成了。一派富麗堂皇景象,一時間也吸引了不少過往行人。而錢大山呢,仍是一雙赤腳,一頂斗笠,一根竹篙,一條木船,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一心擺渡。他用自己結滿老繭的手心給無數人當“大路”,所不同的是“渡口中――錢大山――擺渡的”三者漸漸地合為一體了。行人相逢必問:“老哥,你從哪過渡?”無不笑答:“錢大山”。
光陰如箭,日月如梭,幾十年不知不覺過去了。趙舉人駐壽歸天,停柩“歸來閣”。而錢大山也因積勞成疾,插篙離開了人間,一抔黃土就地掩埋了這位臨死腳丫水都未乾的老人。同一天趙家出殯,四吹四打,孝子賢孫,親戚朋友結隊成群,送趙老爺“上山”。而當地百姓、行人過客,聽說錢大山去世,不約而同到這位擺渡老人的墳上,磕上幾個響頭,拋灑幾行熱淚,焚燒幾串紙錢,禱幾句心裡話……此情此景,惹惱了趙家子孫。倚仗權勢,趙家派人去挖錢大山的墳墓。哪知晴空霹靂,倒下了傾盆大雨,一時三刻,河水陡漲三丈,“歸來閣”被水沖毀,根基變成河潭。趙老爺的靈柩被大水沖走,一直飄到湖心裡。雨過天晴,錢大山的土墳包依然照舊,而只是上面淤積了一層厚厚的肥沃壅泥。
年復一年,錢大山的船篙由後人代代相傳,錢大山的名字卻成了遠近皆知的地名,一直流傳至今。
千人橋鎮
人們習慣以小菜就著吃粥,多生吃。小菜多為腌菜,以花菜、白菜、韭菜、蔥、蒜、姜、紅豆、扁豆、豇豆、辣椒、蘿蔔、黃瓜、菜瓜、萵筍、芡實(雞頭)桿、菱角秧桿、山芋藤等為主。舊社會,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窮苦人家無錢買鹽,不少人沒有小菜吃,只有抱筷子。人們愛以素菜、葷菜就著吃飯,窮人以素菜為主。素菜主要有:白菜、韭菜、莧菜、瓠子、葫蘆、芫荽,菠菜、茼蒿、豆類、乾子、千張、豆腐、豆腐渣、腌菜。葷菜主要有雞蛋、雞、鵝、鴨、豬肉、牛肉、羊肉、魚類。本鎮人愛吃腌制肉食品。
多數人吃菜喜淡味、辣味,不愛鹹味、甜味、腥味。人們吃葷講究質量,認為雞蛋不算葷。民間吃飯時,菜碗要雙數不宜單數,尤其不能上三個菜。
本鎮群眾向來好客,到吃飯時,都有留客吃飯的習俗,有菜無菜,吃飯時主人都先向客人說聲“對不起,沒有菜”。給客人盛飯,總是雙手捧碗,以示恭敬,且有吃飯、奉菜的習慣。
在桌上坐位子很有講究,不能隨便坐,長者和年紀大的人坐上沿(又稱上橫),貴客、稀客坐一席(左)、二席(右),晚輩、年輕人和主人坐下沿(又稱下橫),小孩子一般不上桌。以桌縫定席位,以中堂畫分上下沿。桌縫忌橫,只有喪席才為橫縫。
千人橋鎮
本鎮成年人都愛喝茶,家家備有茶葉,以蘭花茶為主。解放前,集鎮上都有茶館,或用茶盞子開湯,大壺沖茶。早晨茶配點心,主要有油炸小粑粑、米餃子、獅子頭、大包子、油條、糍糕、大湯圓、乾子、油香、春卷等。人們愛坐在桌旁,邊喝邊吃邊聊天。農民日常多用煨罐茶喝。有錢人家用焐(錫)壺裝茶喝。解放后,因生產關係發生變化,小集鎮茶館停業。到20世紀80年代至新世紀,人們早晨下茶館的習俗復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喝茶比舊時更加考究,家家都有熱水瓶,機關單位有保溫桶。茶葉四季都可隨意購買,待客多用單杯沏茶。煨罐茶、焐壺茶、大碗茶均已淘汰。
住 本鎮無論是集鎮還是農村居民住房場地愛座北朝南,避風向陽。解放前,本鎮民房多為草(稻草、麥秸草或荒草)頂,土牆,實壁實山,明間多叉八股建通間;只有少數人家排山排柱。居民建房,房前、門前“寧要青龍(左方)高萬丈”不能“白虎(右方)抬一尺”。建房高低要與左鄰右舍相等。前沿位置要在一條水平線上,一點不準往前搶,否則就會爭吵。建國后,隨著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房屋逐年增多,質量越來越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新建全基建平房,樓房鱗次櫛比,2004底草房基本沒有蹤影。
千人橋鎮
千人橋鎮
行 解放前,本鎮人外出全靠步走。人們外出當夫差和做肩挑行商生意,都攜帶包袱、雨傘、草鞋、乾糧、小菜筒(竹制)、碗、筷等生活日用品。所以人們不到萬不得已不出門,當時流行一句“一生不出門,是個大福人”的口語。一般出行習慣,民間忌諱農曆正月初一、初七、十三日出門,下午不去人家看望病人。行商天黑歇店,天亮趕路。解放后,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交通條件不斷改善。1986年,全縣城鄉公路網初步形成,人們外出,以車代步的人逐步增多。幹部、職工上下班有部分開始騎自行車。公路、、機耕路沿線居住的行人,多乘汽車、三輪車、拖拉機或騎自行車。90年代至新世紀,交通條件大大改善,公路四通八達,基本實現村村通。小集鎮、農村居民家家都有自行車,多數人家還有電動車、木蘭,不少人家有摩托車。如需外出,隨時隨地都有車可乘,十分方便。
“小城鎮建設必須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這是千人橋鎮決策者們的共識。基於此,2007年,該鎮聘請了有甲級資質的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專家對《千人橋鎮2007-2020年城鎮發展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三高”要求,明確了2007年至2020年的發展目標、城鎮人口規模、用地規模以及實施規劃的基本原則。該鎮將嚴格執行規劃,梯度推進集鎮建設。在集鎮規劃區內,按照“鞏固老街道,建設新街道”的思路穩步發展。在開展建設的同時,注重建築風格品位,從原先單純追求整齊劃一轉變為突出錯落有致,努力實現“一路一景,一街一品”格局。從2007年開始,該鎮計劃用3——5年時間,投資億元資金,在開發好商貿街、聚賢園和花園小區建設的同時,重點啟動團結街、上陽街建設;全面開展垃圾中轉站、街道排水、綠化、公共照明、興橋大街慢車道的改擴建等五項重點配套工程建設。截止目前,籌資1000多萬元,完成了12000平方米的花園小區一期工程、長度1.4公里的五里橋街道綠化工程、興橋大街4000平方米的;並為興橋大街道安裝路燈60盞;另外,投資200萬元的青雲商住樓工程和投資160萬元的千人橋街道道路及排水工程全面啟動;總投資4000萬元,總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的聚賢園二期和花園小區二期工程以及垃圾中轉站工程即將開工,計劃年底可竣工使用。
綜合開發,產業帶動。該鎮在進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牢固樹立產業興鎮的理念,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壯大城鎮經濟勢力。先後建成了機電製造、體育用品製造、木材加工、精米加工、服裝加工、白酒釀造等8家重點企業。緊緊依靠鎮區內的市示範中學——千人橋中學,把近萬人的千人橋中學後勤服務作為一項產業發展。在學校周邊開闢了2平方公里的學生服務區,為學生提供餐飲、住宿、日用品等服務。同時按照“提升一產、擴大二產、發展三產”的要求,著力培育壯大優質糧油、精細蔬菜、特色水產、苗木花卉、特色家禽、家畜等五大支柱產業,建成了萬畝優質糧油種植基地3個、千畝精細蔬菜種植基地2個、千畝苗木花卉培育基地2個、千畝特色水產養殖基地2個、千畝優質水稻良種繁殖基地2個、千畝農業綜合示範開發區2個,為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財力保證。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非公經濟的發展。
千人橋鎮在不斷提升城鎮層次的同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全面提高居民和城鎮建設管理者素質上下苦功,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全民素質,並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到各項教育實踐活動中,滲透到每個人的言行里,營造了和諧的人文環境。與此同時,該鎮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理念,進一步深化城鎮管理體制改革,使環衛、市政等管理工作面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責任到人。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全面加強綠化、美化,強化社區管理,整頓並規範城鎮衛生、市場、交通秩序,從源頭上治理了“臟、亂、差”。在此基礎上,遵循市場規律,把城鎮一切可以投入市場運營的自然資本、再生產資本和延伸資本推向市場,使城鎮建設形成投入——產出——再投入——更大產出的良性循環機制,達到了以經濟促發展的目的。對公益性事業及可經營的城鎮基礎設施等也進行市場運作,使城鎮建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千人橋鎮
千人橋村 | 鮑橋村 | 張灣村 | 完備村 | 太崗村 | 重陽村 | 孫灣村 | 五里橋村 | 舒勝村 | 韓橋村 | 旺禾村 | 三汊河村 | 黃城村 | 童畈村 | 興豐村 | 舒興村 | 千佛村 | 下三村 | 張屋村 | 周圩村 | 千人橋街道 | 路里村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2160 |
男 | 27238 |
女 | 24922 |
家庭戶戶數 | 1443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0874 |
家庭戶男 | 26245 |
家庭戶女 | 24629 |
0-14歲(總) | 12976 |
0-14歲男 | 7169 |
0-14歲女 | 5807 |
15-64歲(總) | 35202 |
15-64歲男 | 18247 |
15-64歲女 | 16955 |
65歲及以上(總) | 3982 |
65歲及以上男 | 1822 |
65歲及以上女 | 216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49904 |
截至2017年,千人橋鎮常住人口39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