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第一中學
台山市第一中學
台徠山市第一中學,簡稱台山一中,俗稱台中,創建於1909年,是一所由華僑、港澳同胞捐建的學校,坐落在僑鄉台山市台城鎮城東石花路1號,校園佔地面積100,750平方米,建築面積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古樸典雅與現代流派兼備,頗具中西合璧的風格。校園綠化覆蓋率達65%,素有“園林式校園”之稱。現有教職員工240人,其中特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50人,一級教師71人。
廣東省台山市第一中學,簡稱台山一中,俗稱台中,創建於1909年,是一所由華僑、港澳同胞捐建的著名學校。建校以來,蔡元培、林森、廖承志、雷潔瓊、劉田夫、任仲夷、梁靈光、林若、葉選平、朱森林、梁威林、秦咢生、黃新波、李凌等黨政領導及各界著名人士為校舍題匾。解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陶鑄、雷潔瓊、吳學謙、谷牧、黃華、廖暉、王兆國等曾親臨指導。
台山一中坐落於著名僑鄉台山市台城石花路1號,校園佔地面積109,088.87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建築物巍峨雄偉,古樸典雅與現代流派兼備,頗具中西合璧的風格。校園設施齊全,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綠化覆蓋率達65%,素有“園林式校園”之稱。195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被確定為廣東省七所省重點中學之一。1982年被定為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排球)學校,1989年初實施校長責任制,同年被國家教委命名為(第一批)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1993年被省教廳評定為廣東省首批完全中學一級學校。2008年被省教廳評定為“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稱號,同年被省教廳評定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從1996年起,向完全高中轉制,至2006年,有高中60個班,學生3000多人,其中住校生1,800多人。現有教職員工240人,其中特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50人,一級教師71人。經廣東省教育廳批准,從1990年開始已連續多年從美、英等國聘請外籍教師任教。1994年與澳大利亞亞拉臘特中學(AraratCommunitySecondarySchool)和馬莉仁書院(MarianCollege)結為姐妹學校。
建校以來,培養出畢業生5萬多人,據不完全統計,旅居78個國家和地區的校友超過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華僑、港澳同胞、各界賢達、社團和海內外校友捐資3,000多萬元,用於校園校舍建設和設立獎教獎學基金。國內外成立校友會20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達1千多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蔡睿賢,中國音協前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前院長李凌,中國美術家協會前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前主席黃新波,中國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李雲揚等。
台山一中的校風是“愛國愛校,勤教勤學”,教風是“勤、嚴、愛”,學風是“勤、嚴、活”。學校長期以來堅持以“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教法和學法上不斷探索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辦學特色。台山一中的一系列辦學經驗,特別是校園校舍建設、學校管理、學法改革、培養青年教師、體育工作及勤工儉學等都曾在廣東全省推廣。
由於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83年以來,學校先後12次被評為全國的先進單位,45次被評為廣東省的先進單位。多次教育評估均被廣東省教育廳表彰,95年榮獲廣東省首屆僑資學校辦學優秀成果獎的特等獎。由於辦學有特色,台山一中已被收入到《中國著名中學》、《當代中國——華僑教育》、《教育大辭典》及《中國地方名校》等教育專著中。
年份 | 校名 | 備註 |
1500年 | 學宮 | 1498年新寧縣建立,1500年創建該校前身學宮 |
1909年(清宣統元年) | 新寧公立中學堂 | 台山縣舊稱新寧縣,在廢科舉,興新學時勢下,創辦是校,按官令定是名。 |
1911年 | 新寧縣立中學校 | 隨世界潮流與本國變革,學堂改稱學校 |
1914年(民國三年) | 台山縣立中學校 | 隨縣名新寧縣改為台山縣而更動校名。 |
1946年 | 台山縣立中學 | 沿用到1950年 |
1951年 | 台山中學 | 從1950年學年度第二學期起用是名。 |
1952年 | 台山第一中學 | 全縣有六間中學用號碼排序而定是名。 |
1958年 | 台山工農大學 台山第一中學 | 在全國大躍進時期辦大學,中學部為附屬,仍用原名。 |
1960年 | 台山縣第一中學 | 大學部結束,遵上級指示為是名。 |
1969年 | 台城工農兵學校 | 體制由縣管改為台城鎮管,招生範圍為台城。 |
1970年 | 台山縣台城中學 | 招生範圍為台城。 |
1973年 | 台山縣第一中學 | 恢復原名。 |
1992年 | 台山市第一中學 | 隨縣改市而更動校名。 |
中國新銳攝影師岑曉欣作品《母校與我》
1917年秋,第二任校長黃明超向香港台山商會借款2500元,將文廟東齋後園建築宿舍,明倫堂后地建築自修室,校舍稍見寬敞。
1919年冬至1926年,因形勢發展的需要,由當時的黃明超校長函請旅加拿大邑僑並通過中國駐加副總領事趙宗壇等發動邑僑捐加幣24萬多元,建成校舍14360平方米,這是第一次建校高潮核心工程。
台山市第一中學
1919年,趙宗壇向旅加華僑宣傳轉達關於興建台中新校舍的意願,第二年,加拿大多倫多寧陽餘慶總堂成立,並捐建台山中學總公所,后逐步在加拿大成立70多所勸捐分所,遍布加拿大各城市。捐資建校得到加拿大華僑的大力支持,僅幾個月,便有9323名華僑捐加幣249596元。
1920年,加拿大域多利埠寧陽餘慶總堂首先成立捐建台山中學總公所,後來逐步在加拿大各埠七十多處成立勸捐分所。首先由林德紹翁捐加金一萬元,李勉辰翁捐加金五千元作為帶頭,後來黃良滋翁和黃良潤翁兩兄弟合捐加金一萬元作為響應,在他們的帶動下,僅幾個月,便有9323人踴躍捐獻,共捐得加幣249596元。其中捐款較多的有1600多人,分別獲得政府發給的金色或銀色嘉祥獎章。
1921年,加拿大建校總公所派李勉辰、黃笏南、馬香譜等先生回國,督辦建校。
1921年,總公所委派李勉辰等回國督辦建校,李勉辰等親自到上海、北京乃至日本等地參觀,黃笏南等則在廣東省內巡迴參觀,然後集各著名學校建築之所長,規劃學校建築布局、風格。
1924年10月10日,旅加邑僑舉行捐建校舍奠基禮。同時由在校師生捐建紀念碑一座於大操場中,黃明超校長撰文,詳記旅加邑僑之豐功偉績。
北院課室
1929年春,第八任校長黃鐵錚向全校師生總動員,分別向學生家長、本縣鄉親及省港、澳鄉親進行大規模募捐運動,所得之款,除購買一大批圖書和教學儀器之外,還在學校南邊建造了用瓷磚砌里的游泳池一個,游泳池更衣室一座。鑿大水井一個,蓋抽水機房一間,以解決游泳池的供水問題。與此同時,加拿大建校公所撥款在學校北邊荒地開闢校園(內有金魚池、假石山及種植各種樹木,今已毀)、建校門(今已重建)、號房(已拆遷到對面即校門南邊)、應接室(已拆遷建在校門南邊)和樂育亭。工程從二月開始,至九月全部建成。同年稍後,加拿大建校公所將建校餘款撥回,建兩層樓宿舍(即后稱第二宿舍)一座。
1930年春,學校再建涼亭一座,名曰“亭亭”。
1930年秋至1936年10月,因籌辦高中,黃鐵錚校長親赴美國長達兩年多,發動邑僑募捐建校經費達美金二十四萬餘元,建成高中校舍3356平方米,這是第二次建校高潮的核心工程。主要大事記計有:
1930年秋,黃鐵錚校長親赴美國,發動邑僑募捐建校經費。
1932年冬,黃鐵錚校長由美募捐回校,得美金二十四萬多元。
1933年春,成立旅美邑僑建校公所,是年開始建築高中校舍。
台山市第一中學
旅加邑僑捐建的校舍,除第二宿舍為紅牆綠瓦式建築外,其餘皆為鋼筋水坭框架結構西式樓房,旅美邑僑捐建的校舍,全部為紅牆綠瓦式的樓宇。
1936年,旅美華僑又捐資24萬餘美元建成高中校舍,主要建築包括圖書館、宿舍樓、噴水池等。
1937年5月,邑人黃錫五捐款建鋼筋水坭旗杆一支,立於大操場,高十八米。
1937年6月15日,該校師生捐建的“旅美邑僑捐建高中校舍紀念亭”落成,舉行開幕典禮。第九任校長黃熾雲撰寫碑文,詳述旅美邑僑建校之豐功偉績。
這一次建校高潮,從1930年至1937年,歷時七年,至此,台中的校園校舍建設,已基本齊備,完全適應了當時的教育發展的需要。由於校園寬廣、校舍宏偉壯觀、,其後四十年雖少有建設,但乃不失為全省乃至全國一流,因而,1953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廣東省的七所重點中學之一,招生範圍擴大到整個粵西地區。
亭樓小閣
1957年,縣府撥台城八保墳場給該校,經該校師生辛勤勞動,鑿山填土,辟成運動場,面積十畝有餘,使校園再次擴大。(現在建了體育館及水坭籃球場)。
1962年,縣教育局撥款二萬元修建北院前至第三宿舍前(即現在的伍威廉樓前)的寬闊水坭路。
校園建築2
1975年冬至1978年春,師生把第三宿舍與飯堂之南、衛生室之北的山坡地開挖成南操場,將余坭填充大操場前面的大水塘,把原大操場由200米六跑道擴大成四百米八跑道的大型田徑運動場。
1978年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文化教育建設高潮的到來,使各地教育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台山一中不管校舍或教學設備都落後於省內先進學校。
1979年,為迎接七十周年大慶,以伍星耀學長(當時任一中副校長)為首發動台城地區校友捐資3900多元,在舊水電房前建一個校友亭。七十周年活動之後除上級撥款56萬元及學校撥款17萬元建的校舍外,另計有伍舜德、馬蘭芳、黃乾亨、黃乾利、黎顯儒、譚達賢等嘉賓、校友獨資或合資捐建的校舍七幢,合計建築面積5305平方米。
八十周年大慶,台山校友會於1987年發起向全世界校友倡議建校友樓向母校建校八十周年獻禮。全世界校友一呼百應,結果校友樓於1989年落成剪綵。面積達2200平方米,耗資人民幣110萬元,入捐冊近二千人。
八十周年紀念活動以後至1998年底止,除上級撥款150萬元,學校撥款58萬元之外,伍舜德馬蘭芳伉儷、伍威權馮佩玲伉儷、伍偉民、伍偉國昆仲、甄潮蔚黃淑英伉儷、香港台山商會、南加州校友會等鄉親、校友、社團等獨資或合資捐建共11幢,合計建築面積22496平方米。
70周年以後至1998年底廿年來由上級撥款、學校撥款、華僑、校友捐建學校校舍總面積達35040平方米,其建築面積是第一次建校高潮的2.4倍,是第二次建校高潮的10.4倍。
校園建築1
1977年冬至1978年春,縣教育局撥款18000千元,建校門至大廁所(現校友亭前面)一段的大圍牆,長二百多米,最高處達四米多。另建校門左側暗渠一條。
1978年,建地震測報站一座於北操場邊(現已遷往地理園內)。1979年,余晴校長向縣府力陳大規模慶祝建校七十周年的理由,遂得縣府批准校慶計劃,省教廳、地區教育局、縣教育局和縣府均對校慶撥款,總數達14萬餘元,除把全校門窗修葺一新外,還把原校門拆去,在原處重建一座新校門。建校門北側圍牆一段,長約七十多米,築校門至北院前的寬闊水坭路及第三宿舍(即伍威廉樓)旁至第一宿舍前的水坭路。建南操場靠第三宿舍(伍威廉樓)一側的水坭護坡梯級一段,把膳堂加高一層(396平方米),成為三層建築物,教學大樓正面批盪石米。
1979年春,台城校友為慶祝母校建校七十周年,發動募捐,得款3900多元,於同年冬建“校友亭”一座。伍星耀副校長撰寫碑文,詳記台城校友的貢獻。(該亭原在伍舜德樓東側,后因建築需要而遷往大操場南邊)。
1980年春,學校變賣校辦工廠不適用之大沖床,得款五千餘元,續建學校圍牆一百多米,圍牆從原大廁所(今校友亭側邊)旁起,沿原水稻田伸延,繞過原游泳池外至原衛生室(現衛康閣)旁止。
1980年夏,行將畢業的七九秋升大班、八○春升大班,七八秋高及七七秋屆學生,捐款二千元,建造水坭石米椅四十八張,遍布校園。
1980年秋,建現操場靠衛生室(現衛康閣)一側的水坭梯級一段,作球場看台用。
1981年夏,為美、加華裔暑期夏令營在台山開營作準備,縣府撥款一萬元,在原大廁所旁再建一座較高級的廁所,(現已拆除)並築第三宿舍前(伍威廉樓前)至廁所的水坭路一條,與1962年築的大水坭路相銜接。與此同時,行將畢業的八○秋升大班,七九秋高及七八秋屆學生,捐款3470多元,除建南院與第三宿舍(伍威廉樓)之間水坭梯級、石基及梯級前的水坭路外,還續建南操場之石護坡兩段,一段是膳堂側兩石梯之間,另一段在衛生室(衛康閣)旁,使南操場大為改觀。
1982年春,縣教育局撥款三萬元,另旅加、美邑僑捐給該校七十周年校慶之賀金八千餘元,加上1980年5月至1981年春美、加、港三地邑僑和校友捐獻的3000多元,合共42000多元,建兩層文藝樓一座於北操場尾。該樓在夏天建成,面積為386平方米,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凌學長題匾。一九八三年,拆去學校在南坑的校辦農場校舍,運回材料建校辦工廠的倉庫,與原校辦工廠廠房連成一體,面積達306平方米。(現已拆除,改建成教師活動中心樓)
1981年11月,該校紗帽山頂之蓄水池加蓋三合混凝土水坭板,以防污物而重衛生。
1982年7至9月,縣府撥款五萬元在南院天台覆蓋一層鋼筋混凝土,並加隔熱層1550平方米,除隔熱外還防漏水。
1982年夏,行將畢業的八一秋升大班、八○秋高及七九秋三個級學生,捐款4442元1角5分,續建南操場第二宿舍(現為昆仲樓)旁一段之石護坡。
1982年八月教育局撥款第二次修葺第二宿舍瓦面。因漏水,全部拆去瓦面重新蓋過。(現建為昆仲樓)
1982年12月14日,該校與附城公社東門大隊東和生產隊達成該校衛生室(衛康閣)西南邊地界協議。
1982年11月,校門橫匾,用雲石刻上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承志同志題的校名“台山第一中學”。
徠1982年,學校撥款三萬元在新膳堂後面建鍋爐開水房一座,面積43平方米,專人燒開水,供應全校師生每天飲用開水。(現已拆除,全校師生以電熱開水器供應開水)
1983年夏,八二秋升大班、八〇秋兩級學生。捐款2619元3角4分,續建南操場新膳堂旁一段之石護坡。
1983年十月,學校墊款人民幣三萬元建成“台山一中綜合服務部”一座,位於原傳達室與原大水井抽水機房之間,二層樓房,面積有二百多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五月,旅港校友黎顯儒學長捐小車一輛給學校,後轉作建該樓之資。故定名為“黎顯儒樓”,以資留念。謝永寬同志題匾。
1983年,縣府撥款人民幣一十五萬元,於九月動工建新膳堂一座,位於校辦工廠(現教師活動中心樓)後面,面積達一千零一十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三月竣工,四月交付使用。(原兩層后加一層改為職工家屬宿舍。(因教職工家屬已遷入教師活動中心,現已改為5個學生宿舍套間房)。
1983年夏,香港陸海通公司總經理、著名實業家、慈善家伍舜德先生的夫人,旅港校友馬蘭芳女士(廿一秋乙班)捐款港幣一十五萬六千元,人民幣二萬二千元,建“馬蘭芳樓”一座,以作化學實驗室用,並於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六日破土動工。該樓三層,有六個實驗室,三廳兩房,共七百一十九平方米,由台山水步工程隊承建,於一九八四年七月十日竣工,同年十月啟用。省長劉田夫題匾。副省長梁威林也題匾放在室內。同一時間為搞好該樓外圍建設,續捐人民幣一萬元建樓前空地石擋土牆及第一宿舍東側上該樓的一段水坭行車道。開創了華僑、港、澳同胞中的台中校友解放后獨資捐建實驗室的先河。這也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對台山一中校舍的首次捐建。一九九二年再捐人民幣十五萬元,將該實驗樓全面裝修,並改建階梯課室、裝修教師準備室、添置演示廚、各室抽氣廚、實驗桌椅等設備一批,使之成為當時全省一流的化學實驗樓。
1984年夏,該校八三秋升大班、八一秋高、八一秋三屆學生,捐款5220元7角10分,續建南操場東面整段石護坡。
1984年10月,在南操場舊遊泳池側建體育館一座,長四十八米,寬十八米,面積891平方米,檐高九米。該館為簡易鋼架結構,鋁合金蓋頂。事因該校男子排球隊於1981年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中學生排球賽榮獲“三好杯”分區冠軍,決賽亞軍。歸來時,在省的招待會上提出要求建體育館,加強訓練,得到有關領導的支持。由省教育廳撥款九萬元,江門市教育局撥款二萬元,台山縣政府撥款五萬元,台山教育局撥款47000元,合計人民幣207000元建造。該館於1985年五月竣工。“體育館”牌匾是前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承志同志所題。
1985年夏,該校八四秋升大班、八二秋高、八二秋學生捐款六千一百二十五元九角五分,續建南操場靠近第一宿舍的一段石護坡,並重建上南操場及下南操場之間的梯級及兩梯級之間的水坭路,使梯級斜度變小,使水坭路加寬。南操場石護坡工程,歷時六年之久,至此全部完工。
1985年建造地理園,地理園坐落在第四宿舍北后側,佔地面積225平方米,內設各類地型地貌模型,氣象測報台兩個,風向儀一座,后牆還繪了世界地圖和該國地圖,緊密為教學而設計,並由張敬文組長親自帶領學生一起製作,除水坭通道及模型矮牆體之外,園內所有模型全部由學生自己繪製。1987年上學期廣東省教育廳召開全省重點中學生物園和地理園會議,就以該校為現場,周國賢廳長稱:是園及露天課堂堪為全省中學之一流設施。1986年10月旅美校友余潔鵬、餘子秀、翁秋珠、雷玫瑰、陳錫森捐款折1466元6角4分築起周圍的鐵枝柵欄。(原來是用竹枝為柵欄)
1986年卅二春甲班旅美、加、港及國內校友20人,共捐美金8350元,建立“生物園”及“露天課堂”,地點選在第四宿舍北面的山凹。該園於1986年上半年建成,佔地三千平方米,露天課堂於同年九月竣工。生物園內建房31平方米,露天課堂65平方米。
1986年建“汽修路”。該路由台山汽車修理廠、台山建築第二設計室,台山房地產公司、台山建材公司義務建成,該路由二建路邊至八三路邊長約四十米。
1986年建“八三路”,由八三秋高、八三秋畢業班同學共捐資6634元3角2分,為母校建造“八三路”永留紀念。該路由圖書館前南側至甄潮蔚黃淑英伉儷樓門口。
1986年九月建“一建路”,該水坭車道是台山建築一公司義務建成,由馬蘭芳禮堂門口北側起至馬蘭芳禮堂後門北側止。
1986年11月建“日顯路”,該路由一舍前至半山操場水坭車道南邊起至學校汽車房門口止,該水坭車道由旅加黃日顯(卅七秋高甲)學長捐資人民幣一千元建成。
1986年4月建“二建路”,該水坭車道是台山建築二公司義務建成,由圖書館前南側至馬蘭芳樓門口止,該車道是連接一舍東側上馬蘭芳樓的車道。
1986年建“八四牆”。該牆是八四秋高、八四秋、八六秋升大班共捐資9040元8角6分建造。位於第一宿舍前作擋土牆,該地段以前經常塌方,長期流出地下水,路段爛坭多,由三捨去半山操場十分困難。
1987年5月,廣海漁業鋼絲繩廠與廣海海洋大廈合捐資七千元建成水坭籃球場兩個,位置在第三宿舍南側。
1987年拆遷體育館。為騰出空地建築宏偉的馬蘭芳禮堂,學校撥出七萬五千元,把原體育館拆遷到半山操場(現體育館後面)。
並填埋原已廢棄的舊遊泳池,馬蘭芳禮堂建築工程旋即計劃動工。
1987年底,譚達賢先生捐港幣五萬元給文藝樓加高一層,因前段曾捐電腦等多項設備及辦學經費十萬港元,徵得譚先生的同意,學校決定將整座三層的文藝樓以“譚達賢樓”命名。同時調整譚先生原捐助的設備。三層總面積為五百七十八平方米,由書法家秦 生先生題匾。
1987年,原在大操場西南角的大水廁,是一九二六年旅加邑僑捐建校舍時的配套工程,但已殘爛,屋頂出現多處裂縫,學校決定拆除,另在教學大樓後面的山邊建一座大水廁。由縣府直接撥入人民幣5萬元,縣教育局撥入95000元,合計人民幣145000元,新建兩層大水廁。面積達198.72平方米,面積比舊廁大得多。有梯級從圖書館前的噴水池直下廁所二樓和地下,廁所外牆貼紙皮石。
1987年,原四舍側廁所殘爛不堪,故教育局撥款三萬元將其拆除,遷到生物園前重建一個標準的衛生水廁。建築面積68.34平方米。
1987年建教學大樓後邊擋土石牆。由於新建的大水廁建在山邊,時有塌土之危,為確保安全,及鞏固北院天橋的基礎,兼整治校園,學校撥款12600多元建了石護坡。
1987年建南院二樓至後山天橋。為方便在南院二樓上課的學生往返圖書館、馬蘭芳樓、第一、二、四宿舍和新廁所,由學校撥款人民幣八千元建成此天橋。
1988年8月建“黃笏南紀念樓”。第一次建校高潮的建校功臣黃笏南先生之公子、旅香港大律師、香港太平紳士黃乾亨先生及旅港實業家黃乾利先生兄弟倆,於1986年捐助港幣275萬元,四成用作修葺舊校舍,六成興建黃笏南紀念樓。此樓於1988年八月落成剪綵,原省委書記任仲夷題匾。全樓面積3650平方米,主樓五層,副樓四層,是一座綜合性實驗大樓。內有實驗室十六個,儀器室十一個,大型電教室及階梯室各一個,宿舍房五個,陳列室、科技展覽室、接待室各一個,樓內有假石山、噴水池、小花園。
1988年學校撥款八萬元,在黃笏南紀念樓後面空地建造了一個鐵架、鐵皮頂、結構水坭地面的大型單車保管棚,面積五百平方米,並於石圍牆靠黃笏南樓後面的一段開一大門口,方便單車不經校門口直接通街外出入,平時關閘,放學開閘,專人管理。
1988年由於建校友樓的需要,要填平舊時賴以抽水供應全校的大水井,拆除抽水機房,故在北院之北樂育亭前,上四舍的石級邊小空地建一蓄水、抽水池及水泵房,把積蓄的自來水抽上山頂水池使用,體積為50立方米,機房建築面積40平方米,此全封閉蓄水池是台中校友、市農委水利工程師黃炳森學長(五五秋高(5)班)義務設計繪圖。此工程學校撥款四萬元。
1988年修理水坭大旗杆。立於大操場的旗杆,因歷史悠久,長期風吹雨打,部分水坭崩裂,離桿頂三分之一處已彎曲,學校耗資二千元,加鋼圈外批濃水坭重修,旗杆外層磨石米,使旗杆煥然一新,並把升旗台擴寬重新批上水坭,加幾級,以便於上落升旗台。
1988年,卅二春甲班旅美、加、港校友廖洪澤、黃洪卓、葉自強、黃崧年、李寬球、伍麗屏、雷立德、李超議、雷仍根、鄺炎慶、伍佩貞、鄺惠光等十二人,為向建校八十周年獻禮,特捐人民幣25000千元,在第四宿舍北側建一小花園,名曰:“明苑”。內有石椅、石凳、石台,還有花圃,四周以鐵欄桿圍繞,前面建一漂亮的門樓。“明苑”是卅二春甲班校友繼捐生物園和露天課堂后,第三次對母校作出的貢獻。
1988年修築“八五路”。為配合體育館拆遷,需建一條通向體育館的寬三米,長二百多米的水坭路,耗資人民幣一萬二千八百五十五元,除一九八八年畢業生捐款一萬一千四百零九元外,不足部分,學校補足,因一九八八年畢業生是八五年秋升上初、高中的,故命名為“八五路”。
1989年“馬蘭芳禮堂”落成剪綵。旅港鄉親、香港陸海通公司總經理、著名實業家、慈善家伍舜德先生的夫人馬蘭芳學長捐建“馬蘭芳禮堂”一座,坐落於舊衛生室(現衛康閣)前面,耗資人民幣215萬元,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固定座位1932個,是全市最大、座位最多的禮堂,由台山高級建築師蘇育人校友設計,原省長葉選平題匾,為該校解決了過去全校性集會受天氣影響難題,伍先生、馬女士伉儷還另捐十萬港元,親自在香港訂製一套先進的舞台設備運回來,並在香港雇請工人回來安裝好。1990年還在禮堂外再捐建一座30.26平方米的高級衛生間,與禮堂配套。為保養好該禮堂,於1995年還另捐助禮堂維修基金人民幣11萬元,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對一中校舍的第二項捐建。該禮堂曾列入“台山風光”景點,上了1990年掛歷彩頁。
1989年“校友樓”落成剪綵。“校友樓”是台山校友會於1987年向全世界台中校友會發出“建校友樓一座,向建校八十周年獻禮”的倡議后,海內外校友一呼百應,捐款百萬,名列捐冊者近2000人,建築面積達2200百平方米,總造價人民幣110萬元,該樓坐落校園西北,原大水井及抽水機房的位置,是六三秋高(2)校友、珠海市城市規劃局局長余榮靄校友設計(現已任副市長)。該樓全部鋁合金門窗,白水坭水磨石地板,當時省委書記林若為該樓題匾。曾列入“台山風光”景點上了1991年掛歷彩頁。
1989年,為提高教職工及家屬住房的生活素質,學校將新膳堂設施搬回舊膳堂,學校撥款19萬元,把新膳堂改造成分戶有套間的一房一廳、有廚房共計40個小套間宿舍樓,並在原基礎上再加一層,原面積為1010平方米,加層之後為1559平方米。
1989年,建築半山操場邊的擋土牆和暗渠。由於一舍三級化糞池廁水,過去是園田村農民取作肥料,後來少取了,必須把污水引出,故在一舍前東邊建一暗渠引污水到半山操場外的排污道暗渠流出,並在渠邊築石牆一則固定渠位,二則保護半山操場,計耗資18300百元,由1989年應屆畢業生捐款16127元,學校撥入2183元完成此工程,因1989年畢業生是86年秋升上初、高中,故命名該擋土牆為“八六牆”。
1989年山頂“雲階”落成剪綵。”雲階”是旅港鄉親雷登先生捐資建成,是與塔亭組成山頂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雲階本身分為兩個部分,西雲階為正雲階,從圖書館旁起步,經過舊蓄水池,直上塔亭。正雲階寬一點五米,共有五十八級,每隔若干級便有一個平台,共有十一個平台。南雲階為側雲階,從馬蘭芳樓旁起步,直上塔亭,側雲階寬一點二米,共有六十四級,隔若干級有一個平台,共有九個平台。
1990年8月“八七路”建成。該路由圖書館北側直通上水塔涼亭的水坭車道,是八七秋、八七秋高、八九青年班共捐資15476元3角2分建成。
1991年8月建成“八八彩磚坪”。該坪是八八屆高初中及九○青年班,為凈化校園、美化環境,合共捐資一萬九千二百五十一元九角六分,將教學大樓與校道之間九百餘平方米空地,全部鋪上六角彩磚並在磚逢中種上青草。
1991年,旅加卅五春初、卅八春高校友、溫哥華商業巨子、著名實業家甄潮蔚學長伉儷捐建的“甄潮蔚黃淑英伉儷樓”A座落成剪綵。此樓由甄學長伉儷獨資捐款人民幣4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890平方米,樓高四層,有套間房22個,床位共176個,各套間房均設有浴室、衛生間、台椅和行李架,還有陽台,前省長梁靈光為該樓題匾。該樓建成后,是該校第一間由海外校友獨資捐建的、高標準的學生宿舍樓,開捐建高級學生宿舍之先河
1991年於譚達賢樓後面石牆邊建校辦工廠簡易工人宿舍一座,佔地46.8平方米。學校撥款一萬元。
1991年政府撥款人民幣十六萬,擴建廚房為兩層,計380平方米。
1991年“塔亭”落成剪綵,塔亭是水塔與涼亭的混合體。該亭由旅美南加州校友捐款美金一萬五千多元建成,1986年開始籌建,八九年奠基,水塔容量一百噸,塔底離山頂高十多米,涼亭面積達97.9平方米。此塔亭建成后加上原舊山頂一百噸水池,共可容二百噸的高水位蓄水,從此全校任何樓層都可以解決用水問題。還可以登上涼亭縱觀全校面貌及台城全景,由於獨特設計,成為山頂花園的主體建築。本身也是學校景觀之一,曾列入“台山風光”景點上了1992年台山掛歷彩頁。
1992年,伍舜德樓建成前在校門口南邊建造新傳達室及收發室各一間,各佔地面積17.5平方米,兩室之間為會客廳。
1992年重修主校道。教學大樓前水坭路乃校內交通要道,年久殘爛,八九秋高、八九秋、九一青年班、九零秋高、九零秋、九一青年班共捐款42098元重修,故命名為“八九、九○主校道”。
1992年陳策文先生捐資人民幣一萬元,設立台山一中電腦辦公室,1993又捐人民幣21萬元,購進IBM486電腦兩台,IBM386電腦三十台,設置了台山一中大型電腦室,大大地加快了台中教學及辦公手段現代化的進程。陳策文先生是旅港著名實業家,香港台山商會顧問,香港四邑會所理事長。
1993年8月,“甄潮蔚黃淑英伉儷樓”B座落成剪綵。該樓是甄潮蔚學長伉儷繼一九九一年捐建的“甄潮蔚黃淑英伉儷樓”A座(女生宿舍)之後的第二座建築物,耗資人民幣83萬元,該樓坐落在第一宿舍西側,建築面積達一千六百平方米,樓高六層,為男同學建造了高標準的套間式宿舍,朱森林省長欣然為該樓題匾。
1993年,教育局撥款二十七萬元改造現400米跑道運動場,並將教學大樓前水泥路由寬3米擴至6米。
1994年5月重修第三宿舍(威廉樓)至一舍水坭車道,該車道是九一秋高、九一秋同學共捐資28799重修,故定名為“九一路”。
1994年學校撥款四萬元,建成女生臨時宿舍。為適應英語班外地女生寄宿需要,在譚達賢樓後面建一座臨時女生宿舍,面積190.8平方米,床位八十個。
1994年5月,台山校友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周年而建的校友亭,面積三十六平方米,因校園規劃基建需要,學校撥款四萬元,將它遷往大操場南端。
1995年台山市府撥款一百萬元,第四次維修教學大樓,進行全樓樑柱加固工程。
1995年建造“九二坡”,1992年秋及九二秋高、九五英語班畢業前夕,共捐款人民幣27498元4角4分,於教學大樓北院之北上四宿舍石級南邊,清除了雜草雜樹后建一大石擋土牆,長三十米,最高距地面四米多,其中約有長五米的高度為一米。由於石牆與北院課室有四米的距離,所以建牆后課室空氣及採光都比以前好。
1995年10月伍舜德樓落成剪綵。“伍舜德樓”(教務中心)是旅港鄉親伍舜德先生捐資港幣250萬元建造,樓高六層,建築面積達2848.37平方米,坐落在校門北側,除設備一流的行政辦公室及各科級辦公室外,還有高級接待廳、學術交流中心等,全樓高級裝修,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為大樓題匾。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為台山一中校舍的第三項捐贈。
1995年“黎顯儒樓”新址落成剪綵。旅美、旅港、澳校友黎顯儒學長捐建之“黎顯儒樓”,原坐落在校門口北側,后因原址規劃他用,徵得黎先生欣允遷建,於1995年1月19日落成剪綵。此遷建工程教育局撥款十五萬元,面積278平方米,此樓是二層女生高標準套間宿舍,床位64個,坐落在第一宿舍後面,由解放后第一任縣委書記兼第一任縣長、廣東省水產廳廳長謝永寬題匾。
1995年教育局撥款13萬元於第一宿舍背後建衛生間一座,內設廁位及沖涼房。
1995年10月,“伍威廉樓”落成剪綵。伍威廉樓是伍舜德先生馬蘭芳女士伉儷的公子伍威權先生,為紀念其先兄伍威廉先生而捐資港幣300萬元興建。該樓坐落在原第三宿舍(因經市政府有關專業人員鑒定,原樓屬危樓,需拆除重建)。總面積4300平方米,首層為寬敞之“學生活動中心”,前座三層為九個規範之教室,後座四層為五十二個套間式宿舍。巍峨廣廈,春暖響吹,金秋竣工。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為一中校舍之第四項捐贈。
1995年10月,“昆仲樓”落成剪綵。昆仲樓是伍舜德先生馬蘭芳女士伉儷的兩位孫子伍偉民、伍偉國兄弟捐建的學生宿舍樓,耗資港幣150萬元。該樓高四層,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是新型套間宿舍樓,可住學生392人,坐落在第二宿舍舊址,(第二宿舍原為旅加邑僑捐巨資建教學大樓及第三宿舍后,將餘款於1929年建成,后因政府鑒定,屬危樓須拆除,故拆后將昆仲樓建於此)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對一中校舍的第五項捐贈。
1996年,“教師活動中心”落成剪綵。此樓與衛康閣一起,乃伍舜德先生馬蘭芳女士伉儷捐資港幣200萬元興建。該樓高七層,共2100百平方米,坐落在舊衛生室後面,原校辦工廠舊址。首層為教師活動場所,二至七層為三十六間高級的教師套間房。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對一中校舍的第六項捐贈。
1996年,“衛康閣”落成剪綵。此閣是伍舜德先生馬蘭芳女士伉儷捐資興建教師活動中心一起建成的,位置在原衛生室(原衛生室是單層,是1926年旅加邑僑捐建,因年久破爛無法維修,學校決定重建)樓高三層,共三百八十平方米,內設診室、候診廳、觀察室、展覽室、醫生宿舍,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為一中校舍的第七項捐贈。
1996年,“生活樓”落成剪綵。生活樓坐落在舊膳堂原址,舊膳堂因政府鑒定為危樓,須拆除,政府撥款人民幣150萬元,學校撥款三十萬元重建此樓,並將已擴建的廚房也一起拆除,統一建成四層的生活樓,建築面積為2590平方米,首層為服務部、二、三、四樓為師生飯堂。
1996年8月建造“綠苑”。該苑是九三秋初、九三秋高共捐資32493元建成,地點在傳達室後面、石圍牆邊,全部建成水坭坪,並修好樹壇,擺置好石台、石凳。
1996年,學校勤工儉學撥款25萬元,將教學大樓南院八個課室及教學大樓內全部級組行政辦公室裝修。
1996年12月,旅美卅二春甲班校友雷立德、廖洪澤合捐資人民幣三萬八千元建“德澤苑”於地理園後面綠樹叢中,擺布石台、石凳。
1997年12月,旅美卅二春甲班校友雷立德、李超議、李寬球、廖洪澤、鄺惠光、鄺炎慶、陳鳳屏、伍菱英、林仲能合捐人民幣22000千元建芳華徑於第四宿舍后南側綠樹叢中,布滿石台、石凳。
1997年重修噴水池。圖書館前的大噴水池是旅美華僑於1936年捐建校舍時的建設之一,十分壯觀,但因年限已久,水管鏽蝕,不能噴水,水池也殘爛漏水。九四秋、九四秋高、九七春英語班共捐資39286元重修。維修后風彩不減當年,是半山園地的主景。
1998年4月11日,母校為新的綜合性大型“體育館”落成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該館是香港台山商會第十二屆全體理監事首長一致決定捐資港幣四百五十萬元興建。該館坐落在半山操場,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長68米,寬28米,高19米。首層為50×16的6泳道游泳池,二層為國際標準之排、籃球訓練場,是全省中學中最大型的綜合性體育館。該館於1996年春奠基,1997年冬竣工。由香港台山商會第十二屆理事長黃福根先生題匾。1998年12月香港台山商會第十三屆理監事會決定再捐巨資港幣32萬元,添置體育館游泳池循環水消毒系統之設備,建設相關之附屬設備,並增設二樓球場高標準之液壓籃球架。此館建成對該校進一步提高體育質量,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1999年建立第三、四水坭籃球場兩個,坐落在綜合體育館旁。計劃由四屆畢業生捐款解決。現已有九五秋、九五秋高、九八英語班畢業前夕共捐人民幣28606元7角。九六秋、九六秋高、九九英語班畢業前夕共捐人民幣32128元7角。
1999年,學校撥款四十萬元,將教學大樓南院十二個課室高級裝修;教學大樓全部外牆及門窗翻新;原教工宿舍室內翻新改造成為三十五個套間房的學生宿舍;生活樓二樓地面及牆體裝修。
1999年,學校勤工儉學撥款二十五萬元將生活樓廚房,配餐間,首層地面裝修,首層及二層更換新就餐台椅。
教學大樓為鋼筋混凝土平屋頂結構,平面呈“山”字形,由門樓、南院、北院三部分組成,門樓正面採用8根標準的希臘式愛奧尼亞柱,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正方形、橢圓形、長方形的窗子布局精當,和門樓正面的設計和諧統一,拱形花飾頂飾古樸莊重。
教學樓南院、北院,中間是庭院式的布局,分開眾多教室,採光合理。庭院中間種植有各種綠樹紅花,庭院兩旁的教室以黃色為主色調,古樸寧靜,周圍樹木芬芳。在門樓前方的操場上有紀念石筆,據說是為了頌揚趙宗壇、李勉辰、黃笏南等籌募和督辦建校者的功績,紀念石筆由五塊石頭疊加而成,造型簡潔。
教學樓細節之處透露出濃郁的歐陸風情,在窗檯邊設有窗鉤,窗鉤造型新穎獨特,為一戴草帽的美人魚。教學樓依山而建,通過教學樓後面的樓梯就是紗帽山,山上小徑如網狀,平鋪在沙帽山上。圖書館隱沒於密林之中,紅牆綠瓦,重檐攢尖頂,在檐面、牆面、欄桿採用了中國傳統的“魚吻”、“蓮花”圖案,二樓檐口則用簡化型斗拱裝飾。
從1996年起,向完全高中轉制,至2006年,有高中60個班,學生3000多人,其中住校生1,800多人,全部入住套間式宿舍。
學校有教職員工230人,其中高級教師40人,一級教師67人。從1990年開始已連續多年從美、英等國聘請外籍教師任教。
1994年,與澳大利亞亞拉臘中學和馬莉仁書院結為姐妹學校。
學生成績
高考情況
2012年,重點本科上線236人,比2011年增加32人,增長31.4%。本科上線人數915人,首次突破900人大關。王湘寧同學以698分的成績,名列全省理科總分第22名,是江門市理科狀元,已被北京大學提前通知錄取,是江門唯一被北大自主招生錄取的。王湘寧同學理科數學145分,黃健家同學文科數學141分,譚伊琳同學語文134分,李一萍、吳珊珊、王雅琪同學英語141分,龐海成同學理科綜合289分,黃杏瑜同學文科綜合250分。
2013年,余長城同學以理科總分696分,位居全省第23名、江門第一名,陳夏瑜同學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兩人均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通知錄取。上本科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達1014人,比2012年增98人;上重點線人數247人,比去年增13人。
2014年,重點本科上線300人,比2013年增加53人,創造歷史高峰,本科上線1006人。龔若晴同學以文科總分668分,名列廣東省第16名、江門市第一名,被北京大學通知錄取。陳姝穎同學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被北京大學錄取。這是本校連續三年奪得江門市高考狀元,連續三年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輸送優秀畢業生。在高考6項單科成績中,我校4項成績位居江門市第一。龔若晴同學英語145分、文科數學135分,梁婷婷同學語文141分(幾年來語文罕見高分),關樂怡同學文科綜合258分,都居江門市單科第一。
建校以來,培養出畢業生5萬多人,據不完全統計,旅居78個國家和地區的校友超過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華僑、港澳同胞、各界賢達、社團和海內外校友捐資3,000多萬元。國內外成立校友會20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達1千多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蔡睿賢,中國音協前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前院長李凌,中國美術家協會前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前主席黃新波,中國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李雲揚等。
195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被確定為廣東省七所省重點中學之一;
1982年,被定為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排球)學校;
1989年,初實施校長責任制,同年被國家教委命名為(第一批)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
1993年,被省教廳評定為廣東省首批完全中學一級學校;
1983年以來,學校先後12次被評為全國的先進單位,45次被評為廣東省的先進單位。1995年獲得廣東省首屆僑資學校辦學優秀成果獎唯一的特等獎。台山一中已被收入到《中國著名中學》、《當代中國——華僑教育》、《教育大辭典》及《中國地方名校》等教育專著中。
學校辦有校刊《台中校友》,1995年獲得廣東省僑刊三等獎。
校訓:愛國愛校,勤教勤學
台山市第一中學
歷任校長
任 期 | 校 長 | 副 校 長 | 附 注 |
1910年4月至1925年7月 | 岑錫祥 | 原稱學堂監督,1921年改稱校長 | |
1913年8月至1925年5月 | 黃明超 | ||
1925年6月至1925年9月 | 趙宗壇 | ||
1925年10月至1927年1月 | 伍子車 | 教育局長兼 | |
1927年2月至1927年7月 | 梁匡平 | ||
1927年8月至1928年4月 | 陳八兼 | ||
1928年5月至I928年7月 | 陳挺秀 | 教育局長,代理校長 | |
1928年8月至1933年9月 | 黃鐵錚 | ||
1933年10月至1946年1月 | 黃熾雲 | ||
1946年2月至1946年7月 | 曹頌平 | ||
1946年8月至1947年7月 | 陳宗海 | ||
1947年8月至1948年2月 | 黃中嶽 | ||
1948年3月至1949年6月 | 曹頌平 | ||
1949年7月至1949年10月 | 朱希文 | ||
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 | 趙向明 | 朱伯濂 | 文教科長兼正校長 |
1950年2月至 1951年6月 | 梁愈明 | 朱伯濂 |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正校長 |
1951年7月至1954年2月 | 朱伯濂 | ||
1954年2月至1955年8月 | 黃志光 | 無正校長 | |
1955年9月至1956年9月 | 黃志光 | 黃志光校長往北京學習,趙啟良代理校長 | |
1956年9月至1957年2月 | 黃志光 | 伍星耀 | |
1957年2月至1960年1月 | 黃志光 | 伍星耀 伍國熙 | |
1960年2月至 I962年8月 | 伍星耀 趙經存 | 無正校長,伍星耀為第一副校長 | |
1962年9月至1964年12月 | 伍星耀 | 趙經存 伍國熙 | |
1964年12月至I966年1月 | 李澤槐 | 趙經存 伍國熙 | |
1966年2月至1966年7月 | 李澤槐 | 伍國熙 | |
1966年7月至1968年10月 | 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 | ||
1968年11月至1970年7月 | 李錦女 | 趙經存 | 原稱革委主任;正主任由工宣隊長兼任。 |
1970年8月至1971年1月 | 趙經存 | 原稱革委主任 | |
1971年2月至1971年7月 | 趙經存 | 許榮達 | 原稱革委主任 |
1971年7月至1972年7月 | 趙經存 | 許啟泉 許榮達 | 原稱革委主任 |
1972年8月至1977年3月 | 趙經存 | 許啟泉 許榮達 朱達明 | 原稱革委主任 |
1977年3月至1978年3月 | 趙經存 | 許啟泉 許榮達 朱達明 李偉祥 | 1977年3月始改稱校長 |
1978年3月至1979年8月 | 余 晴 | 伍星耀 許榮達 李任 | 教育局副局長兼正校長 |
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 | 余 晴 | 伍星耀 伍祥安 許榮達 李任 | 教育局副局長兼正校長 |
1980年5月至1980年9月 | 伍星耀 | 伍祥安 許榮達 李任 | |
1980年10月至1984年7月 | 伍星耀 | 劉發榮 胡百龍 李任 | |
1984年7月至1986年7月 | 劉發榮 朱偉申 溫日富 李任 | 無正校長 | |
1986年7月至1986年11月 | 劉發榮 朱偉申 溫日富 伍俊生 李任 | 無正校長 | |
1986年11月至1987年7月 | 劉發榮 朱偉申 李德珍 伍俊生 李任 | 無正校長 | |
1987年7月至1988年11月 | 朱偉申 | 李德珍 伍俊生 李任 | |
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 | 朱偉申 | 李德珍 伍俊生 | |
1989年1月至1989年4月 | 朱偉申 | 李德珍 | |
1989年4月至1992年8月 | 朱偉申 | 陳悅棠 李德珍 | |
1992年8月至1998年2月 | 朱偉申 | 陳悅棠 李德珍 葉灼儒 | 97年7月朱偉申校長兼台山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1998年2月至2000年4月 | 朱偉申 | 劉燦庄 李德珍 葉灼儒 | |
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 | 朱偉申 | 劉燦庄 李德珍 葉灼儒 趙毅雄 | 99年9月至2004年4月趙毅雄兼任台山市實驗中學(新寧中學)校長 |
2004年4月至2007年11月 | 雷松活 | 趙毅雄 劉簡文 黃偉儀 孫 聰 | |
2007年11月 至 2011年5月 | 李錦桃 | 趙毅雄 孫聰 黃偉儀 | |
2011年5月 至 2013年10月 | 李錦桃 | 趙毅雄 孫 聰 黃偉儀 黃碧貞 | |
2013年10月 至 2014年9月 | 李錦桃 | 趙毅雄 孫 聰 黃碧貞 | |
2014年9月 至 2016年8月 | 李錦桃 | 孫 聰 黃碧貞 孫立濱 李灼輝 | |
2016年8月至今 | 孫 聰 | 黃碧貞 孫立濱 李灼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