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

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是由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於1989年發起的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一項公益事業。其宗旨是建設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援建,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希望工程資料


成立時間

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基會召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新聞發布會。理事長劉延東在會上宣布,建立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長期實施“希望工程”。副理事長張寶順、李克強、劉奇葆及國家教委有關方面負責人出席了新聞發布會。會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首都10餘家報紙、電台、電視台作了報道。

性質

“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

宗旨

根據政府關於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方針,以民間的方式廣泛動員海內外財力資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資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繼續完成學業、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以促進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

主要項目

援建希望小學與資助貧困學生是希望工程實施的兩大主要公益項目。

當前成就

希望工程已經累計募集捐款53億多元人民幣,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逾338萬名,建設希望小學15444所,建設希望工程圖書室約14000個,配備希望工程體育園地2500套,配備希望電影放映設備200套,培訓農村小學教師52000餘名,建設保護母親河工程造林項目總規劃面積100多萬畝;援建希望醫院13所;幫助3100餘名艾滋病孤兒和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繼續完成學業。

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金寨縣希望小學,由徐向前元帥親筆為“金寨縣希望小學”題寫校名,全國希望工程由此開端。

工程標誌


標誌

心形的海浪托起一輪噴薄而出的太陽,鄧小平手書“希望工程”及希望工程英文專用字“PROJECTHOPE”共同組成了“希望工程”的註冊商標。這是我國首次將一項公益性社會活動名稱註冊為服務商標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
此次希望工程服務商標註冊成功並授權使用,對維護“希望工程”的崇高聲譽及加強希望工程的管理,具有積極意義。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同時聲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許可,31個省(市、區)及鐵道“希望辦”相關機構,將依法使用“希望工程”服務商標,開展符合“希望工程”宗旨的各項活動,其他組織或個人,未經許可授權,不得以“希望工程”名義從事各種形式的活動,否則將視為非法。

代表圖片

說到希望工程,人們總想起的是那雙大眼睛。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金寨縣採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張灣小學,找到了正在上課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隻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后,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誌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蘇明娟的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拮据、簡樸的鄉村生活。

圖片故事

大鼻涕-我要上學
大鼻涕-我要上學
和“大眼睛”一樣,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大鼻涕”和“小光頭”。
這三個年輕人,就是希望工程三個標誌性照片的主人翁:“大眼睛”蘇明娟、“大鼻涕”胡善輝、“小光頭”張天義。他們以渴望上學的眼神和自身的經歷,喚起了全國人民捐資助學的熱潮。截止到去年年底,希望工程共捐助了275萬名貧困學生,援建了11888所希望小學,收到海內外累計捐款27.3億元。
“大鼻涕”差點取代“大眼睛”
“大眼睛”蘇明娟是眾所周知的希望工程標誌性照片。但是,“大鼻涕”卻曾經差點取代“大眼睛”而成為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有關人士介紹,“大鼻涕”是希望工程使用頻率最高的照片之一,所有的看到照片的人都會聯想到“大鼻涕”在聲嘶力竭地喊:“我要上學!”
“大鼻涕”真名叫胡善輝,是濟南軍區後勤部隊的一名志願兵。1992年,著名攝影記者解海龍用鏡頭進行農村教育狀況調查時,透過窗戶紙看到孩子們正在讀“山、石、水、火”等字。“大鼻涕”讀得特別賣力,他皺著眉頭,流著鼻涕。
“大鼻涕”的形象發表后很受喜愛,並差點取代“大眼睛”成為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後來因為覺得女孩子更能夠感動人,才選了蘇明娟。”拍攝三位孩子的記者解海龍說。1992年希望工程開始大規模宣傳,“大鼻涕”、“大眼睛”和“小光頭”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小光頭
小光頭
“小光頭”沒領到過希望工程一分錢
被稱為“小光頭”的男孩以惹人憐愛的形象,格外打動了無數有愛心的人士。他就是張天義,今20歲的他是江蘇鹽城工學院二年級學生。
“我從來沒從希望工程領到過一分錢。”張天義向記者透露說,“照片見報后曾經接到過一個愛心人士300元的捐款,指定給我和照片上另外一個小夥伴,我200元他100元。家裡人覺得小夥伴比我們家更貧困,所以把錢就全給了他。”
事後沒多久,“小光頭”隨著家人從安徽到江蘇無錫打工。“大家只知道我的形象,但卻不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又因為全家遷居,所以我從來沒有領到過希望工程的一分錢。”“小光頭”說,“但是我能順利地完成學業考上大學,也是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完成的,學校給我免掉了學費,老師則對我的生活和學習給予了幫助。”
“大眼睛”大學畢業,已被安徽一家銀行錄用。“大鼻涕”當了兵,“小光頭”讀大二。
“小光頭”大二了圓圓的腦門,光光的頭,微微凹下的鼻樑,皺起的眉頭,鼓鼓的小嘴,這都不是“小光頭”照片最打動人的地方。仔細看,你會覺得這雙眼睛不太像是孩子的,在略帶悲哀的瞳孔里,有一些難以描繪的東西,既蘊藏著希望所留下的火花,也有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接受。如果說蘇明娟的眼睛中令人震撼的成分超過了惹人憐憫的話,那麼“小光頭”惹人憐憫的成分就大大超過了令人震撼。正因如此,才格外讓人感到疼愛和心酸。1992年,張天義全家離開老家安徽金寨縣來到無錫,外地戶口讓他在求學路上屢屢受挫。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一度讓張天義暗下決心,放棄讀書,打工掙錢。但張天義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心思,經歷了無數磨難的母親對張天義說:“你要是回家來,我們家就沒有希望了。無論如何,書一定要讀。”
後來學校規定,在全免學費的基礎上,由學校黨支部成員輪流負擔張天義的生活費。這種捐款一直持續到張天義讀完高三。在這麼多人的鼓勵下,在母親的影響下,張天義不但打消了輟學的念頭,而且學習更加刻苦。
如今,他是江蘇省鹽城工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在學校里,還沒有人知道他就是當年那個“小光頭”,對於照片,他一直埋藏在心裡。張天義說:“從小到大,雖然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有那麼多好心人幫助了我,我真的感激他們,尤其是我的母親還有學校的老師、同學。”
“大鼻涕”穿上了綠軍裝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希望小學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希望小學
1996年,解海龍進行人物回訪時發現,此時的胡善輝已經變得濃眉大眼。解海龍看望他時,他仍在上四年級。時隔五年,他曾因貧困,輟過學。
2001年,從胡善輝家人處得知,胡善輝沒有考上高中,二哥哥學習非常不錯,胡善輝就去了縣城一家餐館打工,供哥哥上學。解海龍對此非常感動,立即乘車去找他。一見面,胡善輝說:“叔叔,雖然我學習不是很好,辜負了你的希望,但我不會放棄學業,先掙著錢,等以後有機會再去上大學。為了感謝您,我給您做些我的拿手菜……”如今的“大鼻涕”胡善輝,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濟南軍區後勤部隊的一名志願兵。

發展歷程


誕生

1988年,我國頒布了《基金會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基金會的立法。該管理辦法第一次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基金會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
這一年,共青團十二大通過了體制改革的決議,會議后成立了共青團中央事業開發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籌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中國稱青基會)。
中國青基會成立后,做什麼類型的公益項目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資助貧困農村孩子上學的“希望工程”破土而出。
其實,“希望工程”的誕生是一個必然。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書雜費而失學。
1986年,團中央派人在廣西柳州地區進行了兩個月的調查,經調查發現,“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全村人2000多人,解放后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輟學率達90%以上。”
1989年初春,時任中國青基會秘書長的徐永光和幾位志同道合者在辦公室里暢想基金會的發展方向。大瑤山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睛在徐永光腦海中閃現,希望工程的靈感也躍然而出。
希望工程一誕生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關注,匯款單如雪花從海內外飛來。
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從花甲之年的老人,到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贈者。到1994年,中國青基會和省級青基會接受的捐款總額達到了3.85億元,救助總規模達到了101.5萬名,建希望小學的總數量達到了749所。這些數字,是基金會原計劃的十幾倍。

改革

希望工程各種場合照片
希望工程各種場合照片
超常規的發展,必然帶來某些方面的失衡,比如,全國地縣基金的數量難以控制,放任自流的現象已經出現。有些地縣籌到錢后不報、不交;有些未經授權,就以希望工程名義接受捐款。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樹大招風,謗隨名高。
創始人徐永光給希望工程概括了“八大隱患”:沒有納入統一管理的募捐“體外循環”;借希望工程之名搞非法牟利的“假名營私”;不按管理規範辦事、另搞一套的“體制磨擦”;法律、政策不完善帶來的“制度風險”;實施機構自己的“管理疏誤”;個別不負責任媒體的“中傷毀譽”;外界以偏概全的“失准評判”;道德風險導致的“自砸招牌”。
“這八大隱患像幽靈一樣徘徊在希望工程的身邊,每一個隱患的惡性發作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而另一方面,公眾要求我們萬無一失,這使得我們猶如在天堂和地獄之間走鋼絲,每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
經歷了十年的發展,作為一個公益項目,希望工程走上了發展的高峰,必然突變。而縱觀中國當時的情況,其他公益組織的公益項目也在日趨成熟,尤其在助學領域,“春蕾計劃”等公益項目大量湧現。
身處“內憂外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希望工程開始謀求變化。
1999年初,中國青基會決定: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學兒童的捐款。希望工程由救助失學兒童轉向對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希望小學由硬體建設轉向軟體建設。
像任何事物一樣,希望工程必然有開始,有高潮,有生命周期的發展變化。希望工程戰略重心的轉移,不僅表明希望工程救助因貧困失學兒童的初始目標已經基本完成,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開發階段;同時也表明中國青基會主導項目地位的改變。這種變化符合中國青基會、希望工程和全社會的利益。

升級

從1988年到2008年初,希望工程募集資金逾35億元人民幣,其中資助貧困學生290多萬名,援建希望小學13000多所,捐贈希望書庫、希望圖書室13000多套,培訓鄉村教師逾35000名。籌集公益善款額度之高,救助貧困學生、援建學校之多,這不但是中國公益史,也是世界公益史的奇迹。
2005年,我國政府開始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兩免一補”,並逐步向城市拓展,希望工程最初要讓農村窮孩子讀得起書的願望完全實現,某種程度上說,希望工程的使命已經完成。
2007年5月20日,中國青基會對外宣布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對學生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根據受助對象的需求,學生資助方面在動員社會力量,繼續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讓莘莘學子圓上學夢的同時,更加關注貧困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物質、精神多方面的持續扶持,幫助受助學生學會自助助人。
在原有助學金等經濟資助項目的基礎上,希望工程面向所有受助學生設計開發了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能力資助項目;同時增加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希望小學擔任希望教師的志願服務項目,為大學生及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公益活動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國青基會表示,希望工程遵循“救助——發展”模式,將與時俱進,探索出更多的幫助受助學生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公益項目。

回顧

希望工程二十年
希望工程二十年
希望工程從1989年至今走過了20年的歷程。它幫助農民的後代改變了命運,喚起了社會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促進了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20年中,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在無數人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努力下,希望工程在實現眾多兒童求學夢的同時,更成為了最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全球性公益品牌,改變了無數人的未來。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了旨在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希望工程”19。
如今,20年過去了,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已經擴展到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農村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學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和大學生。希望工程的動員和服務方式也從單一的資金資助發展到“資金資助+勤工儉學+公益實踐”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務等多元化格局。希望工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啟動最早、規模最大、參與最廣、成效最為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
在希望工程實施的20年裡,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從國內到海外,數以億計的愛心人士參加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1990年9月5日,鄧小平同志欣然為“希望工程”題名,並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中國青基會經過認真討論,決定將5000元捐款用於鄧小平早期工作、戰鬥過的廣西百色,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的25名貧困兒童成為受益者。如今,這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均已走上工作崗位。他們有的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有的成為工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中的多人執教於希望小學,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
在希望工程實施20年之際,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希望工程慶生,即開展“尋訪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動。在全國集中尋找希望工程受益人、捐贈人、建設者、鄉村教師、希望小學共5類典型,搜集一朵朵愛的浪花,尋找一個個愛的故事。這是面向全社會公眾進行的一次審視、評估活動,其根本目的在於,吸取社會的智慧和力量,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推動希望工程乃至整個中國的公益事業繼續健康發展。
希望工程被公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為改善教育落後面貌付出愛心的一塊豐碑。

歷史成效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在對希望工程進行效益評估后得出了結論:中國青基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事業。希望工程實施以來,以協助政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扶貧攻堅為宗旨,堅持"雪中送炭"的原則,通過救助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繼續小學學業,建設希望小學等措施,提高了貧困地區小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降低了輟學率,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辦學質量,成效顯著。希望工程促進了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動員社會力量協助政府辦教育的新路子。
中國希望工程基金會
中國希望工程基金會
以1996年為例,希望工程在695個實施縣中安排的受助生數量占當年失學兒童總數的30.9%,希望工程的救助已經成為保障貧困地區兒童得以繼續學業的重要方式。希望工程救助失學兒童的覆蓋面廣,縣覆蓋率達到74.7%。對734所希望小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校均危房面積平均減少79.5%,校舍面積增加47.2%,操場面積增加75.4%,圖書數量增加234.4。課桌椅配齊率和教具教學儀器配齊率明顯提高,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希望小學建成以後,學校覆蓋率的生源範圍明顯擴大,學生數量平均增加22.1%,教職工數量平均增加16.0%,教師隊伍的質量有明顯的改善。同時學校課程的開齊率、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生升學率有非常明顯的提高。
截止2001年12月31日,全國希望工程累計資助建設希望小學8,890所;累計資助失學兒童2,474,342名;累計資助“希望之星”20,543名;累計援建希望網校130所;累計培訓希望小學教師15,898名;累計捐贈10,000套希望書庫和3,000套三辰影庫。
2009年11月19日中國青基會常務副理事長、黨組書記顧曉今做客人民公益網暢談希望工程20年發展成就。訪談中,她介紹了希望工程20年來,累計募集的資金有五十六億七千多萬,累積資助學生346萬人,緩建邊遠山區、貧困地區的希望小學15940所。顧曉今表示,希望工程是一個浩大的公益工程,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事業。希望工程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黨和政府、共青團領導的支持,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希望工程有一個使命,叫做‘助農民的後代人人有書讀’,包含了多重的含義。”顧曉今介紹,首先,這一使命表達了希望工程的服務對象,是農民的後代,在農民的後代里,又是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上學讀書代表著一種領域,“人人”代表著一種追求,追求社會的公正,追求一個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所以這一個使命,是希望工程一直在不懈追求著的。
“希望工程這些年有一種倡導,就是,不僅僅是給予人,重要的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的含義就是助你的服務對象或者受助人獲得自我成長的能力,讓他自己獲得了造血的功能、機能。”
2014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迎來了25年的生日。25年來,希望工程共募集捐款100.72億元,資助495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繼續學業,資助建設希望小學18396所。25年來,希望工程平均每天接受100萬元捐款,平均每天有500多名貧困孩子得到資助,平均每天有兩所希望小學落成。

捐贈項目


1、愛心助學行動
愛心助學行動是以資助我省城鄉特困大、中、小學生,解決就學困難為宗旨的一項扶貧助教的公益活動,通過募捐建立“愛心助學基金”,結對助學,幫助特困學生學業,使其健康成長、成才。
捐贈辦法:
(1)結對助學,資助特困學生標準:
①資助每位特困小學生小學階段學業1200元;
②資助每位特困中學生初中階段學業1800元;
③資助每位特困高中生高中階段學業1800元;
④資助每位特困大學生大學階段學業3200元;
(2)其它一般性捐款都進“愛心助學基金”,統一用於助學。
(3)捐贈用於資助特困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類物資。
2、援建希望小學
希望小學:即對貧困地區鄉村小學予以資助,幫助其改造危舊校舍或新建學校,並統一命名為希望小學。
捐建標準:新建一所不低於20萬元人民幣(外幣等值),並可由捐方命名;擴建或改建一所不低於10萬元。
社會捐款1.5萬元,同時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0.5萬元,可援建一個希望網校單點站。其中0.2萬元用於希望網校管理工作經費;社會捐款10萬元,同時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5萬元,可援建一間希望網校多媒體教室,其中1.5萬元用於希望網校管理工作經費;捐款多多益善,少少無拘,所有捐款統一進入“希望工程遠程教育基金”。
3、希望工程快樂電影
希望工程快樂電影項目從農村學生和社區需求出發,著力改善農村學校的教育環境,為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滿足農村青少年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以希望小學為中心點,以電影為媒介,以活動為中心,可以建立農村社區的綜合服務平台。
為貧困地區鄉村小學配備一套含數字電影播放伺服器、數字電影專用投影機、兩個環繞立體音箱及兩個不同尺寸銀幕的流動電影放映設備,每月免費為學生放映4場電影,為學校周邊農村社區免費提供不少於1場的公益放映服務;全年為學生及周邊社區進行不少於五十場的電影放映,達到校內學生覆蓋率100%,周邊社區覆蓋率50%。
捐贈、資助標準:
捐助5萬元為鄉村小學建設一間希望工程快樂電影院點(含5年的影片放映費用、設備售後維修費用及放映老師的培訓費用,其中捐款中的10%用於中國青基會項目服務、管理和行政成本)。
4、保護母親河行動
團中央、全國綠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保護母親河行動——邁向21世紀的綠色希望工程”,充分運用希望工程的經驗,採用工程造林、項目管理和“一助一”等有效方式;用所有的贈款、物,在國家、省、市、縣重點生態治理區,建設綠色工程、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資助貧困農戶植樹造林。
捐贈辦法:
(1)50元錢捐植一棵樹;
(2)2000元錢捐植一畝林或捐建一畝坡地改梯田;
(3)個人捐贈2萬元以上、機構捐贈10萬元以上,以捐贈者的名義為捐植的樹林或捐治的流域命名;
(4)捐100萬元,建立以捐贈者的名義命名的“保護母親河——某某某綠色希望工程基金”;
(5)其他捐贈,無論多少都進入“綠色希望工程基金”,統一使用;
(6)捐贈用於植樹造林、流域治理和項目管理的物資。
5、希望工程圖書室
“希望工程圖書室”公益項目內容為:通過發動社會的力量籌集資金,為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捐贈圖書,建立“希望工程圖書室”,以解決這些地區學校圖書館裝備用書嚴重不足的困境,使這些學校的學生不僅有學上,而且有書讀,為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希望工程圖書室”項目的社會捐款,主要用於選購農村小學師生需要的圖書,這些圖書是參照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裝備用書目錄選編並經過有關專家精心審定、標準配置,每個圖書室包含精品圖書不少於1,000冊,書目每年更新。“希望工程圖書室”公益項目的目標是通過數年的努力,為全國萬所希望小學分別建立有5,000冊藏書的小型校園圖書館。
6、希望工程快樂音樂
希望工程快樂音樂為貧困地區鄉村小學配備一套品種齊全的音樂器材,包括電鋼琴、電視機、DVD影碟機、台式音響各一套,鼓號隊樂器和服裝各29套,兒童打擊樂器59件,同時,培訓該校的音樂教師,教會學生唱“希望小學校園推薦歌曲”。
通過項目實施,為學校配備音樂器材,提升受助學校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滿足音樂教育教學需要,促進農村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讓農民的後代人人都能享受到音樂教育的快樂,促進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貧困地區學生的健康成長。
捐贈、資助標準:
捐贈2.5萬元為一所學校建設一個希望工程快樂音樂教室(捐款中的10%用於中國青基會項目服務、管理和行政成本)。
7、希望工程快樂體育
為貧困地區鄉村小學配備籃球架(籃球)、足球門(足球)、單雙杠、乒乓球台(乒乓球)、跳繩等一套符合國家標準的體育器材和設備,滿足師生正常的體育教育教學和課外活動需要。通過體育老師教學和學生對體育器材設備的使用,加強各類體育項目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增強學生體質,增加學校和政府對體育教學的重視,促進和弘揚全社會關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風氣。
捐贈、資助標準:
捐贈2萬元為一所學校建設一個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捐款中的10%用於中國青基會項目服務、管理和行政成本)。

相關人物


徐永光
徐永光
徐永光
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對外宣布:面向海內外募集捐款,設立基金,開展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活動。從此,“希望工程”拉開序幕。
擔任這個僅有10萬元註冊資金的基金會秘書長、法人代表的人名叫徐永光,時年40歲。10多年後,希望工程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成效最為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徐永光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直到2007年再次公開亮相時,他又有了一個新頭銜——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1986年在廣西調研時,大瑤山深處那些失學孩子的無助困境以及農村基礎教育極端落後的狀況,深深刺痛了徐永光的心。
徐永光與孩子們
徐永光與孩子們
一天夜裡靈感來了,“希望”兩個字忽然在徐永光腦海里跳出來——兒童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希望;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基金會的事業也將因救助失學兒童而充滿希望。於是,“希望工程”取代了最初的“春雨計劃”,正式定名。“其實,當時這只是一種理想,對於到底能做多大規模,產生多大社會影響,我們心裡沒底。”20年後,回憶起“創業”時的雄心壯志,徐永光如是說。
1989年夏,募捐信一經發出,就收到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紛紛解囊,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也給予熱情援助。後來,鄧小平同志欣然題寫了“希望工程”四個大字。
2009年,走過20年風雨歷程的希望工程已碩果累累:募集捐款56.7億元人民幣,資助逾346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建設希望小學15940所,培訓鄉村教師5.6萬餘名。
“希望工程的價值可以用3個尺度來衡量。”徐永光說。
就經濟價值而言,56億餘元的捐款在20年間從富裕地區流向貧困地區,從東部流向西部,從城市流向農村,推動了社會分配更加公平;
站在教育價值的角度,300多萬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改變了命運,1.5萬餘所希望小學佔全國農村學校的百分之四;
從精神道德文化價值來看,參與希望工程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使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和諧、美好。正如一位抱著剛出生的孩子並以孩子名義捐款的年輕媽媽所說:“我幫助的不是一個孩子,而是兩個。”
徐永光和孩子們在一起
徐永光和孩子們在一起
徐永光說:“這種自願的慈善行為增加的是一種社會資本,是希望工程最重要的價值,也是它歷經20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探索——公眾監督、科學管理、法律保護
希望工程作為一個公益品牌,從其誕生到做大、做強,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與科學的管理。
1992年4月,中國青基會和各省級青基會推出“希望工程百萬愛心行動”,開始實行“一對一”的結對救助。當年,希望工程累計救助失學兒童人數從3.2萬增加至約30萬。
制度的設計不僅要利於公眾參與,更要利於公眾監督。監督是希望工程健康發展“最好的保護神”。
驗收希望小學時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捐款人和青基會工作人員拿著捲尺,一點點地量教室、走廊,再與設計圖紙核對。汶川地震后,對重災區的希望小學進行調查后發現,無一名師生因希望工程援建校舍垮塌而死亡。“希望工程沒有辜負社會的期望,經受住了八級地震的考驗,這讓我很欣慰。”徐永光說。
管理水平提高促進了事業快速發展。1995年,希望工程完成了商標註冊,又舉起了用法律保護公益品牌的大旗,挽回了資金“體外循環”、某廠商擅用蘇明娟“大眼睛”照片打商業廣告等行為給希望工程造成的損失。
道路——“讓所有兒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徐永光常說:“要讓所有兒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經過20年發展,希望工程的第一個救助對象張勝利已經回到村裡執教;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過起了城市白領的平凡生活……徐永光開始為另一群孩子奔走。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他們的子女分為兩類——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徐永光說,很多留守兒童面臨著家庭教育和親情缺失的難題;流動兒童則陷入了讀書難、融入城市生活難的困境。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會影響這些孩子的成長,而且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不利。於是,在政府和市場之外,徐永光開始探索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條道路”——民辦非營利公益學校。
成立於2007年的南都公益基金會提出了旨在改善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的“新公民計劃”,計劃用5年到10年時間,投入兩億元,資助建設100所民辦非營利新公民學校,同時帶動政府扶持和社會捐贈。
20年的公益之路讓徐永光看到,基金會最重要的使命,在於研究發現問題,從而進行社會創新。“很多社會問題,可以通過政府、企業之外的‘第三部門’——社會組織通過社會創新來解決。非公募基金會代表了中國‘第三部門’的發展希望,將對中國民間公益的生態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從公募基金到非公募基金,從“公辦民助”的希望小學到“民辦公助”的新公民學校,20年間,徐永光始終在探索;20年間,徐永光“讓農民的孩子人人有書讀”的信念從未減弱。
因為對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有著切身感受,青基會創建團隊都不約而同把目光鎖定於一個目標——教育。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每年約有100多萬小學生因貧輟學。這樣的時代背景也令“希望工程”成為必然。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基會向海內外宣布:實施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為主旨的希望工程。“我把生命中最寶貴的一段獻給希望工程,是大瑤山孩子的呼喚,也是命運的呼喚;是生活信念的理性選擇,也是一種合乎邏輯的人生必然。”徐永光如此表達自己的“希望工程”情結。
最得意之作——新中國第一個募捐廣告
10萬元註冊資金和1萬元工作經費,對於剛成立的青基會來說,連基本的辦公成本都不夠。按青基會成立之初制定的最低資助標準——每個失學兒童每學期20元助學金,即便在全國資助5萬名孩子,每年也需募集200萬元。
那段日子徐永光琢磨最多的就是找錢。老家溫州的企業家用信函推銷產品的做法給了他啟發,於是青基會首先嘗試的就是廣發募捐信。當年9月開始,青基會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工礦企業發出13萬封募捐信,為建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募捐。工作人員按《郵政編碼大全(工業企業卷)》上的地址抄寫信封。
募捐信發出后引起很大反響,因為當時國內還沒有這種募捐方式。一般每批信函發出后兩周到一個月,就會出現一個捐款小高峰。在大約發出去20萬封募捐信后,青基會一共收到了約20萬元捐款,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徐永光仍覺得效率太低,後來他想到將募捐信登報。1991年5月25日上午,青基會小院一片歡呼。剛剛送到的《人民日報》在第八版上刊登了“希望工程——為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募捐”的廣告。這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募捐廣告。
青基會乘勝追擊,先後與《光明日報》、《工人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聯繫,這些報刊不久也刊登了這份募捐廣告,一些地方報刊和文摘報還免費進行了轉載。至今,徐永光還將這一大膽之舉視為最得意之作。
鄧小平
1992年6月和10月,鄧小平讓家人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五千元。
江澤民總書記於1991年11月1日為希望工程題詞:“支持希望工程,關心孩子成長。”他多次捐款,並多次到貧困地區看望失學的孩子。1996年9月,他指示將二十套出訪時外國友人贈送的高級音響設備轉贈貧困地區的學校。
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贈檔案中,還有不少中央領導同志的名字: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李嵐清、喬石……
周標亮,這位在山旮旯任教的鄉村女教師,被海內外眾多媒體稱為“希望之星”。是一代偉人鄧小平對希望工程的關心和支持,改變了周標亮的命運,也點燃我國數以百萬計失學兒童的生命之火。
鄧小平題詞
鄧小平題詞
1990年9月5日,鄧小平欣然為“希望工程”題名。1992年6月10日,中國青基會的捐款接待室來了兩位軍人,他們拿出3000元人民幣,但不留捐款人姓名。工作人員一再稱按規定必須留下捐款人的名字,為後人留下一份責任與愛心的清單。兩位軍人說,如果一定要留姓名,就寫“一個老共產黨員”吧。同年10月6日,兩位軍人再次來到中國青基會,以同樣的方式捐款2000元。
后經中國青基會多方了解,才知道這位“老共產黨員”就是敬愛的鄧小平同志。
中國青基會經過認真的討論,決定將這5000元捐款用於小平同志早期工作、戰鬥過的廣西百色。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親自組織領導和發動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右江革命根據地,並建立起右江蘇維埃政權。
5000元捐款最終用於周標亮當時就讀的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包括周標亮在內的25名貧困失學兒童成為受益者。
周標亮的人生從此發生了轉折。周標亮說:“有一天,我的班主任找到我說,你很幸運,你得到了鄧爺爺的資助,你可以繼續上學了。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從平果縣希望小學畢業后,周標亮考上平果二中,又升入百色地區田東民族師範專科學校,並在學校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0年7月,她從田東民族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后,按照她的願望,又回到她當年就讀的平果縣希望小學任教。如今,作為學校語文老師,她同時兼任校少先隊總輔導員。
2000年9月15日,周標亮被希望工程選為“希望之星”,榮任2000年悉尼奧運會我國兩名形象大使之一,到澳大利亞與來自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代表聯歡。
如今,小平同志資助的25名曾經失學的孩子,包括周標亮在內已有4名大學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有11名正在讀大學或已被大學錄取。
2015年,中國青基會成立“小平基金”,用於資助青少年科技項目。

同類項目


“春蕾計劃”
“春蕾計劃”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於1989年組織實施一項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項目。“春蕾計劃”通過開辦“春蕾班”,捐建“春蕾學校”等形式救助貧困失學女童。
“紅十字天使計劃”
“紅十字天使計劃”是2005年8月以來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推動的重點公益項目,其宗旨是關注貧困農民和兒童的生命與健康,廣泛動員國內外的社會資源,募集資金和醫療物資,資助貧困農民和兒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患有重大疾病的貧困農民和兒童實施醫療救助,協助政府改善貧困鄉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捐建農村博愛衛生院,培訓農村醫務人員,促進我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母親水窖”
“母親水窖”是一項集中供水工程,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2001年開始實施的慈善項目,重點幫助西部地區老百姓特別是婦女擺脫因嚴重缺水帶來的貧困和落後。
為了幫助西北黃土高原缺水地區人們特別是婦女迅速擺脫因嚴重缺水帶來的貧困和落後,在全國婦聯的領導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實施了一項計劃,即向社會募集善款,為西北缺水地區捐修混凝土構造的水窖,使她們能利用屋面、場院、溝坡等集流設施,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以供一年之基本飲用水。(本文來源:公益時報)

希望小學


金寨縣南溪鎮。重巒疊嶂的山坳里,徐向前元帥題寫的校名:“金寨縣希望小學”,在曠野山鄉中自有一番意味。迎著朝陽冉冉升起的國旗,小學生們排隊行注目禮。
兩層樓的校舍,寬敞的大操場,天真活潑的孩子們做課間操———在這個和諧生動的背景下,幾行大字引人注目:“挽救一個流失生,就是挽救一個未來;保住一個在校生,就是保住一個希望。”
時間拉回到1990年2月,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帶領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考察組,頂風冒雪,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
考察組一行跋山涉水,深入到鄉村和學生家庭,並同縣委有關同志座談。最後,一個扶助貧困生的希望工程計劃有了具體目標:一、對失學的少年進行救助,解決無錢上學的問題;二、援建希望小學,解決無學可上的問題。
考察組決定:在金寨縣南溪鎮援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同時救助全縣五百名失學的適齡兒童。
於是,勘察、選址、籌備工作提上了縣委工作的日程。
金寨縣山鄉溝溝坳坳、革命老區人民男女老少,記住了這一天———
1990年5月19日,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南溪鎮落成。
驕艷的陽光把青山翠嶺塗抹得一片生機,昔日荒寂的山鄉,沉浸在熱烈的節日氣氛中。成群結隊的新生穿上了新裝,簇擁在“希望小學”的校牌和迎風招展的國旗下,表情莊嚴。從此,這些渴求知識的孩子捧起了書本,有了自己的學校。
中南海內愛心涌動。
漂亮的校園和快樂的學生
漂亮的校園和快樂的學生
自1992年4月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全社會發出“百萬愛心行動”的倡議,創造了捐受雙方結對掛鉤,定向資助的新模式;1994年初,以“跨世紀的鐘聲”大型義演拉開序幕的“1(家)+1助學行動”,進一步完善了定向資助模式,使希望工程在全國迅速發展。金寨縣作為全國第一個實施希望工程的縣,累計接受捐資近二千萬元,救助小學生近萬人,中學生九十二人,建校五十四所(其中中學九所,小學四十五所)。
“希望”的種子,孕育了燎原之火。在金寨縣興建的“希望小學”:勛賢中小學、黃鵠小學、金塘小學都初具規模。金寨縣南溪鎮第一所希望小學,學校的實驗室、榮譽室、圖書室、微機室,顯示了現代教育多方面發展的趨向。
原金寨縣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說,希望工程的實施,顯示了多方面的效益:一是改變了失學孩子的命運;二是在發展基礎教育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輔助作用;三是增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四是架起了經貿合作的橋樑;五是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六是倡導有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金寨縣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建起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初級職業中學———安徽省金寨希望初級職業技術學院;
培養出全國第一位由希望工程救助升入高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張宗友(後為南京大學現代漢語碩士研究生);
建立了第一批希望書庫。
第一所希望小學校長說,希望小學的發展,依賴全國上下的支援,也有縣裡領導的支持。縣各級領導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參與具體活動,縣委書記趙波不僅捐二百元,還救助兩名孩子返校讀書。
后圓恩寺衚衕。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愛的海洋中,為了失學的孩子重新回到課堂,全國人民伸出了友愛的手,獻出了滾燙的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說,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成立,希望工程的第一塊基石是鋪在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當時第一位受助人是一個名叫張勝利的初中生;而第一所希望小學是在安徽金寨縣。
在金寨縣希望工程碩果累累:據對1990年開始救助的五百名受助生逐個訪查,到1997年已有三百六十六名畢業,三百四十二人升入初中,升學率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受助生簡繼東在技校畢業后,回鄉種中草藥,成了遠近聞名的能人。他還自費辦培訓班,帶領大家致富。

其他相關


圓夢行動
“2007共同關注·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將突出宣傳黨和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的扶助政策,傳達黨和政府的關懷;深入展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強不息、勵志成才、報效國家的精神風貌;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捐贈資金、勤工儉學崗位等,助人自助。希望工程實施18年來,始終堅持“助農民的後代人人有書讀”的使命,累計接收社會捐款逾35億元人民幣,在農村貧困地區援建希望小學13000餘所,為304萬多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其中,資助的大學生就達10多萬名。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開始實施“希望工程全面升級”戰略,將傳統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由“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在為希望工程受助學生提供資金資助的同時,還要為受助學生髮展能力提供幫助。此次推出的“2007共同關注·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重點資助考取大學的新生,緩解他們由家門入校門的經濟困難;受助學生在大學期間,可以繼續申請希望工程的資助;全國的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系統還將動員企業為受助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活動。
中央電視台高度重視“2007共同關注·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對節目的製作和活動的報道進行了全面部署。6月到9月,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將在頻道開設專欄,以新聞、專題、公益廣告、晚會等多種形式,多角度報道、推動這次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主任梁曉濤表示,參與發起圓夢行動是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主流媒體帶頭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呼喚愛心,倡導和諧的具體體現。啟動儀式結束后,中央電視台《共同關注》欄目的數十名記者將奔赴西南、西北等省份尋找貧困學生,進行採訪報道。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春華與中央電視台副台長羅明共同點亮“2007共同關注·圓夢行動”標誌物,並向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團授旗。
“2007共同關注·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開闢了專門的活動網站:(上大學啦)。符合資助條件的大學新生可通過該網站申請資助;申請學生的資料將在網站上發布。有捐贈意願的熱心人士、機構和企業可在網站上選擇、結對資助大學生,並通過銀行、郵局,網路在線等方式進行捐贈。
圖書室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實施的“希望工程圖書室”這一文化扶貧工程,作為希望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意義深遠。
“希望工程圖書室”都建立在希望小學和貧困山區農村小學。那裡的文化設施比較簡陋,生活也很艱苦。雖然簡陋的文化設施、艱苦的生活環境對青少年的學習成長有不利的一方面。同時也要看到,“多難興邦”,貧困和逆境也可以磨礪克服困難的意志,鍛煉吃苦耐勞的品格。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都是自幼從貧困和逆境中奮起,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困境,取得成功的。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課堂,也應該是塑造人格、磨練意志的戰場。只要肯奮發圖強,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必將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文化條件極不平衡。這是歷史長期遺留下來的老問題:有舊社會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也有近代外國侵略造成的,也有我們自己的失誤和無知造成的。改變落後,建設繁榮富強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祖國,我們人人有責,21世紀的青少年更是責無旁貸。古人說善讀書可以醫治愚昧。脫貧首先要脫愚,要想改變我國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就必須向貧困地區輸送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知識就是力量。但願大家努力學習,充分利用“希望工程圖書室”的條件,為改變家鄉面貌,推動祖國的現代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同名行星
1999年,為紀念希望工程十周年,由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一顆永久編號為7497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希望工程星”。該小行星是由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課題組的專家於1995年發現的,1997年得到小行星國際組織的認定。鑒於希望工程在海內外影響巨大,有關專家決定把這顆小行星獻給希望工程及關心支持希望工程的社會各界人士。經申請,1999年2月2日,“希望工程星”得到小行星國際組織的承認。
在山東省部分地區,備孕期間也可以說在搞“希望工程”,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嘛。比如遇到酒場,有人給你倒酒時,你說你在搞“希望工程”,大家就不強求你喝了。
青基會章程
全稱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章程,共七章。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業務範圍
·第三章組織機構、負責人
·第四章財產的管理和使用
·第五章終止和剩餘財產的處理
·第六章章程修改
·第七章附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