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5座天文台之一。1958年籌建,總部設在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引。2001年,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批複了中科院《關於組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請示》,撤消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原北京天文台所在地作為國家天文台總部。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5座天文台之一。1958年籌建,總部設在北京海淀區中關村。是以天體物理研究工作為主的綜合性天文台。下轄沙河、興隆、密雲、懷柔和天津5個觀測站。沙河觀測站地處北京北郊昌平縣沙河鎮,海拔 40 米,東經116°20′,北緯 40°06′,主要儀器有光電等高儀、光電中星儀、光學跟蹤經緯儀、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儀、雙頻多普勒測速儀和原子鐘。該站側重於時間工作、地球自轉和人造衛星運動的觀測研究。興隆觀測站地處河北興隆縣的群山中,海拔940米,東經 117°30′,北緯 40°24′。儀器有口徑2.16米的反射望遠鏡、口徑1.26 米的紅外望遠鏡、物鏡和改正鏡口徑分別為90和60厘米的施密特望遠鏡、口徑6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等。該站主要從事恆星物理、星系物理等方面的各種課題的觀測和研究。密雲觀測站位於北京密雲水庫北岸,海拔150米,東經116°45′,北緯 40°33′,安裝有由 28面直徑 9米的拋物面天線構成的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主要從事宇宙射電和射電技術的觀測和研究。懷柔觀測站位於北京懷柔水庫北岸的一個小島上,東經 116°30′,北緯40°20′,主要設備是太陽磁場望遠鏡和多通道太陽望遠鏡,主要從事太陽磁場和速度場的測量和研究。天津觀測站原系紫金山天文台所轄的國際緯度站,后歸北京天文台所屬。該站位於天津西郊曹庄附近,東經117°03′,北緯39°08′。儀器有真空照相天頂筒、天頂儀等,主要從事緯度觀測和極移的研究。
北京的天文觀測和研究,起於元朝至元十六年,郭守敬和王恂在元大都(今北京)所建司天台,明清兩代改明觀象台,民國初年改為中央觀象台。
1958年,中國科學院始建現代化的北京天文台。40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先後在興隆、懷柔、密雲、沙河和天津建成了五個觀測基地,裝備了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2.16米光學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以及一些中小望遠鏡,並配備有先進的探測器。1991年和阿根廷聖胡安大學聯合建立了南半球觀測點。
北京天文台的觀測設備對國內外天文台家開放,它同全世界三十多個天文機構進行密切合作。
北京天文台是一座以天體物理研究為主的天文台。它從事恆星、太陽、星系和宇宙學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超新星、類星體與活動星系核和近地小行星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新發現,在太陽活動區磁場與速度場、太陽射電、變星與不穩定星、恆星的化學演化、星系與活動星系核、米波天文、射電VLBI、宇宙大尺度結構和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研究中,在基本參考系和地球動力學研究中,獲得大量成果;主持和參與的項目獲國家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中國科學院特等獎2項、一等獎19項。
著眼於21世紀天文徠學的發展,北京天文台承擔著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建設任務,並積極預研空間太陽望遠鏡和推進多國合作的巨型射電望遠鏡計劃。經過結構調整與改革的北京天文台,以形成由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組成的精悍的科研群體,正朝氣蓬勃的邁向21世紀。在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創新工程中將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天文研究機構1958年籌建﹐設在北京中關村。有天體物理﹑光電成像﹑光學和自動化等實驗室﹐還有五個觀測站﹐沙河工作站位於東經116°20﹐北緯40°06﹐海拔40米﹔側重於世界時﹑地球自轉和人造衛星運動的觀測和研究﹔有光電等高儀﹑光電中星儀﹑目視等高儀﹑光學跟蹤經緯儀﹑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儀和雙頻多普勒測速儀等設備。沙河工作站的 3.2和10厘米等波段射電望遠鏡從事太陽活動預報。興隆觀測站位於東經117°30﹐北緯40°24﹐海拔約940米﹔從事恆星的形成和演化﹑密近雙星和爆發變星的觀測和研究﹔有口徑6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口徑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反射望遠鏡等設備。密雲觀測站位於東經116°45﹐北緯40°33﹐海拔約150米﹔主要從事太陽射電﹑宇宙射電和射電技術的研究﹔有450兆赫2×16太陽複合射電干涉儀﹔從事米波﹑厘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的研製工作。懷柔觀測站是太陽物理觀測基地﹐有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60厘米太陽望遠鏡﹐主要研究以太陽耀斑為主的活動區物理和太陽活動。天津緯度站位於東經117°03﹐北緯39°08﹔主要從事緯度觀測和地極坐標等研究﹔有口徑180毫米天頂儀和真空照相天頂筒等。出版物有《北京天文台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