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商業危機的結果 展開

商業危機

商業危機

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商品流通領域中的集中反映。

表現


它主要表現為商品銷售極端困難、商品價格下跌、商店紛紛倒閉等等。其實,這也就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最初把它稱為商業危機。他們指出,在周期性的循環中,商業危機愈來愈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的生存。“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製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象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社會突然發現自已回到了一時的野蠻狀態;彷彿是一次飢荒、一場普遍的毀滅性戰爭,吞噬了社會的全部生活資料;彷彿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社會上文明過度,生活資料太多,工業和商業太發達。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什麼辦法來克服這種危機呢?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辦法呢?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愈來愈少的辦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6—257頁)

歷史發展過程


從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在第一次生產過剩危機(1825年)出現以前,也曾出現過商業危機,但其主要特點是:它們還沒有同社會生產進程直接聯繫起來,通常局限於流通領域,並且與國際貿易和投機買賣有著密切的聯繫,不致引起全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震蕩和混亂。可是,在普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的條件成熟以後,特別是1825年英國發生第―次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來,商業危機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它們跟社會再生產周期變化的聯繫日益緊密,它們的規模和破壞力也相應地不斷擴大。

戰後危機的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商業危機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內因雖沒有根本改變,但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及其國內外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商業危機的表現形式呈現某些新的特點。在危機期間,物價並未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有時只有輕微的短暫的下降,有時反而大幅度上漲。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和信用膨脹政策,通貨膨脹持續存在,形成一股推動物價上漲的勢頭;而政府採取的刺激私人投資和個人消費的政策,又使市場供求關係的矛盾相對緩和,以致物價下跌的勢頭有所減弱。
②壟斷資本統治的增強,相應地加緊了壟斷組織對市場和價格的控制。在戰後的商業危機進程中,壟斷資本一般不採取降價的辦法,而是採取停工減產和解僱工人的辦法來維持和提高壟斷價格。
③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生產和資本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加強了壟斷資本向不發達國家轉嫁危機的能量。同時,戰後各國的經濟危機往往是此起彼伏,缺乏同期性,這也使各國有可能相互轉嫁危機,緩和了一個國家危機到來時商品過剩的嚴重程度。當然在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中,這種緩衝作用就不存在了。
戰後商業危機的變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危機的作用,然而,由於過多的商品庫存和過剩的生產能力不能通過物價下跌而得到充分的消散,削弱了物價對市場的調節作用,從而削弱了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自動運轉的內部動力。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並長期持續存在的“停滯膨脹”現象,正是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內部運轉力量削弱的表現。

參考資料


〔參〕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資料來源:《政治經濟學辭典》許滌新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