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劍(徠拼音:ji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金僉聲,后改為從刀僉聲 。本義指隨身攜帶的雙面有刃的兵器,呈長條形。古籍中又可活用為動詞,指用劍砍或刺殺。

文字溯源


“劍”是典型的形聲字。周代金文(圖1-3)的“劍”一般從金、僉(qiān)聲,隸定作“鐱”。古代的劍是金屬材質的,所以字形用“金”作形旁,右半部的“僉”是它的聲旁。“劍”字的本義是古人帶兵打仗時候所使用的武器。在小篆的字形中,聲旁“僉”移至左半部,右部改用“刀”作形旁,與現代字形相同;部分篆文與漢碑隸書作“劒”,字形用“刃”作形旁,聲旁仍為“僉”,隸定作“劒”,形旁“刃”也表示刀。後來從刀、僉聲的字形成為主流。現代通行的楷書將“刀”寫成立刀旁“刂”,左半部根據草書簡化為“僉”,是偏旁類推。
劍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對比圖
對比圖

書寫提示

劍
【規範提示】“僉”的第二筆捺改點,末筆橫改提。
【寫法】“僉”寬“刂”窄,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刂”低。“僉”,第二筆點過豎中線;第三筆短橫在橫中線上側;“⺍”上開下合,第三筆撇在豎中線;末筆提的右端過豎中線。“刂”,兩筆的中點都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2張
篆書書法
隸屬書寫 3張
隸屬書寫
楷書書法 3張
楷書書法
行書書寫 3張
行書書寫
草書書寫 2張
草書書寫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王力系統kǐam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鹽添嚴凡jwɑm
北魏後期北齊鹽添嚴凡jwɑm
齊梁陳北周隋鹽添嚴凡jwɑm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kǐɐm
擬音/董同龢系統kjuɐm
擬音/周法高系統kiuɑm
擬音/李方桂系統kjwɐm
韻徠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部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去聲六十梵合口呼全清居欠切kjuɐm
集韻劒、劍去聲五十七驗開口呼全清居欠切kiɐm
韻略去聲居欠切
增韻去聲居欠切
中原音韻去聲廉纖齊齒呼全清kiɛm
中州音韻去聲廉纖江熖切
洪武正韻去聲二十二豔全清居欠切kiem
分韻撮要陰去第二十兼檢劍劫

方言集匯


◎贛語:jiɛm4 人情作劍
◎粵語:gi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