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周光榮的結果 展開

周光榮

諸暨市文聯主席

周光榮,男,筆名周嶸。1955年出生,浙江諸暨人。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1976年參加工作。現任諸暨市文聯主席。

歷任諸暨電台編輯組長,市電視台(籌)負責人,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市文化局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諸暨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市文聯主席,市作協主席,紹興市作協副主席。中國記協理事,高級編輯。

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走過長弄堂》,小說《長弄堂》,報告文學《浣江遺風》等作品16部,編劇《西施眼》、《楓橋故事》、《雨傘斑斕》等影視劇6部。電視劇劇本《楓橋故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飛天獎,《千柱屋》獲全國電視散文銀獎。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人物經歷


1988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
先後在諸暨市電台、電視台、報社吃了18年新聞飯,發表各類新聞作品近二千篇,廣播劇若干部,主編新聞論文集一部。歷任諸暨電台編輯組長,市電視台(籌)負責人,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市文化局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諸暨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市文聯主席,市作協主席,紹興市作協副主席。中國縣市報研究會會長,中國記協理事,高級編輯。
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83年,成為一名正式新聞工作者。

人物事件


事迹
中國記協前任常務副主席鄭夢雄介紹,與諸暨日報社社長周光榮結成了摯友。從與他交往中,得知其經歷很不平常,令我頗受裨益。他從一名農民通訊員逐漸成長為一名專職新聞工作者,他的經歷很有戲劇性。心屬基層,鐵肩道義,是他25年新聞工作經歷的真實寫照。
執著追求,終有所成,是周光榮在新聞事業上辛勤耕耘的應有回報。 “新聞需要韌勁”,這是周光榮從事新聞工作的座右銘。正是靠著這一股子“韌勁”,使他在新聞事業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足印。
“專職”記者:從通訊員成長為專職新聞工作者
周光榮與新聞的結緣是一次通訊報道培訓。1972年《村頭話春耕》一稿,通過湄池鎮潭頭村村口幾位村民的閑聊實錄,寫出了當時農村春耕生產中農家所思所想。在後來的評稿會上,這篇稿子獲得了廣播站老師的好評,稱“問題抓得准,針對性強”。而令他激動萬分的是,第三天廣播站的“諸暨新聞”節目中播出了這篇稿子。從此,周光榮深深地愛上新聞工作。勞作之餘,伏案寫下白天的所見所聞幾乎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幾年下來,隨著一篇篇稿子的播出,他的名氣越來越響,成了廣播站的一名基層“高產”通訊員。1978年,諸暨廣播站破天荒地將周光榮以農民身份調到站里擔任“客座”記者。但作為一名招聘記者,他既沒有資歷,也沒有很高的學歷,“勤奮”兩字是他惟一的資本。要強的他在心中暗暗下定了決心:“開弓沒有回頭箭。”他時刻告誡自己,人生就像一場“拔河”比賽,眼下,要緊緊抓住這來之不易的職業之“繩”,鑽研業務,聚積力量。就為這,他可以在鄉下大山裡鑽上幾天,可以一年中沒有一天的休息日。白天,他靠一雙腳板走村串戶採訪,趕不上回城的班車就乾脆夜宿農家,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趕寫稿子。艱苦的條件,在周光榮看來根本算不上一回事,相反更激起了他的鬥志。他每天發回廣播站的稿子都在兩篇以上,有時多達四五篇。每年他被浙江日報採用的稿件也多達五六十篇。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成了廣播站的業務骨幹。正因他出色的業績,1983年,周光榮成為一名正式新聞工作者。
“勤奮”記者:寫出180萬字優秀新聞作品
從記者到編輯再到新聞單位領導,周光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最基層的“記者”這一角色,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從1979年以來,周光榮連續20年被評為浙江日報優秀通訊員,這就是最好的印證。在擔任總編職務這幾年中,周光榮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寫500字以上。如果說有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周光榮更加成熟了,能夠著眼大局,時時從黨和人民事業的高度思考問題,努力宣傳黨的大政方針。他堅持每年采寫幾十篇來自基層的新聞稿件和業務論文。在諸暨日報,他開設了《總編輯隨筆》專欄,每年要撰寫30多篇言論。25年來他寫出了180萬字的新聞作品。對周光榮來說,“不停地寫”是他對人生的詮釋。
“赤腳”記者:走遍諸暨市1300個村子
“新聞需要走動”、“新聞是靠走出來的”,這是周光榮25年新聞實踐的最大體會。作為最基層的新聞工作者,他始終堅持繼承和弘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立足基層,以反映最基層的火熱生活為己任。從1972年當通訊員起,周光榮走遍了諸暨1300多個村子,走遍了全市各個角落,被同行稱為一名“赤腳記者”。在一次次新聞採訪活動中,他實踐著深入採訪的工作作風。1997年,從諸暨市委、市政府實施“二次創業”發展戰略出發,他帶領3名記者開展了“諸暨邊界行”活動,翻山越嶺,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描寫,多角度反映了邊遠地區艱苦創業的動人情景。1999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的全國社會綜合治理的典型——“楓橋經驗”推廣35周年,周光榮在楓橋蹲點調研10天,采寫了反映新時期“楓橋經驗”的新聞特稿,在浙江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發,引起了浙江省委領導的重視。周光榮還在深入採訪,佔有大量的第一手素材的基礎上,創作了紀實廣播劇《楓橋民警》和六集電視連續劇《楓橋故事》,分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播出,並獲得全國、省“五個一工程”獎。不斷地走進基層,走近普通群眾,才不斷有鮮活的新聞產生。1995年前後,浙江省各地掀起了水利建設高潮,並開展了全省首屆水利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周光榮通過深入採訪,以諸暨市水利建設走市場化之路為切入口,采寫了通訊《讓水利走向市場》,在浙江省年度好新聞的評選中獲二等獎。後來,被諸暨市熱火朝大的水利建設場面所感染,他又帶領記者推出了“浦陽江之行”活動,沿貫穿市域的一條浦陽江走村穿巷進行採訪。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驕陽似火,他們堅持不坐小車,進行徒步採訪,每天向報社發回一篇稿子。這些稿子刊發后,極大地鼓舞了各地水利建設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又創作了12萬字的紀實報告文學《一江悠悠寫春秋》,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一位文藝評論家評論此書是“一部史詩般的報告文學”。深入,深入,再深入,憑著一雙不知疲勞的腳板,周光榮“走”出了令新聞界同行刮目的180多萬文字的新聞作品。“痴心”記者:熱愛和服務全國600多家縣市報。
周光榮十分珍惜“黨的新聞工作者”這一光榮稱號,無怨無悔,敬業樂業。25年來,他有過多次崗位、職務的變動,惟獨沒有離開過新聞事業這個崗位。理由很簡單,因為他熱愛這一行,痴心於辦好縣市報。在他的工作經歷中,曾有過幾次省有關部門的處級職位對他“垂青”,但他從不為之心動。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他這樣認為,一個人的價值體現,不在於報紙的大小、職位的高低、金錢的多少,而在於他鐘愛的事業的成就。

主要成就


1996年,當選為中國縣市報研究會會長后,堅持與全國縣市報的同仁一起,不斷研究新形勢、新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全國縣市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記協的領導下,中國縣市報研究會從著眼發展,著眼創新,擴大交流,做好服務的宗旨出發,每年召開會員代表大會、縣市報日報總編輯會會議、經營管理專題研討會等例會,每年組織開展縣市報新聞獎評選和優秀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活動,推進新聞改革,交流辦報和經營經驗,加強隊伍建設,為繁榮和發展縣市報事業,擴大縣市報的影響,做了大量的實實在在的工作。

個人作品


著有散文集《走過長弄堂》,小說《長弄堂》,報告文學《浣江遺風》等作品16部,編劇《西施眼》、《楓橋故事》、《雨傘斑斕》等影視劇6部。

獲得榮譽


作品獎項名稱頒獎單位獲獎結果
電視劇劇本《楓橋故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宣部獲獎
《千柱屋》全國電視散文銀獎獲獎
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獲獎

社會活動


1996年,當選為中國縣市報研究會會長。
200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現任諸暨市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