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賾
梅賾
梅賾(zé),字仲真。東晉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內史。獻《古文尚書》及《尚書孔氏傳》立為官學。但被宋以來的考據家指為偽書。
《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彙編。無名氏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四部分。先秦時總稱為《書》,漢人始稱《尚書》,意為上古帝王之書。王充《論衡·正說篇》:“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舊傳此書曾經過孔子編定,現代觀點一般認為其中的《商書》、《周書》為商周兩代史官所記,在流傳過程中有所增潤;《虞書》、《夏書》是後人根據古史傳說寫成,並非虞、夏兩代的作品,其中的主要篇目大約遲至戰國時才出現。戰國時,《書》在社會廣泛流行,約有百篇左右,經過秦朝焚書,大量散佚。至漢初,僅存28篇,由故秦博士伏生傳授。因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抄錄,故稱《今文尚書》。
後來又陸續發現一些用先秦文字抄錄的《尚書》篇章,稱為《古文尚書》。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漢前期魯恭王毀孔子故宅時於壁中發現的一部,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曾由孔安國獻上朝廷。此書西晉末年即已亡佚。
東晉時,豫章內史梅賾獻《古文尚書》,共58篇,每篇有稱作《孔安國傳》的注。到了南宋初年,吳棫、朱熹等學者開始懷疑梅賾這部書,認為從文字看不像周秦時的文詞。到元明清時,有更多的學者繼續指責梅賾這部書。元·趙孟頫,明·梅鷟作《尚書考異》,清·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清·惠棟作《古文尚書考》,2008年7月收藏的“清華簡”均認為梅賾的《尚書》為偽書。
有人指出梅賾是一個偽造文獻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認為梅賾在古《尚書》久已失傳之際,彙輯、保存了這批古籍材料,其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