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防護手冊
輻射防護手冊
《輻射防護手冊》是1991年1月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德平、潘自強。本書是介紹輻射對人類的可能危害作用的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輻射防護專家李德平、潘自強主編的《輻射防護手冊》中的第五分冊。該書全面評述了輻射對
人類的可能危害作用,列舉了輻射損傷的人類證據,討論了臨床水平和亞臨床水平的輻射損傷,及其預
防,診斷和治療。重點討論了輻射的致癌效應和遺傳效應,對輻射工作者的醫學監督和輻射事故及其醫學
處理也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本書的附錄提供了放射毒理學和內照射劑量估算速查表,輻射事故醫學處理簡
要程序。
目錄
第1章 人體解剖生理概述
1.1人體的表面觀
1.2人體的基本單位――細胞
1.2.1細胞膜
1.2.2細胞質
1.2.2.1細胞器
1.2.2.2包含物
1.2.3細胞核
1.2.4細胞的繁殖
1.2.4.1有絲分裂
1.2.4.2無絲分裂
1.2.5細胞間質
1.3人體的功能單元――組織、器官和系統
1.3.1組織
1.3.2器官和系統
1.4構成人體的物質
1.4.1人體的化學組成
1.4.2體水
1.4.3糖類
1.4.3.1單糖
1.4.3.2二糖
1.4.3.3多糖
1.4.4脂類
1.4.4.1脂肪
1.4.4.2磷脂
1.4.4.3甾醇類
1.4.5蛋白質
1.4.6核酸
1.4.7酶
1.4.8維生素
1.4.9無機鹽
1.5血液和造血器官
1.5.1血液
1.5.2造血器官
1.5.3血細胞的生成
1.5.4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
1.6生殖系統
1.6.1男性生殖器
1.6.2女性生殖器
1.6.3生殖生理
1.7呼吸系統
1.7.1呼吸系統的解剖
1.7.2呼吸系統的生理
1.7.3肺模型
1.8消化系統
1.8.1消化系統的解剖
1.8.2消化系統的生理
1.9泌尿系統
1.9.1泌尿系統的解剖
1.9.2尿的生成
1.9.3人體的水平衡
1.10感覺器官
1.11內分泌腺
1.12其他器官和系統
1.12.1骨骼系統
1.12.2皮膚
參考文獻
第2章 輻射效應基礎
2.1人類對輻射損傷的認識簡史
2.1.1早期輻射損傷時期
2.1.2中期輻射損傷時期
2.1.3近期輻射損傷時期
2.1.4一種特殊的經驗
2.2輻射對人體作用的方式和輻射效應的分類
2.2.1輻射作用於人體的方式
2.2.2輻射效應的分類
2.3輻射對細胞的作用
2.3.1輻射的致癌作用
2.3.2輻射的致突作用
2.3.3輻射的致畸作用
2.4輻射作用的劑量-效應關係
2.4.1細胞存活曲線
2.4.2輻射致隨機性效應的劑量-效應關係
2.5影響輻射生物學作用的主要因素
2.5.1來自輻射方面的因素
2.5.2與受照機體有關的因素
參考文獻
第3章 放射性核素毒理學基礎
3.1人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3.2放射性核素的入體方式和吸收率
3.2.1經呼吸道進入人體
3.2.2經胃腸道進入人體
3.2.3經健康或創傷的體表入體
3.3放射性核素的分佈和排出
3.3.1放射性核素在體內的分佈及影響因素
3.3.2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3.4放射性核素內照射的損傷特點
3.5放射性核素的加速排出治療
3.5.1減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3.5.2加速排除已沉積於體內的放射性核素
參考文獻
第4章 輻射的致癌效應
4.1概說
4.1.1輻射致癌人類資料的來源
4.1.2人體各器官對輻射致癌的敏感性
4.1.3輻射致癌的劑量-效應關係
4.1.4輻射致癌的潛伏期
4.2白血病
4.3甲狀腺癌
4.4肺癌
4.5乳腺癌
4.6骨腫瘤
4.7消化器官腫瘤
4.7.1唾液腺腫瘤
4.7.2胃腸道腫瘤
4.7.3肝癌
4.8皮膚癌
4.9惡性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
4.10盆腔器官的癌症
4.11出生前受照的兒童發生的惡性腫瘤
4.12輻射致癌的總危險度
參考文獻
第5章 輻射的遺傳效應
5.1遺傳的物質基礎
5.1.1染色質與染色體
5.1.2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
5.1.3基因
5.1.4鹼基對與遺傳信息
5.1.5染色體畸變
5.1.6基因突變
5.2人類遺傳病
5.3輻射誘發的染色體畸變
5.3.1人類染色體畸變的自然發生率
5.3.2輻射誘發染色體畸變的劑量-效應關係
5.3.3人類活體照射下誘發的染色體畸變
5.3.3.1高天然本底輻射地區居民的染色體畸變
5.3.3.2醫療受照人員染色體畸變率
5.3.3.3職業性受照人員染色體畸變率
5.3.3.4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染色體畸變率
5.3.4小劑量低劑量率照射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的特點
5.3.5畸變了的淋巴細胞的命運
5.3.6受照者子代的細胞遺傳學研究
5.3.7染色體畸變的生物學意義
5.4人類的輻射遺傳效應
5.4.1原子彈爆炸倖存者遺傳效應的調查
5.4.1.1嬰兒性別比
5.4.1.2嬰兒體重
5.4.1.3先天性畸形發生率
5.4.1.4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率
5.4.1.5F1死亡率
5.4.1.6受照者子女的遺傳生化學調查
5.4.2輻射遺傳危害的危險度估計
5.4.2.1直接法
5.4.2.2加倍劑量法
5.4.3輻射對遺傳損害的危害指數估計
參考文獻
第6章 輻射的非隨機性效應
6.1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輻射效應
6.1.1急性大劑量照射血液和造血器官的效應
6.1.1.1造血器官的效應
6.1.1.2外周血象的變化
6.1.1.3生物劑量計
6.1.1.4血細胞的恢復
6.1.2小劑量照射對周圍血液的影響
6.1.2.1一次或短時間小劑量照射後周圍血液的變化
6.1.2.2長期小劑量照射時周圍血液的變化
6.2性腺的輻射效應
6.2.1睾丸的輻射效應
6.2.2卵巢的輻射效應
6.3胚胎和胎兒的輻射效應
6.3.1植入前期受精卵的輻射效應
6.3.2胚胎和胎兒的輻射效應
6.4眼晶體的效應
6.4.1輻射防護標準中晶體劑量限值的演變
6.4.2健康人群中眼晶體混濁的檢出率
6.4.3放射性白內障的劑量-效應關係
6.4.3.1X射線或Υ射線致晶體混濁
6.4.3.2中子致眼晶體混濁
6.4.3.3β射線致晶體混濁
6.4.3.4α射線致晶體混濁
6.4.3.5原子彈爆炸致白內障
6.4.4放射性白內障的形態學特徵
6.5皮膚和粘膜的效應
6.5.1影響皮膚和粘膜輻射效應的主要因素
6.5.1.1輻射性質和輻射量
6.5.1.2劑量率和間隔時間
6.5.1.3受照面積
6.5.1.4受照者的情況
6.5.2急性放射皮膚損傷
6.5.3慢性放射皮膚損傷
6.5.4不同射線引起皮膚損傷的特點
6.5.5放射皮膚損傷與熱燒傷的區別
6.6急性放射病
6.6.1急性放射病的分類
6.6.1.1造血型急性放射病的典型病程
6.6.1.2胃腸型急性放射病的特點
6.6.1.3腦型急性放射病的特點
6.6.2急性放射病的診斷
6.6.3急性放射病的分類
6.6.3.1四度分類法
6.6.3.2五度分類法
6.6.3.3六度分類法
6.6.3.4三度分類法
6.6.4急性放射病的治療原則
6.7電離輻射所致疾病體系表
參考文獻
第7章 異常照射的醫學處理
7.1人體事故性受照案例的簡要回顧
7.1.1超臨界事故
7.1.2全身外照射事故
7.1.3馬紹爾群島落下灰事故
7.1.4國內的主要外照射事故
7.2輻射事故醫學處理的一般性原則
7.3異常外照射受照人員的醫學處理
7.3.1外照射受照劑量的確定
7.3.1.1用物理方法確定劑量
7.3.1.2生物學方法的劑量判斷
7.3.1.3確定事故照射劑量時的注意事項
7.3.2外照射劑量表示方法
7.3.3事故性外照射人員的初期處理
7.4外污染人員的醫學處理
7.4.1皮膚沾染的測量
7.4.2外污染人員的初期處理
7.4.2.1完整皮膚的除污染
7.4.2.2污染傷口的處理
7.4.3去污效果的表述及影響因素
7.4.4放射性核素洗消去污藥盒
7.5放射性核素內污染人員的醫學處理
7.5.1內污染量的確定和受照劑量的估算
7.5.2內污染人員的初期醫學處理
7.5.2.1鎇
7.5.2.2鐦
7.5.2.3鋦
7.5.2.4鎿
7.5.2.5鈈
7.5.2.6稀土元素
7.5.2.7銫
7.5.2.8鈷
7.5.2.9碘
7.5.2.10磷
7.5.2.11釙
7.5.2.12汞
7.5.2.13混合裂變產物
7.5.3標準急救藥箱
7.5.3.1個人藥箱
7.5.3.2組合藥箱
7.6異常照射應急醫療機構的組織體制
7.6.1三級職能水平
7.6.1.1事故現場的急救處理
7.6.1.2就地(或就近)醫療機構的處理
7.6.1.3專門醫療機構的處理
7.6.2階段性醫療體制
7.7關於異常照射醫學處理的管理、教育和訓練
7.7.1管理
7.7.2教育和訓練
參考文獻
第8章 輻射工作者的醫學監督和輻射效應的評價
8.1輻射工作人員的醫學監督
8.1.1醫學監督的目的
8.1.2輻射工作者從業前的健康檢查
8.1.3輻射工作后的定期健康檢查
8.1.4輻射工作者的健康標準
8.1.4.1對輻射工作者健康要求的原則
8.1.4.2對輻射工作者的最低健康要求
8.1.4.3取消輻射工作資格的條件
8.1.5輻射工作者職業醫學監督記錄
8.2對人類輻射效應的群體評價――輻射流行病學方法
8.2.1輻射流行病學調查中的資料收集
8.2.1.1劑量學資料
8.2.1.2效應和健康方面的資料
8.2.1.3人口資料
8.2.1.4其他有關資料
8.2.2現有人類輻射流行病學資料的簡要回顧
8.2.3輻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8.2.3.1回顧性調查
8.2.3.2前瞻性調查
8.2.3.3病史前瞻性調查
8.2.4關於輻射流行病學調查中常見的數理統計問題
8.2.4.1調查樣本大小的估計
8.2.4.2暴露(觀察)人?年的計算
8.2.4.3輻射流行病學中常用的統計指標
8.2.4.4觀察指標的標準化
8.3對人類輻射效應的個體鑒定――病因概率分析
8.3.1惡性疾病個體鑒定的原則
8.3.2編製病因概率(PC)表的基本考慮
8.3.3用絕對危險模型估算病因概率
8.3.4PC表應用舉例
參考文獻
第9章 危險度分析
9.1危險度及其度量方法
9.1.1危害和危險
9.1.2危險度
9.1.2.1相對危險度
9.1.2.2絕對危險度
9.1.3危害指數
9.1.3.1職業性損傷
9.1.3.2非輻射原因的危害
9.1.3.3輻射照射造成的危害
9.2人類可接受的危險度水平
9.3輻射職業與非輻射職業危險度的比較
9.4輻射與其他有害因素的複合效應
參考文獻
附錄1放射毒理學參數速查表
附錄2事故照射緊急處理程序表
附錄3向事故受照人員了解事故情況的調查提綱
附錄4放射性核素單次攝入后某些器官和排泄物中含量速查表
附錄5某些放射性核素急性攝入的導出調查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