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損傷
輻射損傷
輻射損傷指由電離輻射所致的急性,遲發性或慢性的機體組織損害。分急、慢性損傷和遠期效應等類型,其中急性損傷多見於核輻射事故。
輻射損傷指由電離輻射所致的急性,遲發性或慢性的機體組織損害。分急、慢性損傷和遠期效應等類型,其中急性損傷多見於核輻射事故。
輻射損傷指由電離輻射所致的急性,遲發性或慢性的機體組織損害。
電離輻射(如X線,中子,質子,α或β粒子,γ射線)可直接或通過繼發反應損害組織。大劑量輻射可在數天內產生可見的身體效應。小劑量所致的DNA變化可使被照射者產生慢性疾病,使他們的後代發生遺傳學缺陷。損傷程度與細胞的癒合或死亡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
輻射損傷
常用的測量單位是倫琴,戈瑞(Gy)和希沃特(Sv)。倫琴(R)是空氣中x或γ電離輻射的計量單位,戈瑞是被各組織或物質吸收的能量計量單位,它可應用於各類輻射。R和厘戈瑞(cGy)基本上是相等的。在說明生物學效應時,Sv與經質量因子校正的Gy相等。因為對一定量的能量而言,不同類型的輻射可產生不同的生物學效應;例如,中子有較大的效應。對X和γ輻射,Sv與Gy相等。在現代術語中Gy和Sv已替代拉德(rad)和雷姆(rem),Gy=100rad,Sv=100rem.在非專業刊物中常常將輻射分為低水平輻射(0.2~0.3Gy)和高水平輻射(>0.3Gy)。而醫學劑量一般為<0.05Gy,而且常常<0.01Gy.地球及其大氣的本底放射活性水平很低,而不能測知其效應。
急性輻射損傷防護和生物救治
全身長期超劑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劑量照射,可產生局部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內障等。慢性損傷常見於核輻射工作的職業人群。
胎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受輻射污染后6個月,會發生的機體變化,包括晶體渾濁、白內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響導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損出現造血功能障礙,以及出現各種癌症。
另亦會有遺傳效應,令生殖細胞基因或染色體發生變異,導致畸胎等問題。
根據劑量,劑量率,身體部位和照射后時間,該綜合征可分為大腦,胃腸道和造血系統三種類型。
大腦綜合征
輻射損傷
由整體劑量≥4Gy輻射所致,其特徵為噁心,嘔吐和可導致嚴重脫水,血容量降低和血管虛脫的腹瀉。胃腸道綜合征由組織壞死引起,並且可因進行性胃腸道粘膜萎縮而持續不愈。也可因腸道壞死而發生菌血症。最後腸絨毛脫落,大量血漿流失於腸腔。若補充大量血漿,4~6天後胃腸道上皮細胞可再生;在該期用抗生素可使病人保持存活。但2或3周內可發生造血衰竭而通常致死。
造血系統綜合征
輻射損傷由整體劑量為2~10Gy的輻射所致,其最初的表現為厭食,冷漠,噁心和嘔吐。這些癥狀可在6~12小時內達高峰,在照射后24~36小時完全消退。但在這相對緩解期內,淋巴結,脾和骨髓開始萎縮,導致全血減少。萎縮可因直接殺死放射敏感細胞和新細胞的產生受抑制所致。外周血中,淋巴細胞減少立即發生,24~36小時內達高峰。嗜中性的細胞減少的發生較緩慢。3~4周內血小板減少明顯。
造血系統綜合征時,容易被感染(腐生菌或致病菌),因為劑量相關的循環中的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劑量相關的抗體產生受損,粒細胞移行和吞噬作用受損,網狀內皮系統殺滅被吞噬細菌的能力減弱,皮下組織抵抗細菌擴散的能力降低,皮膚和腸道發生出血區(主要由血小板減少所致)有利於細菌的入侵和生長。
本病發生於放射治療(特別是腹部)后的少數病人,其原因尚未闡明。典型的癥狀有噁心,嘔吐,腹瀉,厭食,頭痛,不適和不同程度的心動過速,然後在數小時或數日內消退。
長期或反覆的內置或外源性低劑量率照射,可使女性閉經和性慾降低,男女兩性的生育能力降低,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和白內障。更高劑量或更局限的照射可引起脫髮,皮膚萎縮和潰瘍,角化病和毛細血管擴張,最終可發生鱗狀細胞癌。攝入放射性親骨核素(如鐳鹽)數年後可發生骨癌。
對癌腫的廣泛放射治療,有時可供被照射器官嚴重損傷。若腎臟被照射則降低腎小球濾過率和腎小管功能。極高劑量照射,經6個月至1年潛伏期后可引起急性臨床癥狀(如蛋白尿,不同程度的腎功能不全,貧血,低血壓)。若在5周內腎臟累積照射劑量>20Gy,約37%的病人可發生放射性纖維化和少尿性腎衰竭。其餘病人可在一個長時期內出現各種異常變化。肌肉的大量累積劑量可引起伴有肌萎縮和鈣化的疼痛性肌病,極少數人隨之可發生惡性變(如肉瘤)。肺癌放射治療后可產生嚴重的放射性肺炎和其後發生的肺纖維化,若在不太長的治療期間內累積劑量超過30Gy則可能致死。縱隔部位的廣泛放射治療可引起放射性心包炎和心肌炎。一段脊柱的累積劑量超過50Gy時,可產生災難性的骨髓病。但若劑量率限止在2Gy/d內,可減少這種危險性。若劑量率為8Gy/d,則當累積劑量到達16Gy(2天治療后)時,就可發生骨髓病。廣泛照射腹部淋巴結(如精原細胞瘤,淋巴瘤或卵巢癌)后,可發生腸的慢性潰瘍,纖維化和穿孔。中電壓X線治療時可發生皮膚紅斑和潰瘍,應用60鈷裝置和直線加速器產生的能透入深部組織的高能光子,可避免發生上述皮膚併發症。
對體細胞的照射可引起癌(如白血病;甲狀腺,皮膚或骨癌)和白內障,在動物模型中可見非特異性的壽命縮短。用X線治療增殖體和扁桃體增生后20~30年可發生甲狀腺癌。外照射的生物學效應似乎比放射性碘的生物學效應大。
對生殖細胞的照射累及基因,突變增加。生殖可使突變持續,進而使下一代的遺傳缺陷增多。對某些個體的觀察表明10-2/Gy可產生能測到的長期遺傳或身體的生物學效應。
若出現大腦或胃腸道綜合征,診斷很簡單,但預后嚴重。大腦綜合征患者在數小時至數日內死亡,胃腸道綜合征的病人通常在3~10日內死亡。造血系統綜合征時,可在8~50日內發生死亡,其中2~4周內因出現感染而死亡,3~6周內因大量出血而死亡。若急性整體劑量>6Gy,胃腸道或造血系統功能紊亂可致死,但若劑量<6Gy則有可能存活,存活率與總劑量成反比。
對不明或忽略的外照射所致的慢性放射損傷的診斷可能很困難或不可能。必須考慮到可能的職業性照射。在聯邦或州政府批准的機構中,保留有暴露於輻射的記錄。為測知顯著照射后可能發生的染色體異常的類型和頻率,應進行系列的染色體檢查,但這些異常也可能是預先存在的,或別的原因引起的。
眼部經常受到照射,特別是中子照射時,應定期檢查白內障。被照射的病人可用手提式劑量率探測器或精密的整體計數儀監測。若懷疑受到非γ射線放射核素的照射,則應檢查尿液。若懷疑攝入鐳,則應分析呼吸中的氡。
對自稱受到照射者的確切診斷是不大可能的,除非有確實接受過外或內照射的劑量證書。若血液學參數正常並缺乏客觀的臨床疾病,則可使病人及其他有關人員消除疑慮。
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皮膚,應該立即用大量的水和若有的話,用含有依地酸(EDTA)的特異性螯合液清洗。小的穿通傷必須嚴格清洗和清創,直至創口無放射性。攝入的放射性物質應迅速催吐清除,若是剛攝入則可洗胃清除。攝入或吸入大量放射性碘,可給病人服含大量碘的Lugol溶液或飽和碘化鉀溶液數日或數周,以封閉甲狀腺對放射性碘的攝取。同時應用利尿劑。對碘過敏的病人不應該用Lugol溶液。
因為急性大腦綜合征是致死性的,故治療是枯息性的,包括處理休克和缺氧,緩解疼痛和焦慮,給鎮靜劑控制抽搐。
對胃腸道綜合征,若照射劑量不大,給止吐葯,鎮靜劑和抗生素已足夠。若能口服進食,則給可刺激性的飲食可獲良好耐受。經適當途徑補足大量液體,電解質和血漿。所給液體的量和種類取決於血化學分析(特別是電解質和蛋白),血壓,脈搏,液體出入量和皮膚的充盈度。
對造血系統綜合征並伴有潛在的致死性感染,出血和貧血的病人,處理與不管什麼原因所致的骨髓再生不良及全血減少的處理相同(參見第127節再生不良性貧血)。主要的治療是給抗生素和輸新鮮血及血小板。所有皮膚穿刺都必須無菌操作,病人應該隔離以防止接觸致病菌。
除非因原有的疾病或突然發生的併發症必須使用外,應避免應用抗腫瘤化療或其他骨髓抑製藥物,以免進一步抑制骨髓。
若病人的照射劑量>2Gy,則應進行組織定型並考慮尋找相容的骨髓供體。若所輸骨髓來自雙胞胎親屬,則可增加骨髓移植存活的可能性。若粒細胞和血小板分別降到<500/μl和<20000/μl,應考慮作同種骨髓移植,然而成功的可能性小並且移植后可出現有致死可能的免疫排斥反應。
止吐葯(如丙氯拉嗪5~10mg口服或肌內注射每日4次)可減輕腹部放射治療所致的放射病癥狀,若預先給葯還有預防作用。用於治療化療所致癥狀的奧丹西隆(ondansetron)和格蘭西隆(granisetron)對放射病也有幫助,但價格很貴。放射治療專家和有關的內科醫生必須緊密合作,注意營養和液體的平衡。仔細計劃整體治療方案(如劑量,治療之間的間隔,支持療法),大多數問題可防止發生。
對嚴重慢性輻射,第一步是患者離開輻射源。若鐳,釷或放射性鍶沉積體內,則應迅速口服或腸外途徑給予螯合劑(如EDTA)以增加排泄。但到了晚期,這些葯基本無效。放射性潰瘍或癌需外科切除和整形修復。放射性白血病的治療與自發性白血病的治療相同。輸全血可糾正貧血,輸血小板可減輕血小板缺乏性出血。但這些措施的療效僅僅是暫時性的,因為廣泛損害的骨髓的再生可能性很小。對不育,卵巢和睾丸功能障礙,除補充內分泌外尚無其他有效治療。
若在照射前給某些藥物或化合物(如巰基化合物),可增加動物的存活率。但沒有可用於人類的預防藥物。減少致死的或嚴重超劑量暴露的唯一辦法是嚴格執行防護措施和堅持最大允許劑量水平制度。這些水平在美國核條例委員會的放射防護標準中有介紹。
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發生后,人有可能攝入放射性碘,並集中在甲狀腺內,使這個器官受到較大劑量的照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經驗教訓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該事故造成年齡在0-18周歲的兒童暴發甲狀腺癌病例超過了5000例。因此,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穩定性碘,能阻斷90%放射性碘在甲狀腺內的沉積。在吸入放射性碘數小時內服用穩定性碘,仍可使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對成年人推薦的服用量為100毫克碘,對孕婦和3~12歲的兒童,服用量為50毫克,3歲以下兒童服用量為25毫克。
服用碘的確可封閉甲狀腺,讓放射性碘無法“入侵”,但是過量的碘會導致碘中毒。在短期內可能會出現腸部不適和過敏現象及甲狀腺疾病,嚴重甚至會致命。
1、能量供給要充足
輻射使身體能量消耗增加,身體組織對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足夠的能量供給有利於提高人體對輻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減輕損傷保護身體。穀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身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攝入不足,將迫使體內脂肪和蛋白質不斷轉變為能量,造成蛋白質的相對不足,從而影響輻射損傷組織的修復,或使輻射損傷加重。糖類供給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後是蔗糖等。
2、蛋白質不能少
蛋白質攝入不足會造成組織蛋白合成不足,導致肌肉、心、肝、腎、脾等臟器的重量減輕,出現功能障礙,從而對輻射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接觸核輻射的人,要注意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如多吃胡蘿蔔、番茄、海帶、瘦肉、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增強肌體抵抗核輻射的能力。
3、脂類攝入不宜高
人體受輻射照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總供給量要適當減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佔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進造血系統再生功能,防治輻射損傷效果較好。
4、多補充維生素
必需脂肪酸,維生素A、K、E和B族維生素,維生素缺乏,可降低身體對輻射的耐受性,宜加量供應。
5、礦物質平衡尤為重要
體內鉀、鈉、鈣、鎂等離子濃度須平衡,否則不能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輕者損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與其他營養相互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鋅對許多營養包括蛋白質與維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都有重要影響。輻射損傷時,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在內,過量或不平衡,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6、無機鹽供應宜加量
在膳食中適量增加無機鹽(主要是食鹽),可促使人飲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隨尿液、糞便排出,從而減輕內照射損傷。
7、辛辣食物作用不低估
辛辣食物屬於常用調料,同時也是抵禦輻射的天然食品。常吃辛辣食物不但可以調動全身免疫系統,還能保護細胞的DNA,使之不受輻射破壞。因此,經常吃辛辣食物,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