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吐葯
防止或減輕噁心和嘔吐的藥物
止吐葯是指防止或減輕噁心和嘔吐的藥物。止吐葯通過不同環節抑制嘔吐反應,包括噻嗪類藥物、抗組胺葯、抗膽鹼能葯。
止吐葯(antiemetic drugs)
包括以下幾類:①吩噻嗪類藥物,如氯丙嗪、奮乃靜、三氟拉嗪、丙氯拉嗪等,主要抑制催吐化學感受區,對各種嘔吐均有效。②抗組胺葯,常用於暈動病嘔吐,如敏克靜、安其敏、苯海拉明、乘暈寧等。③抗膽鹼能葯,如東莨菪鹼等。其他還有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多潘立酮(嗎丁啉)、止吐靈、氯丁醇、溴米那普魯卡因等。
首先明確引起嘔吐的原因,儘可能去除病因或針對病因治療;糾正可能存在的代謝和水,電解質的紊亂;在沒有其他治療辦法的前提下,權衡止吐葯的利弊和不良反應,考慮是否使用。
妊娠嘔吐不宜用止吐葯,可採取改變食譜,靜脈補液和用維生素B6等,必要時可酌量給予抗組織胺葯。
對暈動病,抗癌放療和化學療法治療引起的嘔吐,以預防性用藥效果較好。
一般手術前不用止吐葯預防嘔吐,眼科和顱腦手術或特殊情況例外。
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目前,有多種藥物用於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的控制,如吩噻嗪類、多巴胺拮抗劑、抗組胺葯等,但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大。抑制5羥色胺類藥物,如格拉司瓊(Gramisetron,康泉,凱特瑞)、托烷司瓊(Tropisetron,嘔必停)、拉莫司瓊(Ramosetron,奈西雅)、阿扎司瓊(Azasetron,蘇羅同)和尚未在中國上市的Dolasetrone等。葛蘭素、諾華、施貴寶、山之內等外企都擁有一系列原研產品。此類產品在經歷長期的臨床應用之後,已被廣大臨床醫生所肯定,並已成為國際、國內止吐葯市場的主流。是化療后嘔吐最好的止吐葯。
目前學術界普遍分為解表葯、清熱葯、瀉下藥、祛風葯、化濕葯、利水滲濕葯、溫里葯、理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藥、活血化瘀葯、化痰止咳平喘葯、安神葯、平肝息風葯、開竅葯、補虛葯、收澀葯、涌吐葯、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葯、拔毒化腐生肌葯等二十一類。當代高等中醫藥院校統編規劃教材則是其代表。著名中醫專家李積敏博士認為中藥在其止吐降逆方面有其獨到之處,止吐葯在分類上應單獨列出。
李積敏博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研究總結,認為中藥應分有止吐葯類,且止吐葯可分為溫中止吐葯、清熱止吐葯、降逆止吐葯、行氣止吐葯等四種。臨床常見的溫中止吐葯有吳茱萸、生薑、砂仁、白豆蔻、草豆蔻、高良姜、灶心土等;清熱止吐葯有竹茹、蘆根等;降逆止吐葯有半夏、丁香、旋覆花、枇杷葉、柿蒂、刀豆、代赭石等;行氣止吐葯有藿香、沉香、紫蘇等。
我們研究醫藥學,均是為治療疾病服務,一切都是為了臨床治療疾病的效果,療效是壓倒一切的問題,療效才是硬道理。藥物科學準確的分類,有利於臨床應用選葯,有利於提高藥效及療效。
竹茹性甘微寒,有清熱化痰止嘔作用。竹茹10~15克水煎飲服,可治飲酒後頭痛、嘔吐等症。
高良姜性味辛熱,有溫中止嘔,散寒止痛之功。高良姜10~15克水煎服,可治飲酒太過,身寒嘔逆。
苦參性味苦燥濕,有祛風殺蟲、利尿作用。苦參10~12克煎湯飲服,有益醒酒。
五味子性味酸、甘、溫,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之功。五味子10~12克水煎飲服可解酒。
葛花為葛藤的未開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花10~15克水煎服,可治飲酒過度引起的頭痛、頭昏煩渴、胸膈飽脹等症。
肉豆蔻味辛溫,有收斂止瀉,溫中行氣、消食之功。取肉豆蔻10~12克煎水飲服,可治醉酒後脘腹飽脹,嘔吐等症。
烏梅性味酸、澀、平,有斂肺、澀腸、生津之功效。取烏梅30克水煎服,可解醉酒後煩渴。
桑葚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陰補血、潤腸作用。解酒時可取鮮桑葚150克搗汁飲用。
白豆蔻性味辛溫,具有化濕健胃,溫中止嘔,行氣寬滿的功效。取白豆蔻10~12克水煎飲服,可除醉酒引起的嘔吐。
白茅根性味甘寒,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作用。取白茅根15~30克水煎服,可解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