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席文的結果 展開
席文
美國中國科學史家
席文(Nathan Sivin,1931—),國際著名科學史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榮譽研究員。
中國科技史、中國煉丹術史、中國天文學史、傳統中醫學、中醫史、中國哲學及中國宗教、中國與希臘科學比較等。與李約瑟同為知名漢學家。作為李約瑟之後“第二代”學者中的傑出人物,席文對中國科技史研究影響深遠。2008年第12屆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討會上特設了“席文教授榮譽日”,以表達對他的敬意。
席文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科學史,涉及中國煉丹術史、中國天文學史和中國醫學史等多個領域。他以哈佛大學博士論文為基礎出版的《伏煉試探》(1968)是研究中國煉丹術的開山之作。1969年發表《中國早期數理天文學中的宇宙和計算》,是首位西方學者對中國古代曆法數理部分的詳細研究。1987年發表《當代中國的傳統醫學》,對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視角。席文教授的研究都是在仔細研讀原始文獻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理論與方法進行多元化解釋。他的《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難道是真的沒有嗎?》(1982)是對“李約瑟問題”及其相關研究取向的深刻批判,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科技史研究新“範式”,這在他的多篇論文如《沈括》、《王錫闡》和《哥白尼在中國》之中得到體現。著有精選論文集《中國古代科學》(1995)和《中國古代的醫學、哲學和宗教》(1995)。與英國著名希臘科學史學者勞埃德(G.E.R. Lloyd)合作,從比較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科學和古希臘科學,合著《道與名:早期中國和希臘的科學和醫學》(2002),其中提出“文化整體”(cultural manifold)概念,即把科學與當時具體的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研究。席文教授出版的《授時: 1280年中國的天文學改革》,是他對《授時歷》歷時40年研究的結晶。
2009年“竺可楨科學史講席”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4月13日至4月22日於北京大學舉行科學史系列講座。席文(Nathan Sivin)教授是本次邀請的講席教授,授課主題為“科學史方法論”。
2011年出版《科學史方法論講演錄》。梳理了50年來科學史從智識史到社會史再到文化史的發展歷程,通過精當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科學史家將社會學和人類學進路用於歷史研究所導致的新圖景,論述了平衡科學史中智識精英和普通人作用的重要性,闡述了比較相同時期不同文化和不同時期同種文化中的科學的方法,詮釋了作者提出的“文化簇”概念及其作用,從方法學上總結了科學史發展的現狀,前瞻了該領域的新趨勢。是一部集思想性和具性為一體的著作,對研習漢學、史學、哲學、人類學和科學者猶富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