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正音譜

太和正音譜

內容可分為戲曲理論和史料﹑北雜劇的曲譜兩個部分。 《太和正音譜》第二部分的曲譜﹐依據北曲12宮調﹐分類列舉每種曲牌的句格譜式。 《太和正音譜》為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特別是曲譜部分﹐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後來明清人的曲譜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譜》為依據的。

概述


北曲曲譜。一名《北雅》。明代朱權撰﹐朱權(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別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等﹐世稱寧獻王﹐明初戲曲家

見於


《太和正音譜》成書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 2卷。內容可分為戲曲理論和史料﹑北雜劇的曲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式”﹑“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七個標目﹐涉及戲曲的體制﹑流派﹑制曲方法﹑雜劇題材分類﹑古劇角色源流和對元代至明初戲曲作家的評價等﹐並有雜劇作品目錄。在戲曲聲樂理論方面﹐有關於歌唱方法﹑宮調性質的論述﹑歌曲源流以及歷代歌唱家的片斷史料。“詞林須知”部分的內容﹐基本上襲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論》﹐但有所增補和發揮。
《太和正音譜》第二部分的曲譜﹐依據北曲12宮調﹐分類列舉每種曲牌的句格譜式。詳註四聲平仄﹐標明正襯﹐每支曲牌還舉出元人或明初雜劇﹑散曲作品為例﹐共收335支曲牌。
《太和正音譜》現存最早版本有清代長洲汪氏所藏影寫洪武間原刻本﹑清代山陰沈氏藏別本影寫洪武間刻本﹐此外還有明人程明善輯刻《嘯餘譜》本﹑崇禎間黛玉軒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本子﹐系根據涵芬樓秘籍所收現存最早的影鈔明初洪武間原刻本重新校印﹐並用明代萬曆四十七年流雲館刻《嘯餘譜》本校勘﹐附有詳細校勘記。
《太和正音譜》為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特別是曲譜部分﹐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後來明清人的曲譜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譜》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