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罪,漢語辭彙。拼音tóng zuì,出自《左傳·襄公六年》。
tóng zuì
1、同樣的罪行;同樣的罪名。同等的罪行。
《左傳·襄公六年》:“同罪異罰,非刑也。”
《後漢書·桓譚傳》:“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
宋
陸遊 《南唐書·江文蔚傳》:“同罪異誅,觀聽疑惑。”
2、同樣的過失。
宋
米芾 《寄雪郎中彭紹》詩之二:“
張顛與柳頗同罪,鼓吹俗子起亂離。”
3、同樣論罪;同樣受到處罰。
《左傳·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作仆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
《晉書·刑法志》:“其見知而故不舉劾,各與同罪……其不見不知,不坐也。”
田漢 《
謝瑤環》第五場:“你們休得猖狂,豈不聞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