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鱗沙丁魚

青鱗沙丁魚

青鱗沙丁魚,拉丁種名 zunasi,命名人 Bleeker。

基本簡介


青鱗沙丁魚
青鱗沙丁魚(學名:Sardinella zunasi)為鯡科沙丁魚屬的魚類,俗名青皮、柳葉魚、青鱗魚。

主要分佈


朝鮮、日本以及東海、黃海及渤海等海域,屬於近海小型中上層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長崎。

種群研究


青鱗小沙丁魚(Sardinella zunasi)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形態學觀察、生物學測定、線粒體DNA控制區序列分析方法對中、日青鱗小沙丁魚群體進行了研究;利用線粒體DNA Cytb基因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對4種小沙丁魚屬魚類系統關係進行了初步探討。本研究為青鱗小沙丁魚及小沙丁魚屬其他魚類的種質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基礎理論依據,同時也填補了國內有關青鱗小沙丁魚種質資源研究空白,對魚類多樣性保護也具有一定意義。論文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測量了中、日青鱗小沙丁魚群體形態特徵的主要性狀,運用主成分分析、多變數解析和單因子方差分析對中、日青鱗小沙丁群體的形態學特徵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中、日青鱗小沙丁魚在多個形態性狀上差異顯著,且其分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南北或東西的地理差異。通過計算差異係數,根據Mayr等提出的75%規則,認為它們的形態差異仍然是種內不同地理種群的差異。
二、研究測定了中國青島舟山以及日本愛知、香川四個群體77尾青鱗小沙丁魚個體線粒體控制區626bp序列,分析了中、日青鱗小沙丁魚線粒體DNA的變異及系統地理格局。共檢測到69種單倍型,愛之群體和香川群體有一個共享單倍型。單倍型頻率表明青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最豐富,而舟山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水平相對較低。分子變異分析(AMOVA)得出兩兩群體間遺傳分化指數FST值統計檢驗都是差異極顯著。基於所有樣本構建的鄰接關係樹的拓撲結構顯示青鱗小沙丁魚群體內存在三個明顯的單倍型類群(A、B和C),核苷酸不配對分佈表明三個單倍型類群都經歷了群體擴張。利用控制區核苷酸序列構建的NJ分子樹中,各群體內的個體均未單獨成群,而是互有交叉。
三、運用PCR技術,對小沙丁魚屬(Sardinella)4種魚類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402bp)進行測定,並比較分析了種間的序列差異。10尾樣品中共檢測到9種單倍型。同源基因序列分析顯示T、C、A、G鹼基的平均含量分別是:28.9%、28.2%、23.9%、19.0%,其中A+T含量高於G+C含量,與其他魚類同源序列鹼基特點相似。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種間遺傳距離在0.1616~0.2653之間,基於Cyt b基因片段序列,構建的NJ樹顯示青鱗小沙丁魚與裘氏小沙丁魚親緣關係較近,而短體小沙丁魚與金色小沙丁魚親緣關係較近。依據分子進化速率推測四種小沙丁魚發生分歧的時間約為800萬年到13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略早於其他魚類,表明小沙丁魚類在進化上處於較低等水平。
四、利用引物成功擴增了金色小沙丁魚和青鱗小沙丁魚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I亞基(COI)基因序列。與GenBank中另外2種小沙丁魚的同源序列比對,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599bp同源序列,其中包括445個簡約信息位點,154個變異位點,沒有發現鹼基的插入缺失。經過測定,鹼基T、C、A、G平均含量分別為28.4%、28.7%、22.5%和20.3%,其中鹼基G的含量明顯較低。所測定4種小沙丁魚599bp核苷酸序列編碼的氨基酸完全一致。計算得出4種小沙丁魚遺傳距離在0.158~0.205之間。NJ系統樹揭示出黑尾小沙丁魚和裘氏小沙丁魚親緣關係較近,青鱗小沙丁魚和金色小沙丁魚關係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