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仙閣

來仙閣

來徠仙閣位於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麥穰村趙家莊南側大塘河中的磯石上。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年毀於火,鄉人集資重修。

景點簡介


來仙閣
來仙閣
來仙閣(公元1590年),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比甲秀樓的歷史略長些。其建築風格為三層三檐六角攢尖頂木結構建築,高24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貴陽旅遊景點。
來仙閣從建築風格和樓閣的選址上,跟貴陽市內的甲秀樓頗為相似,一直有姊妹閣之說。來仙閣舊時上層供奉奎星,中層供奉文昌,下層供奉觀音。山門兩側有當代貴州書畫家謝孝思重書的楹聯,抗戰期間地質學家李四光到此小憩,對閣樓的構造和所處的環境倍加讚賞。貴州省人民政府1985年將該處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
來仙閣原舊樓上三六十八隻檐翹角頂端飾有龍頭魚尾祥物,下墜銅鈴徠木魚,風吹鈴響,可惜現在聽不到這樣的聲音。

建築結構


來仙閣
來仙閣
來仙閣為木質結構建築,三層六角,高約24米,佔地70平方米,為六面六角三重檐攢尖頂閣樓。由下往上逐層收縮,各層翼角橋聳,十八隻翼角頂端飾有龍頭魚尾祥物,下墜銅鈴木魚,微風清佛,叮咚作響,悅耳動聽,閣樓地無窗,中上兩層均為六面五開窗,中層有圍欄圍廓,供遊人憑欄遠眺;門欞均為雕花草紋,形態各異,工藝精湛。閣樓分三層,上層舊奎宿及中層文昌,下層供觀音。閣樓檐口不用斗拱,而用挑檐,而名清涼代南方閣樓常用的木結構建築形勢。
來仙閣山門兩側有楹聯:“笛韻抑揚晴后蚓,琴音斷續晚來蟬”,至今已掛近二百年。此對聯已選入《貴州省志·名勝志》和《貴陽名勝楹聯選》。這副對聯通俗易曉,但不被人們注意,遊覽來仙閣的人,一般踏石級而上,聞桂花香,觀樹陰照水,聽南明河的旋渦聲。進入山門后,首先看到“來仙閣”匾,兩側牆壁以藍色碎瓷鑲成“天高地迥,岳峙淵亭”八個大字。

歷史沿革


來仙閣
來仙閣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鄉人於河中石磯上建一小廟名水月庵。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一位總督在閣旁建石橋,名“仙臨橋”;一位武弁建亭於磯上,名“水月招堤”(又名“水月小亭”)。后閣年久傾圮而石橋存。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夏,暴雨成災,橋被洪水沖毀。嘉慶十五年(1810年),鄉人在水月招堤原址重建一閣,取名“來仙閣”,布政司陳預有記。后又毀於火。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保存至今。
來仙閣“上祀奎宿,中祀文昌”,后又改供阿彌陀佛及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觀音會,香客盛眾。惜因年久失修,屋頂傾塌,閣基局部下沉,閣體傾斜,擋牆裂開。1988年貴陽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撥正加固閣體,加外擋牆保護閣基,將青灰筒瓦改為金黃色琉璃瓦。重建山門、長廊和廂房。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