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魁星的結果 展開

魁星

中國古代星宿名稱

魁星,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奎星,也是中國古代星宿名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此外,魁星還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小說;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傳說包公是奎星下界。

引證釋義


1.星名。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樞。
2.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
3.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奎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附會為神,建奎星閣並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並改“奎星”為“魁星”。宋張元干《感皇恩·壽》詞:“綠髮照魁星,平康爭看。錦繡肝腸五千卷。”元劉壎 《隱居通議·造化》:“淳熙中,殿試進士,有鄧太史者告周益公,魁星臨蜀。”清李漁《奈何天·慮婚》:“只要做些積德的事,錢神更比魁星驗。”冰心《往事·六一姊》:“從我們樓上可以望見曲家門口和祠堂前兩對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閣。”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魁》。
魁星,又稱“馗星”,指唐朝時陝西西安戶縣石井鎮阿姑泉鍾馗故里歡樂穀人“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

傳說中的神


魁星是中國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舊時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樓、魁星閣等建築物。
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為封建社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為魁星誕。

神話人物形象

永定鵲坪鬧元宵 扮演魁星
永定鵲坪鬧元宵 扮演魁星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實際就是鍾馗。沒見過魁星像的人也許會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一定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吧?其實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硃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后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

神話人物地位

由於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因“魁”又有“鬼”搶“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唐宋時,皇宮正殿的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大龜)的圖像。如果考中進士,就要進入皇宮,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故有“魁星點斗,獨佔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明朝人陸深在《儼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這些皆表明士生們都希望“魁星點斗,金榜題名”。

傳說故事

魁星的故事是這樣的: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斗,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醜無比,所以屢屢面試時落第。他長得怎樣呢?據說本來就醜陋,又長了滿臉麻子,一隻腳還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寫得太好了,終於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佔鰲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這個丑文人的才學、智慧和發奮,使他後來升天成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顆,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應魁星的面目醜陋,一半是“斗”,應魁星才高八斗、也應北斗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硃筆批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文人中傳“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硃筆不點頭”就來源於此。
據說從此開始,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圖案,一隻魁斗放在旁邊,殿試完畢發榜時,應試者都聚到皇宮門前,進士們站在台階下迎榜,狀元則一手持魁斗,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佔鰲頭”。

信眾祭拜

祭拜魁星
祭拜魁星
農曆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中國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和上述拜織女相類似,所以,在閩東一帶村莊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寬敞的屋子,“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個紙人(魁星):高二尺許,寬五六寸,藍面環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硃筆,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頭(公羊,留須帶角),煮熟,兩角束紅紙,置盤中,擺“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隨便。參加拜魁星的,於燭月交輝中進行,鳴炮焚香禮拜罷,就在香案前圍桌會餐。席問必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助興,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乾果,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種果乾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某種果乾滾到某人跟前停止下來,那麼,某人即狀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乾果各方向都滾偏,則大家都沒有“功名”,須重新再投,稱“復考”;都投中,稱“三及第”;其中二顆方位不正——比如桂圓,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這樣投一次,飲酒一巡,稱“一科”,而謂“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繼續“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參加。這樣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為止。散場時鳴炮燒紙鏹,“魁星”像也和紙鏹一起焚燒。
根據中國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崇奉遺跡


目前,現存的崇奉魁星的遺跡還比較多,各地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

四川閬中

閬中奎星樓
閬中奎星樓
四川閬中魁星樓位於有著“天地琅寰——風水之都”之稱的閬中古城嘉陵江南岸的鰲山(亦稱黃華山)上。古有西王母在此封神點將,史有華胥鰲山腳踩七彩巨石腳印孕生伏羲,她西倚錦屏成錦帳,東攬塔山懷古城,北接蟠龍連崑崙,南抱青峰築碧城,天賜福地,人間仙苑,被譽為“鰲山聖境,魁星祖庭“”。
閬中奎星樓在後代的影響
在古代人們的富貴大都只有一條路——科舉求功名,中狀元是當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榮譽。考中狀元即稱“獨佔鰲頭”、“大魁天下”,天子賜詩,禮部赴宴、身著錦袍,打馬遊街,故里建坊,最為風光。所以人們向神靈祈禱最大的心愿就是科舉得中,不僅能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享得榮華富貴;而建在王母娘娘七色寶石上的塔是迎接人祖伏羲降生的地方,是天庭為人類帶來智慧的地方,所以老人認為這裡祈求智慧、求取功名富貴最好的地方,都到這裡來轉塔摸靈石(地基留隱門凸顯彩石),祈求得到上天的庇護和保佑。
閬中奎星樓在風水格局中隱含的意義
奎星大廟位於閬中風水格局中的正南面,所處位置是案山,案山就是案台、書桌,是辦事的地方,是人類求神辦事最好的地方,所以人們爭相趨之來此訴說心愿,祈禱保佑。
閬中鰲山大廟在古代香火興旺在後世無可追趕!據記載:“閬苑之南,鰲山之上,鐘聲撩雲,香火蓋天……
風水時運輪轉
天地之間有一條永恆不變的法則:任何一件事、一個人、一個空間等都是有時運輪轉的。閬中的風水也是一樣,自上古時期到了明末清初,嘉慶十三年(1808)時運衰落,遭到了徹底損壞,整棟樓被遷到了城內修了象徵閬中古城風水坐標和穴位的中天樓……從此閬中再無能人文士、高官大將出現。在歷經3個甲子年後,也就是1988年,風水時運再次迴轉,時任閬中領導得高人指點,復修奎星樓。自此閬中進入300百大運,萬物蘇醒,祥氣靈動……

福建永春

在福建省象永春縣石鼓鎮就有座奎峰山。南宋時,鄉人顏應時、陳朴二人曾在此共守寒窗,後來共登仕途。鄉里人連馥奎峰山為“魁星山”,將山下的詹岩馥為“奎星岩”。在岩石上建築了“奎星廟”,廟中所塑的魁星像堪稱“雕形奇古,世間罕匹”。

雲南昆明

四川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四川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的石雕魁星也很出名。
踏入凌空而立的“龍門”石坊,便到了石閣石殿。殿中就供奉著一尊高三尺有餘,手執點斗硃筆,獨佔鰲頭的魁星神像。兩側是文目和關聖二帝君。這三尊神像連同像后的海水、波濤、騰龍、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爐,完全是自洞內的崖石雕砌而成,巧奪天工,令人拍手叫絕。此外,龍門南側土紅色峭壁有如金榜高懸,名曰“掛榜山”。掛榜山中“魁星點斗”、“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的美妙傳說,使得全山充滿神秘色彩。可以想象,曾有多少文人志士登臨此處,神思遐想,躊躇滿志。

四川梓潼

在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
中,有一座魁星樓,高百尺,又名百尺樓,巍峨壯觀,這座樓上供奉的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魁星塑像
魁星塑像
魁星樓上的魁星,藍面赤發,右手高舉硃筆,左手執“富貴花”,右腳直立鰲頭,左腿朝後翹起,赤發怒目,青面獠牙,肌筋暴脹,右膝蓋上為方孔金錢。
據說,魁星是奎星的誤傳,奎星是西方白虎第一宿,有16顆星。文昌星的崇拜遠遠早於奎星,七曲山文昌帝君已執掌人間祿籍,作為“文昌第一化身”的魁星,就只能秉照文昌帝君的旨意,給高中魁首的士子賜予富貴花了。這就是魁星左手執“富貴花”的緣由。也正是這個原因,古今莘莘學子都懷著敬畏之心,來瞻仰文昌祖庭的魁星。
傳說魁星右手那支筆是專門用來錄取科舉士子的,一旦點中就會文運、官運一起來。所以在科舉時代,讀書人就把魁星奉若神明,所謂“自古文章無憑據,但願魁星一點斗。”
魁星為什麼站在鰲頭上?過去考中了狀元,就要進入皇宮,站在大鰲的頭上,接過皇帝的金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魁星點斗、獨佔鰲頭了。
在魁星樓的廊道上,掛滿了錦旗,這些錦旗,據說全是來這裡祭拜魁星之後或金榜題名或時來運轉的香客們敬獻的。樓上塑有一座明清時的魁星神像,形象十分生動。望著這位過去掌讀書人命運神的得意形象,似乎可以想象到封建文人學士們在其腳下俯首低眉,誠惶誠恐的模樣。

湖南衡山

魁星閣
魁星閣
在湖南衡山南嶽大廟內,有一個魁星閣,裡面供奉著一位赤發藍面、怒目獠牙的神。這位神立於鰲頭之上,一隻手捧斗,另一隻手執筆,一隻腳向後翹起如大彎鉤,他就是聞名天下的魁星神。
魁星,又稱奎星。宄其源,與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關係。奎宿為星官的名稱,又叫“天豕”、“封豕”。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顆,包括星女座九顆星和雙魚座七顆星,古人認為他是主管文運的神,遂對其加以崇拜。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略見自奎而魁的緣由。《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考經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這位星神。東漢宋均對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可見,在東漢時,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並常以“奎”稱文章、文運,如稱秘書監為“奎府”,稱皇帝寫的字為“奎書”、“奎章”。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魁星
三清山魁星
坐落於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清山三清宮牌坊前台階下甬道西側,與靈官殿正對面。面寬1.28米,進深0.78米,脊高2.08米,仿木斗拱結構微形構建。殿額上刻“魁星殿”三字,殿頂正脊兩端魚龍吻,中置葫蘆,古樸粗獷。魁星本為奎星,奎星為魁星,據道教典籍是“世俗奉奎星,誤奎作魁!”於是就以“魁”字取象,塑造鬼舉足踢斗的形狀,名為“魁星踢斗”,為文運之兆。“凡奉文昌帝君者,必兼祀魁星也。”道教仙境三清山在三清宮前設有魁星殿,其形制與他處迥異,殿內魁星塑像並非是鬼形的神像,而是威武的人形神像,不但不是反手持筆踢斗,而是左手垂於腰側,虎口朝前橫執一束書簡,象徵“文”,尤為特別的是右手屈於胸前,虎口向上手握一大塊圓頭玉圭,象徵大圭。大圭者,“奎”也,即隱以魁星殿為奎星殿。

聊齋篇目


原文

鄆城張濟宇,卧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狀。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無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

註釋

鄆城:縣名。今屬山東省。
魁星:“奎星“的俗稱。因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的說法,後世便視為主司文運之神,建奎星閣並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但神像“不能象‘奎’,改‘奎’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顧炎武《日知錄》)所以魁星神像頭部象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執筆,意為點定中式人的姓名。
元魁:猶首魁,謂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一名。

譯文

鄆城縣人張濟宇,一天躺在床上還沒睡著,忽然看到一片光明照滿屋內。他驚異地看著,見一個鬼拿著筆站著,像是魁星的樣子。他急忙起來向魁星跪拜叩首,光明也隨即消失了。
從此張濟宇便自負起來,認為這一定是科考第一的預兆了。可是從這以後,他竟然潦倒失意,一事無成,家境也敗落下來,親人又接連死去,只有他一個人活著。
那個魁星為什麼不給張濟宇降福,反而降禍呢?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