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

詞語解釋

崑崙是“帝之下都”,“百神所在”,是“天下之中”。文獻記載的古代中國許多先祖、先王,如伏羲炎帝黃帝嫘祖帝堯帝舜大禹等多與崑崙有關。最早記錄“崑崙”一詞的是先秦典籍,以後歷代對崑崙的關注就一直是人文熱點。但歷代典籍所反映的“崑崙”語源與詞語含義均無確切無疑的一致性答案,唯一明確的是“崑崙”乃一個偉大的地理名詞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符號性文化名詞。

詞語解釋


【名稱】:崑崙
【拼音】:kūn lún
【注音】:ㄎㄨㄣ ㄌㄨㄣˊ

解釋一

1.古代亦寫作“崑崙”。昆崙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昆崙山上有瑤池、閬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
崑崙
崑崙
《楚辭·離騷》:“邅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
韓愈《雜詩》之三:“崑崙高萬里,歲盡道苦邅。”
宋 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2).古代西方國名。
《書·禹貢》:“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孔 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一說此指昆崙山。孔穎達疏引鄭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崑崙、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闇中大戰,謙之手射陽邁柁工,船敗縱橫,崑崙單舸接得陽邁。”
張籍《崑崙兒》詩:“崑崙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游。”
《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4).“崑崙奴”的省稱。
唐 王維《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並師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僕。
蒲松齡《聊齋志異·余德》:“向暮,有兩崑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參見“崑崙奴”。
(6).特指崑崙奴磨勒。
明 王錂《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雲駕霧憑虛走,早把那崑崙秘術來傳受。”
清 顧彩《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願公為崑崙。”參見“崑崙奴”。
(7).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
《晉書·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後傳》:“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
《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閻氏,體黑麻面,故謂之閻崑崙。”
(8).指玉制酒器。
李商隱《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崑崙。”
(9).酒名。“崑崙觴”的省稱。
唐 陸龜蒙《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註:“酒名。”參見“崑崙觴”。
(10).道教語。指頭腦。
《雲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崑崙。”
《雲笈七籤》卷十七:“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
(11).臍之別名。
《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梁丘子 注引《玉緯經》:“臍中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

解釋二

(1).山名。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間。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
《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崑崙,排閶闔,淪天門。”高誘 註:“崑崙,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
陳毅《昆崙山頌》詩:“崑崙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漢代汶上明堂的通道。
《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史記·孝武本紀》:“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參見“崑崙道”。
(3).古障塞名、一名崑崙障。西漢置。在今甘肅省安西縣南。為宜禾都尉治所。
(4). 東晉、南朝時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其膚色較黑。
《南齊書·王琨傳》:“父懌不慧,侍婢生琨,名為崑崙。”按,崑崙,同“崑崙”。參閱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崑崙》。
(5).中國古代泛稱今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以至東非之人為崑崙。
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 三國 吳萬震 《南州異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扶南記》、唐 義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6).古島嶼名。亦譯軍屯山。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崑崙島。為古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
島夷志略》和《星槎勝覽》有專條記述,《鄭和航海圖》亦有此島。
(7).針灸穴位名。位於足部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凹陷處。
《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訣·足三陽經總穴名》:“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陰……崑崙,跗陽。”
(8).廣大無垠貌。昆,通“渾”。
漢 揚雄《太玄·中》:“崑崙旁薄,思之貞也。”司馬光 集註:“昆,音魂;侖,盧昆切。”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崑崙,充滿天地。”

解釋三

崑崙歷史原型
崑崙原型在江南崑山,由越王勾踐嫡長子越王壽首次創造。公元前459年壬午年,越王壽替代勾踐幼子越王鼫在江南崑山掌握越王政權。越王壽首次設置崑崙地名,崑崙是以崑山為中心,五十里半徑順時針圓周排列數級地名,個十百千萬億兆太。如今能夠查找到的地名是:1.嘉定(屬上海)可以解釋為過元之出發點。2.十位數地名缺失。3.白鶴(屬上海)。4.千燈(屬江蘇)5.張萬涇(江蘇)古鎮不在。6.正億(江蘇),陷入陽澄湖之中。7.兆良(江蘇)古鎮不在。8.太倉(江蘇)。
崑崙
崑崙
歷史上對崑崙本意的解釋最為貼切,距離崑崙出現時間比較近的權威解釋,是兩千二百多年前的《呂氏春秋》“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崑崙體現了兩千五百年前東方人的宇宙觀,至今世界仍然採用中國古代發明的崑崙數字級別,以太為最大。
崑山也稱昆崗、玉峰山、馬兒山。崑崙原型的破解,得益於查找青銅器壬午劍歷史越王壽所屬。商周數以萬計的青銅器,保存著商周歷史年代的真實記錄,帝王諸侯即位干支年表不會混同。陳君儉發現的先秦干支年表可以知道歷史上許多真相,甚至周公旦的生辰年齡。越王實際統治中國領導諸侯一百五十年。越王壽之後一二百年,崑崙一詞為莊子屈原等所採用。
名字誤譯
2012年1月5日,作家馬伯庸發微博表示,看到一位學者在文章里再翻譯了毛澤東的《念奴嬌·崑崙》,並將作者譯為“崑崙”,其認為,能與常凱申抗衡的誤譯終於出現了。該文作者陸興華,文章於2006年5月11日上傳到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學術網站“正來學堂”上。
在這篇文章中,陸興華分析了德國現代學者施米特的政治理論,並13次提到毛澤東。在引用一句德文後,陸興華寫道:“施米特引用了中國詩人崑崙的詩句來展望這種世界革命或戰鬥下的真正的政治鬥爭、和平:把革命和戰鬥的火種當禮物,一把送給歐羅巴,一把送給美利堅,一把留給中國自己,這樣和平才會來主宰世界。”段章節附註明:“這是本人的翻譯,未查到崑崙原詩”。
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先生表示,毛澤東的詩詞並不多,《念奴嬌·崑崙》也非常有名,作為名校副教授出現如此誤譯,除了不能容忍,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即使德國作者弄錯了,確認起來也不困難。恐怕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對於“常凱申”和“崑崙”的出現,林少華認為,究其原因,是當下的學界缺乏嚴肅性、過於浮躁。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詞解


“崑崙”也來自漢東方朔撰的《十洲記》(全稱《海內十洲記》)
《十洲記》記載漢武帝聽西王母說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見東方朔問十洲所有的異物﹐后附滄海島﹑方丈洲﹑扶桑﹑蓬丘﹑崑崙五條。
是虛構的仙境之地。
《十洲記》中“崑崙”原文:
崑崙,號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又有弱水周迴繞匝。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陽去此四十六萬里,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昆崙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璇璣,元氣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珉城,象網輔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到,故治無常處。非如丘陵而可得論爾。乃天地設位,物象之宜,上聖覌方,緣形而著爾。乃處玄風於西極,坐王母於坤鄉。昆吾鎮於流澤,扶桑植於碧津。離合火生,而光獸生於炎野;坎總眾陰,是以仙都宅於海島。艮位名山,蓬山鎮於寅丑;巽體元女,養巨木於長洲。高風鼓於群龍之位,暢靈符於瑕丘。至妙玄深,幽神盡,真人隱宅,靈陵所在。六合之內,豈唯數處而已哉!此蓋舉其摽末爾。臣朔所見不博,未能宣通王母及上元夫人聖旨。昔曾聞之於得道者,說此十洲大丘靈阜,皆是真仙隩墟,神官所治。其餘山川萬端,並無覿者矣。其北海外,又有鐘山。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萬九千里,高一萬三千里,上方七千里,周旋三萬里。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餘種,上有金台玉闕,亦元氣之所舍,天帝居治處也。鐘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龍山,西有勁草山,東有束木山。四山,並鐘山之枝幹也。四山高鐘山三萬里,官城五所,如一登四面山下望,乃見鐘山爾。四面山乃天帝君之城域也。仙真之人出入,道經自一路,從平邪山東南入穴中,乃到鐘山北阿門外也。天帝君總九天之維,貴無比焉。山源周回,具有四城之高,但當心有覌於崑崙也。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蹻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又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里數高下。其字科斗書,非漢人所書。今丈尺里數,皆禹時書也。不但刻剫五嶽,諸名山亦然。刻山之獨高處爾。今書是臣朔所具見,其王母所道諸靈藪,禹所不履,唯書中夏之名山爾。臣先師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崑崙鐘山、蓬萊山及神洲真形圖。昔來入漢,留以寄知故人。此書又尤重於岳形圖矣。昔也傳授年限正同爾。陛下好道思微,甄心內向,天尊下降,並傳授寶秘。臣朔區區,亦何嫌惜而不止所有哉!然術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師。術泄則事多疑,師顯則妙理散。願且勿宣臣之意也。
淮南子·地形訓》 崑崙 原文:
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旋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環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盪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崑崙
崑崙
《山海經》崑崙 原文: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海內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