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

中醫

崑崙,出《靈樞·本輸》。別名下崑崙。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火)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布有腓腸神經,小隱靜脈及外踝后動、靜脈。主治頭痛,目眩,項強,鼻衄,腰痛,腳跟痛,小兒癲癇,難產,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癱瘓,及坐骨神經痛,足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簡介


● Kūnlún BL60
● 來源:《靈樞·本輸》
● 別名:上崑崙、下崑崙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清熱鎮痙,通絡催產,舒筋活絡,清頭明目
● 屬性:經穴

穴名釋義


● 崑崙,原為山名,意為高大。因穴在外踝之後,以其踝高突起如山,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簡便取穴

● 足踩地,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
● 淺層有腓腸神經分支及小隱靜脈;深層有腓動、靜脈分支。

主治


● 頭面五官疾病,例如頭痛,項強,目眩,鼻衄,驚癇,內耳眩暈。
● 肢體疼痛,例如腰骶疼痛,腳跟腫痛,肩背拘急,腰痛,落枕,坐骨神經痛。
● 難產,瘧疾,高血壓。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5~0.8寸,孕婦禁刺以防流產,經期婦女慎用此穴;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尖或者指腹按揉或者點按,每次1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痙,脊強,頭眩痛,腳如結,腨如裂,崑崙主之。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大風,頭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腫,上齒痛,脊背尻重不欲起,聞食臭,惡聞人音,泄風從頭至足,崑崙主之。
●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卷八十二》:主足腳紅腫,齒痛。
● 《玉龍歌》:腫紅腿足草鞋風,須把崑崙二穴攻。
● 《勝玉歌》:踝跟骨痛灸崑崙,更有絕骨共丘墟。
● 《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常用配伍


● 配丘墟、阿是穴、太溪透刺,治足跟痛。
● 配曲泉、飛揚、前谷、少澤、通里,治頭眩痛。
● 配天柱、陶道,治目眩不明。
● 配風府、束骨,治狂易、多言不休。
● 配次髎、合陽、三陰交,治陰部腫痛。
● 配天柱、風池、肩中俞、后溪,治項強。
● 配風池、后溪,治頭痛、驚癇。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4]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