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

江蘇省蘇州市代管縣級市

太倉市,江蘇省轄縣級市,由蘇州市代管,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介於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之間。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809.93平方公里。太倉市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其特點是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秋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截至2020年4月,太倉轄6個鎮、1個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市政府駐婁東街道縣府東街99號。截至2020年末,戶籍人口51.05萬人。

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倉州;民國元年(1912年)定名太倉縣;1993年3月,撤縣建太倉市。太倉境內有金倉湖國家水利風景區、太倉現代農業園、太倉沙溪古鎮、太倉山園等旅遊景區。被授予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衛生城市(區)、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範市、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等榮譽稱號。

2020年,太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6.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9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96億元,下降18.4%;第二產業增加值666.53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692.60億元,增長4.7%。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0%。2020年9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參評城市(區)名單。

歷史沿革


太倉
太倉
太倉為古婁地,屬吳。
戰國初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此為越國婁邑地(越立婁邑)。戰國中期,楚滅越,為楚國婁邑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婁邑為婁縣,屬會稽郡。
西漢初,曾為荊國婁縣地,后又為吳國婁縣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吳國除,會稽郡復為漢郡。境為漢郡婁縣地。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婁縣更名婁治,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婁治複名婁縣,隸屬不變。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郡的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吳郡。婁縣地屬吳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孫策部將朱治逐吳郡太守許貢。自此吳地歸屬三國孫吳。
吳大帝黃武元年(222年),置吳郡,領縣十五,婁縣屬之。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國,統一全國,分全國為19州。惠安鄉隸屬揚州吳郡婁縣。
東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屬揚州吳國婁縣。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吳國為吳郡。仍屬揚州。
歷史回眸(12張)
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惠安鄉隨屬。大同二年(536年),分信義縣置崑山縣,屬吳郡崑山縣。太清三年(549年),候景置吳州,屬吳州吳郡崑山縣。大寶元年(550年)復州為郡,屬吳郡崑山縣。
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分揚州吳郡地置吳州,屬吳州吳郡崑山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仍屬吳州吳郡崑山縣。隋開皇九年,隋平陳,吳州改蘇州,廢崑山縣,鄉屬蘇州常熟縣。開皇十八年,復置崑山縣,屬蘇州崑山縣。大業元年(605年),復改蘇州為吳州;大業三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屬吳郡崑山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吳郡復稱蘇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蘇州又稱吳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吳郡又複名蘇州,崑山縣隨屬。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鏐為吳越王。鄉屬吳越國蘇州崑山縣。貞明三年(917年),蘇州升為中吳府;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又升為中吳軍,崑山縣隨屬,鄉隸不變。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改中吳軍為平江軍。太平興國蘭年(978年),吳越國表請納土,宋收其版圖,平江軍復稱蘇州,屬蘇州崑山縣。熙寧三年(1070年),見郟亶《吳門水利書》稱崑山之東,地名太倉。政和三年(1113年),蘇州升為平江府,屬平江府崑山縣。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為平江路,屬平江路崑山縣。元貞元年(1295年),升崑山縣為中州,屬平江路崑山州。延祐元年(1314年),將崑山州治遷至太倉。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隸屬隨改。次年,張士誠降元,隆平府複名平江路,屬平江路崑山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屬蘇州府崑山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崑山為縣,改昆為崑屬蘇州府崑山縣。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鄉;常熟之雙鳳鄉;嘉定之樂智、循義兩鄉建立太倉州,並轄祟明縣,隸蘇州府。
世紀回眸(5張)
清雍正二年(1724年),遂升太倉為江蘇直隸州,並析州地置鎮洋縣。直隸州轄鎮洋、崇明、嘉定、寶山四縣,隸江蘇布政司。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佔蘇州,同年八月十四日攻佔太倉,隸天朝蘇福省。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軍撤走,恢復清制,隸屬關係不變。清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同年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前清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告獨立,公舉為江蘇大都督,並飭電所屬府廳州縣一律懸掛白旗,以示光復。太倉州縣奉令合併。初稱“太鎮”,繼稱“太倉州”。
至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由江蘇都督府頒發印信,始定名為太倉縣,隸江蘇都督府。民國三年(1914年),江蘇省置設5道,太倉縣隸滬海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全省劃分13個行政督察區,隸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月1日,全省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太倉隸無錫區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全省又改設10個行政督察區,太倉隸無錫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4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太倉,接著成立偽太倉縣維持會,繼又改稱自治會。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成立偽太倉縣公署,隸偽江蘇省政府;同年9月,國民黨軍統琴嘉太昆青松六縣“游擊司令”熊劍東委鄭鳳石為縣長,組建國民黨太倉縣流亡政府,活動於馮家橋、老閘一帶。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由國民黨江南行署正式任命羅啟祥為太倉縣地下縣長,組織流亡政府,隸江南行署第二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偽太倉縣公署改稱太倉縣政府,隸屬不變。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在鹿河鄉唐家宅成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太倉縣政府,隸蘇南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郭曦晨任縣長。建立了3個行政區,委任了區、鄉長。並於敵占區建立了兩面政權,積極領導民眾開展抗日鬥爭。同年7月,日偽開展大規模“清鄉”,偽太倉縣政府改稱太倉縣特別區公署,隸屬清鄉委員會蘇州辦事處。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清鄉”第一、二階段結束,復稱為偽太倉縣政府,隸偽江蘇省第一區清鄉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勝利;同年9月,國民黨太倉縣政府接收汪偽太倉縣政府,隸屬江南行署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江南行署撤銷,改設江蘇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3日,太倉解放,建立太倉縣人民政府,隸屬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1950年10月,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改稱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蘇州區專員公署。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蘇南人民行政公署蘇州區專員公署改稱為江蘇省蘇州專員公署,太倉縣隨屬。
1955年7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人民行使選舉權利,選出各級行政機構,成立太倉縣人民委員會,隸屬不變。
1968年4月25日,成立太倉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江蘇省蘇州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4月13日,蘇州專區革命委員會改蘇州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又改蘇州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1月31日,太倉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恢復太倉縣人民政府名稱,隸屬蘇州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的報告,全省實行市管縣的新體制。3月1日撤銷蘇州地區行政公署,太倉縣隸屬蘇州市。
1993年3月,撤縣建太倉市。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西連崑山市;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北接常熟市。

地質

太倉市地處下揚子准地台東部。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除了隨同整個下揚子准地台大規模的海進海退外,地殼變動不大。境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主要由湖(州)蘇(州)斷裂斜插北部鹿河一帶越江而過,呈西南往東北向構造。岩漿活動極為貧乏,僅在陸渡橋鑽孔101-460米處見及玄武岩。
太倉市地表全為第四系浮土掩蓋。在第四系之下由新到老尚有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等地層,各層次分佈情況為:第四系沖積層,遍布全縣,厚度大於97米;第三系紅層,主要分佈於縣城到毛觀音堂(今新毛米廠)一帶,厚度大於300米;白堊繫上統紅層,主要分佈於縣城到毛觀音堂及璜涇一帶,厚度大於1000米;侏羅系統火山岩,主要分佈於沙溪、歸庄一帶及縣城至茜涇一線以南,厚度大於1000米;古生界地層,主要分佈於時思、九曲、老閘、岳王、牌樓、浮橋等地的範圍內,厚度大於4000米。

地形地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洼圩區。

氣候條件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
太倉市
太倉市
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乾濕相間。太倉市平均氣溫接近常年,高溫日數略偏多;全年雨日接近常年,總雨量明顯偏少。雨量分佈不均勻;日照略偏少,梅雨期降水分佈不均勻,颱風影響較小,大霧少。全年氣候與往年相比較異常。全年平均氣溫16.3℃,比過去30年年平均值偏高0.1℃,比上年偏低0.3℃。年極端最高氣溫37.1℃,年極端最低氣溫-6.9℃。全年降水量853.8毫米,比過去30年年平均值少316.0毫米,比上年的1237.1毫米偏少31.0%,全年雨日127天(過去30年年平均值126.7天)。汛期(5月—9月)總雨量611.9毫米,比歷年(1959年到2010年,下同)平均值(674.3毫米)略少。汛期雨日72天,比歷年平均值(59.5天)偏多,超過50毫米的暴雨日3天,接近歷年平均值(2.6天)。全年出現5天超過17米/秒的大風。全年日照1858.1小時,比常年平均值(1906.6小時)略少。6月10日入梅,6月27日出梅(入梅、出梅均比常年平均偏早),梅雨期17天(歷年平均值24.3天),梅雨量256.5毫米(歷年平均值217.1毫米),梅雨期內出現暴雨2天。

水文

● 河湖
按省劃定界線,屬太倉市境的長江江面為170.17平方千米。江岸線北起白茆口,由西北而東南經鹿河、璜涇、時思、浮橋、茜涇、瀏河6個鄉鎮,至瀏河鎮閱兵村姚家宅,與上海市躍龍化工廠北圍牆交界,全長近39千米。江面寬度:最北點,江堤至主航道中心線約6.25千米;最南點,江堤至主航道中心線約7.25千米。
太倉市為太湖流域陽澄地區泄水尾閭,境內河流稠密,塘浦縱橫交叉。舊志概括為“七里縱一浦,十里橫一塘,縱連海勢,橫貫支脈,水性然爾。”現有大小河流4110條,總長度4213.4千米。主要河流,東西向的自南而北排列的有瀏河塘、楊林塘、七浦塘、浪港、鹿鳴涇、盪茜涇、錢涇、新涇等8條通長江;南北貫通的自西而東排列的有吳塘、鹽鐵塘、半涇、十八港、江申涇、石頭塘、米場河、楊家浜等8條。
● 地下水
太倉市屬鬆散岩類孔隙含水組中三角洲含水岩組,地下富水性弱。省測定代表性水點:孔深103.2米,水頭埋深41米,含水層頂板埋頭65.2米,每小時涌水量10.4噸。據太倉自來水廠(城廂鎮)的測量資料證明,地下含水量並不富裕,水質欠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5-60噸。
第一層水埋深70-95米左右,水質較差,有微土氣,硬度稍大於標準;氯化物超標4倍以上,氨氮超標3倍左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60噸。第二層水埋深140米左右,水質含汞量超標,高硬度水,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5噸。第三層水埋深180米左右,除汞、鉛超標外,其餘均小於允許標準,單井出水量每小時30噸左右。第四層水埋深在180米以下,除銅、錳超標外,還有異臭味,不宜作生活飲用水。
土壤
太倉土壤分為2個土類、5個亞類、9個土屬、29個土種。
土類亞類土屬土種面積(畝)佔百分比(%)分佈
水稻土
水耕
堆疊土
水耕堆疊土976.80.16鹽鐵塘、瀏河塘邊的婁東、瀏河、直塘、雙鳳、南郊等鄉鎮
小粉土小粉土14881.82.38七浦、測河、半涇、十八港等潮塘河沿岸的婁東、板橋、老閘、新毛、陸渡等鄉
沙土沙土11706.51.87近潮塘河兩岸的板橋、九曲、岳王、鹿河等鄉
灰底沙土785.20.13
沙夾壟沙夾壟285017.545.56位於沙土與壟泥的過渡地帶,常與壟泥相間分佈。離潮塘河較近,地形稍高,除新毛、雙鳳、新湖三鄉及城廂鎮外,各地均有分佈
粉底沙夾壟16280.22.60
砂底沙夾壟318.30.05
灰底沙夾壟9051.51.45
老沙夾壟54145.48.65
灰心老沙夾壟25005.54.00
灰底老沙夾壟15607.92.49
壟泥壟泥22723.63.63與沙夾壟相間分佈,一般離潮塘河較遠,地形稍低,全縣一半地區有此土種。其中嶽王、陸渡、九曲、老閘、瀏河、牌樓、王秀等鄉面積較大
灰底壟泥3456.90.55
老壟泥8436.11.35
灰底老壟泥2432.90.39
黃泥土黃泥土19895.33.18鹽鐵塘、吳塘兩岸平田、低平田地區的直塘、雙鳳、新毛、新湖、婁東、南郊等鄉
灰底黃泥土74937.011.98
灰深底黃泥土10851.41.73
烏底黃泥土19416.73.10
砂底黃泥土3895.40.62
鐵砂底黃泥土993.20.16
脫潛型
水稻土
烏柵土烏柵土3515.10.56雙風鄉西部圩田
青紫土6428.61.03新湖、南郊鄉西部圩田
潛育型
水稻土
青泥土青泥土2930.60.47新湖鄉圩田的低洼部位
灰潮土灰潮土潮沙土1698.50.27縣苗圃場及城廂鎮
潮泥土656.60.11縣長江林場
園田潮泥土965.80.15瀏河、沙溪鎮區周圍
磚屑潮泥土838.10.13城廂鎮
堆疊土7793.71.25瀏河、楊林、七浦、鹽鐵等大塘兩岸高埄地

自然災害

太倉境內主要有低溫冷害、連陰雨、乾旱、雨澇、颱風、冰雹、龍捲風等災害性天氣。據不完全統計,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的900餘年中,遭大災170餘次;民國元年(1912年)至1985年的70餘年,遭較大災害76次。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太倉境內陸土地面積,民國二年(1913年)822872畝(不含水域),二十一年(1932年)833422畝,三十五年(1946年)838585畝;1950年926006畝(含水域),1953年943810畝。1982年,測定內陸土地面積為967461畝,另有長江灘地及蘆葦地4586畝。境域陸水比例為1:0.21,耕地與非耕地比例為1:0.44,農業用地與非農業用地比例為1:0.41。
太倉市各類土地利用、結構和比重一覽表
分類面積(畝)佔總面積(%)
耕地671944.53269.45
園地4042.7710.42
林地11238.0261.16
城鄉居民點用地84137.5328.70
工礦用地9149.6540.95
交通用地14532.6271.50
特殊用地2251.2770.23
水域167158.281(其中凈水面94817.242)17.28
國防用地39.799
難利用地2966.7250.31
合計967461.223100

生物資源

● 植物資源
太倉市的常見樹木63種,分屬26科。以水杉、杞柳、槐樹、榆樹、櫸樹、楝樹、桑樹、法國梧桐居多,主要分佈於江堤、圩堤、大塘、公路、大道兩旁及住宅周圍;其他樹木數量不多,零星分佈。
太倉市的主要品種約230種,分屬73科,多數系工匠栽培,供觀賞;藥材有百餘種,分屬46科。薄荷、留蘭香、藿香、荊芥、紫蘇等以人工栽培為主,其他以野生為主。
● 動物資源
太倉市有脊椎類動物120餘種,分屬5綱,刺蝟、狗獾、豬獾、野貓、水獺、烏鴉、灰喜鵲、老鷹、野鴨、貓頭鷹、啄木鳥、八哥,因生態環境惡化和大肆捕殺,數量極少;節肢類動物有66種,分屬4綱。

礦產資源

據地質部門鑽孔勘探,太倉市境內地下資源極為貧乏。20世紀70年代,地質部門曾在沿江航測,飛越浮橋一帶時,儀器顯示地下含有有色金屬銅物質。

行政區劃


太倉市隸屬於江蘇省蘇州管轄,市人民政府駐地城廂鎮。2013年末,太倉下轄城廂鎮、瀏河鎮、浮橋鎮、沙溪鎮、璜涇鎮、雙鳳鎮、港口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科教新城,有婁東街道辦和88個建制村(行政村)、3205個村民小組、67個居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4月,太倉轄6個鎮、1個街道、1個高新區和1個新城。政府駐地婁東街道。
社區
城廂鎮中區社區、東區社區、府東社區、縣府社區、南園社區、桃園社區、弇山社區、梅園社區、南區社區、康樂社區、西區社區、德興社區、西郊社區、偉陽社區、太豐社區、新毛社區新農村、勝涇村、永豐村、電站村、萬豐村、東林村
沙溪鎮新北社區、東市社區、西市社區、利泰社區、直塘社區、歸庄社區、岳王社區、沙東社區塗松村、印北村、洪涇村、半涇村、中荷村、松南村、勝利村、泥橋村、虹橋村、泰西村、太星村、岳星村、新建村、岳鎮村、塘橋村、項橋村、庄西村、凡山村、香塘村、渠涇村
瀏河鎮復興社區、河北社區、閘北社區、漁村社區、新塘社區、紫薇苑社區、東方社區瀏南村、東倉村、何橋村、新閘村、閘北村、萬安村、張橋村、新塘村
浮橋鎮茜涇社區、馬北社區、牌樓社區、浮橋社區、九曲社區、老閘社區、時思社區、六尺社區、建紅社區、和平花園社區、新城花園社區、浮南社區、新港花苑社區、戚浦社區、陸公社區茜涇村、馬北村、丁涇村、新邵村、七丫村、浮橋村、時思村、浪港村、方橋村、綠化村、三市村
璜涇鎮西塔社區、王秀社區、玉影山社區、銀杏社區新華村、榮文村、新聯村、盪茜村、永樂村、王秀村、孫橋村、孟河村、楊漕村、新海村、新明村、長洲村、雅鹿村
雙鳳鎮雙鳳社區、湖川橋社區、新川苑社區、鳳雅社區、新苑社區慶豐村、鳳中村、黃橋村、勤力村、泥涇村、維新村、新湖村、新衛村、新闖村
經濟開發區惠陽社區、太平社區、東郊社區、洋沙社區、朝陽社區、太勝社區、太東社區、香花橋社區、華盛園社區、婁江社區、濱河社區、陸渡社區、東城社區、景瑞社區、城北社區、珠江社區、浦溪社區、裕瓏社區、柳園社區、麗景社區、花北社區小橋村、岳南村、紅廟村、陸渡村、橫瀝村、洙涇村
科教新城南郊社區、常豐社區、鵲橋社區、學苑社區、新豐社區、城南社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年末戶籍人口47.45萬人,比上年增加1900人;其中,農業人口26.5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11‰,死亡率為8.03‰,自然增長率為-0.92‰;年末常住人口70.70萬人,城市化率為64.48%。
截至2020年末,太倉市戶籍人口51.05萬人,比2019年增加8794人。其中,男性24.53萬人,女性26.52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44‰,死亡率為9.13‰,自然增長率為-2.69‰。
2021年5月28日,蘇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太倉市常住人口為831113人。男性人口佔52.69%;女性人口佔47.31%。0-14歲人口佔12.16%;15-59歲人口佔66.81%;60歲及以上人口佔21.0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16.07%)。

民族

太倉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
2013年末,全市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水、東鄉、納西、達斡爾、仫佬、羌、布朗、仡佬、錫伯、俄羅斯、鄂倫春、赫哲等32個少數民族,527戶、711人(不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回族、滿族和土家族居多。

政治


職務名單
市委書記、市長汪香元
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敬宇
副市長韓飈、許超震、顧建康、鄭丙華、周強、邵建、張順

友好城市

英國偉盧市
澳大利亞德溫特瓦利市
加拿大索里市
義大利羅索里納市
日本青谷町
肯亞馬林迪市
新加坡新加坡
德國施佩耶爾市

經濟


2020年,太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6.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9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96億元,下降18.4%;第二產業增加值666.53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692.60億元,增長4.7%。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0%。
2020年,太倉市共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1.12億元,比2019年增長5.0%;其中稅收收入147.21億元,增長4.8%;稅收佔比為86.0%。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1.06億元,比2019年增長5.5%。
2020年,太倉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8.59億元,比2019年增長16.4%。其中,工業投資160.35億元,增長25.0%;服務業投資307.01億元,增長11.9%。完成新興產業投資130.39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7.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70.65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4.1%。
2020年,太倉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9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21元,分別增長3.5%和6.6%。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8584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912元,分別下降1.5%和3.6%。城鄉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分別為27.9%和28.0%。

第一產業

2020年,太倉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6億元,比2019年下降19%。其中,種植業產值27.47億元,比2019年上升1.62%;畜牧業產值2.81億元,下降55.66%;漁業產值6.36億元,下降59%。糧食、棉花、油料種植面積分別為31.98萬畝、0.04萬畝和1.01萬畝,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總產量分別為151377噸、26噸和1696噸。年末生豬存欄1.35萬頭,生豬出欄1.96萬頭;年末家禽存欄24.11萬羽,家禽出欄81.95萬羽。
2020年,太倉市新建高標準農田4.2萬畝,建成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片6個。1.2萬畝“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完成提檔。新增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2家。萬頭規模豬場建成投運。“太倉白蒜”“新毛芋艿”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4個。新增向村集體流轉農戶承包土地1.2萬畝。

第二產業

2020年,太倉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2019年增長5.0%。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68家,其中超億元企業402家、超五十億元企業4家、超百億企業2家。新興產業產值增長5.9%,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58.2%。
2020年,太倉市資質內總專包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8.51億元,比2019年增長15.3%;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22.47萬平方米,增長7.8%;房屋竣工面積89.15萬平方米,增長1.8%。

第三產業

2020年,太倉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16.54億元,比2019年增長15.4%,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6.2%。商品房新開工面積235.81萬平方米,下降-9.9%;施工面積1088.63萬平方米,增長15.3%;竣工面積97.62萬平方米,增長11.6%;銷售面積164.57萬平方米,上升8.7%。
2020年,太倉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5.04億元,比2019年增長0.1%。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95.29億元,增長1.7%;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9.75億元,下降17.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4.66億元,同比增長0.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0.38億元,與2019年持平。
2020年,太倉市實現進出口總額133.35億美元,比2019年下降0.2%,其中出口總額63.36億美元,下降0.4%;進口總額69.99億美元,增長0.1%。全年新批外資項目102個,其中德資項目32個。完成註冊外資19.46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73.6%。完成實際利用外資8.15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78.6%。實現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1.02億美元,同比增長7.3%,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4.13億美元,增長4.3%。
2020年,太倉市引進內資項目3234個,新增註冊資金258.80億元,引進內資實際到帳資金318.21億元。其中,註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項目1040個。從產業分類看,引進一產項目3個,註冊資金0.31億元;二產項目822個,註冊資金54.91億元;三產項目2409個,註冊資金203.58億元。年末全市私營企業總量為37482戶,比2019年增長14.3%,在冊私營企業註冊資本2281.40億元,比2019年增長18.6%。
2020年,太倉市實現郵政業務總收入1.55億元,比2019年增長14.9%;電信業務總收入13.36億元,增長4.3%。
2020年,太倉市旅遊接待境內外遊客464.8萬人次,比2019年下降30.0%;旅遊總收入75.83億元,同比下降28.1%。景區接待人數325.6萬人次,同比下降26.8%,平均客房出租率為32.2%。年末擁有星級飯店9家。
截至2020年末,太倉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867.10億元,比年初增長15.9%;其中住戶存款餘額761.21億元,比年初增長13.7%。外匯存款餘額97736萬美元,比年初增長52.2%。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851.64億元,比年初增長17.1%;其中短期貸款餘額647.07億元,比年初增長15.2%;中長期貸款餘額1136.25億元,比年初增長18.5%。外匯貸款餘額36433萬美元,比年初增長11.0%。
截至2020年末,太倉市登記證券開戶數96577戶,比2019年增長7.3%。2020年,太倉市證券交易額2075.14億元,增長96.5%。保費收入32.08億元,比2019年增長17.0%;保險業務賠付9.81億元,增長7.7%。

文化


地名由來

一說春秋吳王建倉。明弘治年間桑悅纂《太倉州志》:“春秋時,吳王於此置倉,故名太倉,又曰東倉”。持異議者,清嘉慶年間王昶纂《太倉州志》:“所據舊志,又以為春秋吳王之倉,然夷(唯)亭以東,在古皆為斥堠之地,且去國都太遠”。意不足據。
一說戰國春申君建倉,名東倉。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吳兩倉,春申君所造,一曰西倉,名均輸;一曰東倉,周一里八步”。但文中隻字不見兩倉倉址何在,故王昶志指出:“東倉之名,無可考信,或元明間牽附舊聞”。
太倉風光(7張)
一說漢吳王濞之倉。元代楊譓纂《崑山郡志》:“今州遷治所,地名太倉,或雲吳王濞之倉,然濞都廣陵,不應建倉離都七百里之外。枚乘諫濞,所指太倉乃在海陵,海陵今泰州也,不宜牽引。”
一說三國吳孫權置倉。明永樂年間陳伸著《太倉事迹考》:“太倉,古婁縣之惠安鄉。三國吳孫權和好於遼公孫淵,始置倉於武陵橋北,因以名焉。武陵橋北,人猶呼鎮海衛西基曰倉基(今城廂鎮百貨商場附近)”。然對此說亦有異議。清程穆衡認為:“孫權既都武昌,則不應於海口反置太倉矣”。明桑悅指出:“以為孫權結好於遼而置倉,不知何據?”
一說五代吳越王錢氏之倉。此說原出處不詳,見楊譓志援引:“若雲錢氏之倉,不惟去國都(杭州)太遠,且屢為淮南所陷,殆其邊境不可儲蓄。”
歷代編纂的《太倉州志》,對太倉地名的由來,有的採用篩選法,即在上述五種說法中擇定其一。而多數州志則取兩說並存觀點,如清光緒年間王祖畬纂《太倉州志》:“大抵太倉之得名,春秋最古,在東倉之前,然實二名即一地也”。
太倉之名,傳因春秋吳王置倉於此而得名。首見於宋郟亶《吳門水利書》:“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岡身”。

文物古迹

截至2013年3月,太倉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蘇州市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蘇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保單位30處,控制保護建築15處,古構築物3處。
太倉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瀏河天妃宮遺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瀏河支行舊址、瀏河鄉政府舊址、南園等文物古迹。

非遺文化

截至2020年4月,太倉共有60個項目列入太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其中有18個項目分別被列入國家、省和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太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表
序號項目名稱種類代碼級別分佈
1江南絲竹民間音樂042國家級太倉全市各鎮
2滾燈民間舞蹈051江蘇省級沙溪直塘雙鳳
3七夕節民間文學021蘇州市級南郊
4堂名民間音樂04蘇州市級太倉全市各鎮
5崑曲民間戲曲06蘇州市級城廂南郊沙溪等
6宣卷民間曲藝079蘇州市級南郊雙鳳
7雙鳳民歌民間文學024蘇州市級[吳歌擴展]雙鳳
8太倉肉鬆民間手工技藝09太倉市級城廂
9太倉糟油民間手工技藝09太倉市級城廂
10古琴民間音樂042太倉市級城廂
11利泰高蹺民間舞蹈05太倉市級沙溪直塘等
12雙鳳龍獅製作民間手工技藝09太倉市級雙鳳新湖
13矛子舞民間舞蹈05太倉市級浮橋時思
14漁民號子民間音樂041太倉市級瀏河
15媽祖祭奠儀式民間信仰14太倉市級瀏河
16灶花畫民間美術031太倉市級陸渡等
17紅木雕刻民間手工技藝096太倉市級璜涇
18拋石鎖傳統體育166太倉市級浮橋
19雙鳳羊肉面消費習俗112太倉市級雙鳳
20白燒羊肉民間手工技藝099太倉市級陸渡
21道教音樂民間音樂049太倉市級雙鳳
22豬油米花糖消費習俗11太倉市級沙溪
23太倉土布生產商貿習俗107太倉市級太倉東部鎮
24姐妹舞民間舞蹈05太倉市級瀏河
25搖大櫓民間舞蹈05太倉市級瀏河
26肉鬆骨頭消費習俗112太倉市級城廂
27河蚌舞民間舞蹈05太倉市級沙溪

文化藝術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早在晉代,名士瞿硎等活動於境內傳布知識文化。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劉家港啟航停泊,
太倉溝通太倉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並留下碑文、實物、著作等歷史性重要文物。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都源自太倉南碼頭一帶。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一時,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發展,民間讀書成風。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

特產美食

太倉的特產有太倉肉鬆、糟油、雙鳳爊雞、長江四鮮(銀魚、刀魚、鮰魚、鰣魚)、雙鳳羊肉、新毛芋艿、太倉大米等。

交通


在太倉市區北部,太平北路與南京路交匯處建有全國縣級市最大的公共汽車客運站

綜述

2020年,太倉市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76.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9年增長14.7%。完成旅客運輸量1867萬人次,旅客運輸周轉量61931萬人公里;貨物運輸量2101萬噸,增長13.4%;貨物運輸周轉量503838萬噸公里,增長98.9%。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27.7萬輛,比2019年增長7.8%;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2.9萬輛,增長7.0%。

公路

2019年,太倉市公路總里程1340.511千米,公路橋樑1220座,公路密度216.21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7.538千米,一級公路272.128千米,二級公路491.858千米,三級公路105.257千米,四級公路413.73千米。較2019年相比,一級公路增加5.692千米,二級公路增加5.389千米,三級公路減少0.8千米,四級公路減少0.65千米。全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路計劃投資7.1360億元,實際完成投資3.7378億元。太瀏快速公路(陸新路—G346)完成投資3.1731億元。
太倉市的農村道路基本形成“七縱八橫九連接”多層次主幹公路網及“六縱六橫”市域“網格狀”快速通道系統。截至2018年11月,太倉市擁有545條農村公路、1169.398千米路線里程和1059座農路橋樑。

鐵路

2020年,太倉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及配套計劃投資24.6207億元,實際完成投資約19.8647億元。蘇南沿江鐵路全面開工建設,完成投資8.9074億元。太倉港港口支線鐵路完成所有徵遷工作,全面開工建設,完成投資8.1773億元。滬蘇通鐵路太倉站、太倉南站配套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78億元。滬蘇通鐵路一期於2020年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滬蘇通鐵路太倉站、太倉南站配套基礎設施同步投入使用。
北沿江鐵路方面繼續配合建設單位與專項單位,及時做好項目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滬蘇通鐵路二期項目根據前期進展和上級鐵路辦的工作計劃,結合北沿江鐵路適時啟動征地拆遷,定期對規劃紅線區域內建築進行巡查。蘇錫常城際鐵路對接上海市域鐵路嘉閔線項目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市域“5+1”軌道交通網路和東西南北相互貫通的交通樞紐加快構建。

水運

2020年,太倉港實現港口集裝箱運量521.2萬標箱,比2019年增長1.2%;貨物吞吐量21606萬噸,增長0.1%,其中,金屬礦石、煤炭及製品、木材分別為5911萬噸、3798萬噸、952萬噸,增速分別為2.1%、-31.5%和-6.7%。年末共有各類型泊位數91個、國際國內航線211條。
2020年,太倉市航道總里程371.21公里,其中三級航道 27.76 公里;五級航道32.26公里 ;六級航道24.89 公里;七級航道44.62公里;等外級航道241.68公里。2020年全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航道計劃投資4062萬元,實際完成投資3952萬元。蘇瀏線航道護岸維修整治工程完成投資1430萬元。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底,太倉市共有公路客運場站9個,長江汽渡1個,城市公交線路46條,投放車輛263輛;城鄉公交線路10條,投放車輛42輛;鎮村公交線路24條,投放車輛35輛;長途客運班線72條,投放車輛117輛。2020年完成公交客運量1172萬人次、長途客運量124萬人次。太海汽渡客運量51萬人次。全年共安全運送旅客1347萬人次。
太倉交通四通八達,現過境的幹線公路有204國道與339、338省道。沿江高速和蘇崑太高速在境內互通,離滬寧高速蘇州出口僅20餘公里。太倉汽車站發至全國各地有近千條客貨運專線。上海地鐵11號線-嘉定北站到太倉市區有太嘉快線連接,用時只需20分鐘;上海地鐵7號線-美蘭湖站到太倉市瀏河鎮亦有滬瀏快線連接,用時40分鐘。此外,太倉市公共交通卡現在可在長三角範圍內的上海、無錫、蘇州、崑山、常熟幾市通用,亦可在安徽省阜陽、淮南兩市使用。
太倉港區的國際客運站現已開通由太倉港發至日本下關港,台灣基隆港、台中港等地的客貨運專線。太倉全境河道密布,水上交通便利。
正在修建的滬通鐵路已敲定的有9個站,江蘇境內分別是平東站、南通西站、張家港北站、張家港站常熟站、太倉港站、太倉站等7個站,上海境內有安亭站、黃渡站2個站。這其中,由於滬通鐵路與規劃中的沿江城際鐵路共用張家港至安亭部分,所以在常熟還為沿海城際預留了常熟東站。另外,太倉市也在爭取再多設一個太倉南站。最終的站點設置要待項目初步設計完成後才能出來。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太倉市東部。口岸位於長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河,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距吳淞口僅13海里,是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區範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開闊、穩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迴轉水域的要求,是長江下游地區最佳港址之一。

社會


科技

2013年全年授權專利6179件,其中發明專利334件。新增國家人才5人、省“雙創”人才8人;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69個,其中國家級26個;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18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99%。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9家、省民營科技企業56家、高新技術產品125隻、國家重點新產品3隻。
2020年,太倉市全社會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3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9.29%。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40家,新增省級企業研發機構11家。西工大太倉長三角研究院獲評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新增省級以上科創載體5個、省外國專家工作室3家。新增企業創新人才2.3萬人、蘇州市級以上領軍人才35人。全年共申請專利12767件,其中發明專利2642件,授權專利7722件。年末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5.61件。

衛生

2013年,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23所,其中綜合醫院5所,中醫醫院1所,專科醫院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3所,鄉鎮衛生院17家,血站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急救中心1所,疾控中心1所,診所、醫務室66所,衛生培訓與健康促進中心1所,衛生監督所1所,醫學會1所。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297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872人。
截至2020年末,太倉市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98所,其中醫院、衛生院29所,婦幼衛生機構1所,疾控中心1所。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335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數1175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63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336人、註冊護士2423人。

文化建設

2013年年末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10個,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檔案館3個,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84萬冊,已開放各類檔案3474萬卷,比上年增長105.7%。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功。舉辦了中國太倉攝影展。檔案數字化工作經驗全國推廣。名人館、美術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截至2020年末,太倉市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4個,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各1個、檔案館2個、博物館6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146.4萬冊,已開放各類檔案2.37萬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婁江新城文化藝術中心完成初步規劃,有線智慧鎮(街道)建設通過省級驗收。開展文體惠民活動超4300多場次,惠及群眾200多萬人次。

教育

2013年,全市擁有小學29所,普通初中15所,普通高中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外來民工子弟學校8所,社區教育中心7個,老年大學1所。全市在校學生7.6萬人,其中公辦學校6.6萬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7%。全市中小學擁有教職員工4387人,其中公辦學校4012人。
2020年,太倉市擁有小學39所(其中民辦小學8所),普通初中15所,普通高中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社區教育中心7個,老年大學1所。全市在校學生11.14萬人,其中公辦學校9.81萬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為100%。全市中小學擁有教職員工7550人,其中公辦學校6349人。
主要學校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太倉市實驗小學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幼兒園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太倉市機關幼兒園
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太倉市經貿小學太倉市三八幼兒園
太倉市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太倉市朱棣文小學太倉市藝術幼兒園
太倉市明德學校太倉市陸渡中心小學太倉市婁東幼兒園
太倉市實驗中學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太倉市實驗幼兒園
太倉市榮文學校太倉市城廂鎮第三小學太倉市弇山幼兒園
太倉市浮橋中學太倉市城廂鎮第四小學
太倉市第一中學太倉港港口開發區第一小學
太倉市第二中學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學
太倉市新區中學太倉市金倉湖小學
太倉市陸渡中學太倉市滬太外國語小學

體育

2013年全年承辦2項國際、5項全國和3項省級賽事;組織包括足球聯賽、百村籃球等各類群體活動約150項次,參與人數12萬多人次。新增了29套全民健身工程(點)。15個村(社區)“三個一”工程基本完工。
2020年,太倉市承辦全國賽事3項、省級賽事3項。新增全民健身工程18套。

社會保障

2013年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05萬人,參保率99.8%,參加失業保險職工24.35萬人。
太倉市
太倉市
全市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99.9%。大病醫療保險平穩運行。公積金繳存城鎮職工覆蓋率68.0%。
全年組織培訓城鄉勞動力2.06萬人次,全市參加技能培訓1.3萬人,參加技能鑒定1.37萬人,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1.14萬份。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05%,比上年下降0.24個百分點。
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650元,發放低保金2980萬元、貧困慰問金(慰問品)2895萬元、物價補貼156萬元。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救助範圍由8類擴展到15類。市頤悅園基本建成,33家日間照料中心(站)和43個助餐點完成建設。
啟動公租房、廉租房和直管公房“三房並軌”,全年新增公租房(廉租房)1511套、經濟適用住房50套、限價商品住房550套,基本建成保障房3706套。
截至2020年末,太倉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5.78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6.08萬人,失業保險職工參保人數32.37萬人,參保率均在99%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1947套,基本建成1529套。
2020年,太倉市組織再就業培訓5548人,農村勞動力培訓51964人次,技能培訓70503人次,參加技能鑒定9091人次,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7728份。應屆畢業生就業率96.08%。年末城鎮失業人數2404人,較2019年減少5.0%;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7%。
2020年,太倉市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045元,發放各類生活救助金、慰問金(物資)7000萬元。科教新城、雙鳳養老服務中心投用,新建升級日間照料服務中心20家。社區養老社會化運營率超96%。

城鄉建設

2013年,“智慧太倉—數字城市全覆蓋”系統啟動實施。主城區建設提檔升級,新港城形態不斷完善,科教新城拓展新鎮區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環境“五大整治、五大提升”行動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931”行動深入推進。沙溪、瀏河完成“美麗城鎮”建設蘇州市示範點創建。339省道東延、沿江高速上海路匝道等建成通車,楊林塘及吳塘河航道工程全線開工。鹽鐵塘16.9公里、湖川塘二期3.9公里河道整治完工,完成110千伏直塘變等5項電網工程,新增主變容量23萬千伏安,實現電氣化村鎮全覆蓋。

環境保護

2013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4.6%,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5.9%、6.7%、18%和19.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80.5%。環境綜合指數95.45分。新增綠化面積1.52萬畝,林木覆蓋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為17.6%和42.0%。

旅遊


景點

金倉湖風景區(市區東亭北路),德國風情小鎮(太沙公路以西),城廂萬豐生態園(金倉湖以北),太倉名人館
太倉(太平路縣府街路口),毛家市古鎮(市區東倉北路),州橋、建於元代金雞橋,井亭橋(在科教新城),樂蔭園、墨妙亭(市區太倉公園內)、南園、憩園、弇山園,天鏡湖(在科教新城),張溥故居、王錫爵故居(市區新華路)、高仁歧油畫館、港區碼頭、梅花草堂、鄭和紀念館、太倉博物館,宋文治藝術館。
截至2020年1月,太倉市有A級旅遊景區4家,其他旅遊景區10家、鄉村旅遊景區8家。
太倉市A級旅遊景區一覽表
景區名稱等級獲評時間
太倉現代農業園AAAA2012
太倉沙溪古鎮AAAA2015
蘇州太倉市太倉公園(葊山園)AAA2005
蘇州太倉市南園公園AAA2005

代表人物


古代王世貞陸世儀吳偉業徐上瀛張溥魏良輔王時敏王鑒
王原祁仇英陸子崗朱清郟亶王錫爵王忬王掞
凌雲翼徐禎卿毛澄畢沅陸增祥
近現代陸寶忠倪德洪錫范俞慶恩項堯仁蔣汝坊俞鍔李田文
呂品生楊子清朱屺瞻宋文治錢抵千俞頌華俞慶棠錢旭滄
唐文治朱增元朱石麟傅煥光朱傳茗浦太福顧阿桃吳曉邦
蔣恩鈿王健行徐祖遠姚永芳顧薇于偉國
著名科學家
唐孝威、唐孝炎、黃勝年、鄒世昌、楊勝利、吳建屏、朱棣文、吳健雄。
突出貢獻中青專家
劉金鴻。
優秀科技專家
黎明、朱行、周海瑤、蔡萌萌、謝文曉、曹全南、陳平、張安巡、任鴻基、向貴、馬以榮、育麒。

獲得榮譽


稱號名稱授獎單位獲獎時間
2009—2011年度國家衛生城市(區)————
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七名——2017年、2018年
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瞭望東方周刊》、瞭望智庫2017年12月
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7年12月
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範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7年12月
國家衛生城市(區)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2018年
2018中歐綠色智慧城市獎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2018年9月
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2018年10月
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瞭望東方周刊》、瞭望智庫2018年12月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43、中國最佳縣級城市第3名、中國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之一——2018年12月
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2月
中國百強縣工信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2019年7月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2019年10月
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2019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11月
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瞭望東方周刊》、瞭望智庫2019年11月
2019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五、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第八名、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2019年12月
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第五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年12月
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範市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2020年1月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0年1月
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86、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28、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小康》雜誌2020年1月
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20年3月
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小康》雜誌2020年3月
2020年全國百強縣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新華社瞭望周刊社2020年5月
2020全囯傳播熱度百強市(縣級)中國城市品牌評價項目組、《中國城市報》社2020年5月
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排名49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2020年5月
“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20位《小康》雜誌2020年6月
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小康》雜誌2020年7月 
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2020年7月28日 
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小康》雜誌2020年8月 
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生態環境部2020年10月 
全國雙擁模範城(縣)——2020年10月 
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中央文明辦2020年11月 
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11月 
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11月 
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瞭望東方周刊》、瞭望智庫2020年11月18日 
2020中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榜——2020年11月 
2020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2020年12月 
2020年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激勵候選縣農業農村部等2021年3月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名單。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
2020年7月,獲“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榮譽稱號。
2020年7月28日,入選《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名單。
2020年9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榜單。
2020年9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參評城市(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9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排名第8位。
2020年11月18日,“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公布,太倉市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
2020年11月21日,獲得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獎。
2020年12月1日,位列2020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6位。
2020年12月,入選“2020中國城市創新百佳示範縣市”第53名。
2020年12月6日,入選“2020胡潤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榜”。
2020年12月21日,2020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名單中排名第3位。
2021年1月,位居2020年中國效率“百高縣”榜單第18位。
2021年4月26日,2020年全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十強縣排名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