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

周必大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原籍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至祖輩時居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廬陵四忠”之一。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及第。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舉博學宏詞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職,官至吏部尚書、樞密使、左丞相,封許國公。慶元元年,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於廬陵,追贈太師。開禧三年(1207年),賜謚文忠,寧宗親書“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工文詞,為南宋文壇盟主。與陸遊范成大楊萬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齋文稿》、《平園集》等,後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刻苦勤學

周必大像
周必大像
周必大於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日(中元日)(8月15日)巳時出生在平江府治長洲(今江蘇蘇州),祖籍鄭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詵,在宋徽宗宣和年間曾在廬陵任職,因此定居廬陵。其父周利建,曾任太學博士。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歲時,其父周利建卒於揚州,周必大被寄養在外祖母家,由母親王氏督促他讀書。十二歲時,母親又去世了,只好跟隨伯父去廣東。十四歲時,周必大回廬陵,不久,又隨伯父輾轉各地。青少年時的周必大生活飄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學,終於成才。

文章起家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進士第,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戶參軍。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為妻,之後又回到江西。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舉博學宏詞科,被任命為建康府教授、左修職郎。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官拜太學錄,應召前往應試館職,宋高宗讀了他的策文後說:“是個負責起草詔書的人才(掌制手)。”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館職再次召試的例子從此開始。此後,周必大兼國史院編修,拜官監察御史。

錚錚表見

宋孝宗即位后,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說:“朕過去看過你寫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來看看。”孝宗當初親臨經筵,周必大奏道:“經筵並不是分析文章講解句子的地方,想從容不迫地了解情況,增益於聖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
之前,左右史之職空缺,史料記注中斷、累積許多,周必大奏請必須記下君臣的言行舉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給孝宗看。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編類聖政所詳定官,又兼權任中書舍人。
周必大在經筵侍講時,曾論及邊境事務,孝宗為四川感到擔憂,周必大藉機陳說蜀中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減少四川的賦稅。又應孝宗詔令條奏十事,都切中時弊。
此後又權任給事中,他在任內封駁政令失當之處,不用權貴、寵臣。當時,翟婉容對官吏進行升調時違反有關法令,周必大竭力爭執,認為此舉不妥。孝宗說:“原以為你只會寫文章,沒想到你如此剛強正直。”金國索取紹興和議時的舊禮,周必大一一上奏,請求改正敵國稱呼,金國為之氣沮。
隆興元年(1163年),周必大與金安節等上疏回駁孝宗授寵臣龍大淵、曾覿為知閤門事的任命,但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請求外出奉祠。
乾道四年(1168年),周必大出知南劍州,之後又改任提點福建刑獄。他在入宮承對時,希望孝宗朝廷內外舉薦文武人才,分別把他們的長處記在一本冊子上,藏於宮中,以備緩急之用。
乾道六年(1170年),任秘書少監兼權任直學士院,併兼領史職。當時的制書草擬仿效漢宣帝時制度,為鄭聞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後由孝宗修改。周必大上奏批評西漢諸臣,希望孝宗不可有輕視儒士的名聲。孝宗喜愛他論述精闢,知識廣博,甚至希望與他日夜討論文章。
孝宗加太上皇(即高宗)尊號時,周必大認為不應稱“嗣皇帝”,應稱“皇帝”,孝宗採納。趙雄出使金國時,要攜帶國書,朝廷討論受國書的禮節。周必大立即具體草擬,大致內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計較等級、威風;叔侄親戚關係,難道還計較是坐著還是站立。”孝宗對此頗為讚賞。
后兼權任兵部侍郎,周必大奏請敬重侍從以儲備將相之才,增設台諫官以廣開言路,選擇監司、郡守以補充郎官的不足。不久,權任禮部侍郎,兼領直學士院,並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一天,孝宗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陳良翰到選德殿應對,孝宗從袖中拿出手詔,舉唐太宗魏徵關係之例,詢問他在位久,卻未成功績,治政的好壞及他自己不能發覺的解決辦法,命周必大等盡言對錯。周必大認為孝宗頻繁更換將領與郡守,是兩大弊端。孝宗贊同,便革除這兩種弊端。江、湖二州乾旱,周必大請求捐出南庫錢二十萬代民交稅,孝宗很是讚賞。
乾道八年(1172年),周必大兼任翰林侍講,又兼中書舍人。不久,他辭去直學士院之職,得到批准。外戚張說再次拜為簽書樞密院事,給事中莫濟封駁回錄黃,周必大奏道:“過去全朝廷的人都認為張說這個任命不適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錯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這個任命又下發。貴戚參預政事,公私兩方面都受到損失,臣不敢草擬此令。”孝宗迅速讓王〈日嚴〉草詔,貶二人為宮觀官。張說公開奏章內容,並薦舉二人,莫濟和周必大於是分別被貶至溫州與建寧府任職。莫濟接到任命立即離朝,周必大到豐城后稱病而歸。莫濟聽說后很後悔自己的行動。周必大三次請求擔任宮觀職,他因此名氣更大。
淳熙二年(1175年),除任敷文閣待制兼侍讀,暫代兵部侍郎,併兼直學士院。孝宗安慰他說:“你不迎合別人,不附會權貴,朕十分倚重你。”隨後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說:“太宗(趙光義儲備人才,為真宗(趙恆)、仁宗(趙禎)所用;仁宗儲備人才,為英宗(趙曙)、哲宗(趙煦)所用。自章惇蔡京打擊士氣后,最終導致外族入侵之禍(靖康之變)。秦檜嫉妒刻薄,驅逐人才,其弊端遺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閑暇之時儲備人才。”
孝宗常親臨球場,周必大說:“臣固然知道陛下不會忘記檢閱戰備,然而太祖(趙匡胤)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於聖上的勤勉,希望陛下自愛。”孝宗臉色一變,說道:“你的話很忠心,是不是為了預防銜橛之變(意外發生的事故)?朕正以國讎未報、恥辱未雪為念,不想自尋安逸。”后升兼侍讀,改任吏部侍郎,拜翰林學士。
當時天上下了很長時間的雨,周必大奏請減少後宮供給,鬆緩對浙郡長期以來積欠的租稅的逼責,令省部討論對百姓撫恤之事。周必大在當值時被孝宗召見,上言:“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參與,臣很擔心。”孝宗讓周必大把這些話轉告太子,周必大說:“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驅馳,臣怎麼敢勸他違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鄉,未得到批准。孝宗想召人為他分擔職責,於是問周必大:“呂祖謙能寫文章嗎?”周必大回答說:“呂祖謙的涵養很深,了解典故,不僅僅工於文字。”旋即擔任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又升任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孝宗令禮官討論明堂典禮,周必大建議祭天與祭地分別舉行。之後又受旨撰寫《選德殿記》及《皇朝文鑒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溫和、雅緻,考慮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時文學侍從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說他再次入翰苑任職,實際上是曾覿所薦,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淳熙七年(1180年),周必大拜官參知政事,孝宗說:“執政與宰相,本來應當和睦而又有不同之處。在這之前宰相論述某事,而執政再沒有什麼可補充的了,這是為什麼?”周必大說:“大臣本來應該相互支持或反對。自從秦檜當權后,執政不敢說一句話,以後便成為理所當然。陛下虛心請教拋開自己的尊嚴,大臣哪敢自以為是?只要小事不敢隱瞞,那麼大事又有什麼理由要隱瞞。”孝宗深以為然。當時久旱不雨,孝宗下手詔求直言。宰相認為此詔一下,各州郡都會乞求賑濟,如何應付,於是約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對此令。周必大說:“陛下想了解下面的情況,而我們卻要加以阻攔,怎麼可以堵塞公眾的言路呢?”
有人藉助后妃的引薦請求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給給事中與中書舍人處理,周必大說:“台諫、給舍與三省互相牽制,怎能稟承旨意辦事呢?不聽從旨意有失於禮節,聽從了又有損於法則。旨令下達之日,我們應當一起上奏。”孝宗高興地說:“肯如此任勞任怨嗎?”周必大說:“應該給而未給就會有怨恨,不當給而不給,有什麼怨恨呢!”孝宗說:“這是負責任,不是任怨。”
淳熙九年(1182年),周必大拜官知樞密院。孝宗說:“每次看見宰相不能處理的事情,你用幾句話就解決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陽過去有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鎮江一支軍隊五千人駐守山陽,周必大說:“山陽控扼黃河口,如果今天減少駐軍而後又增加駐軍,必然導致敵人的懷疑。揚州武鋒軍本來駐守山陽,不如每年撥三千人,與鎮江五千人一同駐守山陽。”郭杲請求把荊南軍隊一萬二千人移至襄陽永久屯守,周必大說:“襄陽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於是留下二千人駐紮江陵。孝宗問:“金主(完顏雍)已經回到上京,並分派他幾個兒子鎮守各地,要怎麼辦?”周必大說:“敵人的恫嚇可能只是虛探,正擔心我們先行動。我們應當靜守,只是邊地將領不可以不精心選拔。”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擔任樞密使。孝宗說:“如果邊境出事,宣撫使之職只有你可勝任,其他人都不行。”各位統帥呈上各軍升遷名單,周必大不時點名召見一二人考察其才能優劣,統帥十分恐懼,不敢容於私情。周必大創行內外諸軍點式法,對分散在外的軍隊就親自去檢閱。池州李忠孝自陳有二名正將不能拉開弓,乞求罷去他們的軍職。孝宗說:“這是樞密使措置的效果。”
金州謀求軍帥,周必大說:“與其讓人私下舉薦,不如正大光明地選報。”孝宗命令侍從、管軍舉薦將帥。有人傳言大石林牙將要加兵攻金,忽魯大王分別佔據上京,駐守邊境的大臣與西夏訂立盟約。周必大一概不理會,勸孝宗持重,不要輕舉妄動。后證明所傳的話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說:“你真是有先見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擔任右丞相。他首先上奏道:“現在國內外安定,這種安定局面大約將近有二十四年了,這正是令人擔心之時,應考慮國家的長遠之計,不可以頻頻更改治國方針以圖速強。”秀州乞求減去大軍總制錢二萬緡,官吏請求核審是否合適,周必大說:“這難道是審核的時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總制錢。密封的奏章多說大臣們的同異,周必大說:“各盡所見,歸納到一處,怎麼可能還相同呢?陛下恢復祖宗過去的制度,令三省反覆閱讀奏章後行動,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牽持,並不是只是奉行文書。”
高宗逝世后,朝廷議定根據顯仁皇后(高宗生母韋氏)逝世時的例子,派三位使者報告金朝。周必大說:“今天的事很特殊,不應當害怕敵人而曲意順從。”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朝的賀正使來到宋,有人請求皇上暫且穿淡黃袍在御殿接受國書,周必大執意不肯。孝宗便身著素色喪服,在帷幄中接見金使。

淳熙之禪

淳熙十五年(1188年),高宗出殯,周必大根據宋太宗出殯時宰相呂端的舊例,請求隨同前往。孝宗於是命周必大攝任太傅之職,充任山陵使。舉行明堂大禮時,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為濟國公。
十一月,周必大單獨留下來,請求孝宗讓他離職,孝宗再三安慰。之後,孝宗忽然宣諭道:“近年來朕經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傳位給太子,但你必須暫且留下。”周必大說:“陛下身體安康,只是由於思念太上皇稍稍過度了些,怎麼會到厭倦於政事辛勞的地步。”孝宗說:“最大的禮儀沒有比得上事奉宗廟的,而祭禮舉行時朕大多是帶病前往堅持祭祀的;最大的禮儀沒有大於執喪的,而朕不能親自到德壽宮去。想不退休,這可以嗎?朕正要把這個重任委託給你。”周必大哭著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賜給周必大高宗禪位時的親札。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議。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又令周必大參與草擬詔書,專門論述了供奉靈位、侍奉太子之事。事後,任命周必大為左丞相、許國公,留正拜為右丞相。同月,孝宗身著吉服前往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傳位給皇子,再觀盛典,流芳千古。看來從今後不能每天侍奉陛下了。”於是哽噎無法說下去,孝宗也流淚說:“只有靠你們協助新君。”宋光宗即位后,詢問當今的急務,周必大奏稱為用人、求言二件事。同年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國公。李巘草擬了二相制度,大家對此貶褒不一,孝宗召來李巘,命他用麻紙另擬文書,不久把李巘貶到地方任職。周必大請求離朝。
國子司業何澹最初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擔任學官,許久未遷官。后經留正舉薦方才升遷,他因而懷恨於周必大,於是借諫官之職予彈劾,致使周必大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判潭州。何澹對周必大譴責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醴泉觀使。其後改判隆興府,但他未赴任,又拜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恢復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周必大被所舉官吏受賄敗露之事牽連,降封滎陽郡公,后又復封益國公,改判隆興府,他辭去此職,獲拜醴泉觀使。

偽學罪首

宋寧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首陳四事:至孝、敬天、崇儉、久任。
慶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寧宗命其以少傅、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
慶元六年(1200年),平民呂祖泰上書請求誅殺韓侂胄、驅逐陳自強,由周必大接替任職。次年,韓侂胄的黨羽、御史施康年以呂祖泰的上書為借口,彈劾周必大首倡偽學(理學),又私植黨派。韓侂胄於是降周必大為少保。在“慶元黨禁”中,周必大與趙汝愚、留正被指責為罪魁禍首。
嘉泰二年(1202年),寧宗恢復周必大少傅、觀文殿大學士之職。

生榮死哀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25日),周必大在吉州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歲。寧宗聞訊后驚愕悲悼,追贈太師,為其輟朝兩日,賜銀千兩、絹千疋。十二月,葬於廬陵縣斗岡原上。
開禧三年(1207年),寧宗賜周必大謚號“文忠”。
嘉定元年(1208年)十一月,寧宗命樓鑰為周必大撰碑銘,並御書“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賜予周必大家。

主要成就


政治

周必大“立朝剛正”,言事不避權貴,處事有謀,治政勤奮,是一位頗富才幹的政治家。其為政大體有四點主張:
一、強兵,並制訂“諸軍點試法”,整肅軍紀;
二、富國,主張大力發展商貿業,以增加收入;
三、安民,以民為本,減賦賑災;
四、政修,要擇人才,考官吏,固職守。

文學

周必大工文詞,為南宋文壇盟主。與陸遊、范成大、楊萬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他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學家。詩詞歌賦“皆奧博詞雄”。其書法“渾厚剛勁,自成一體”。
周必大有詩600多首。他的詩有的善於狀物,如《池陽四詠·翠微亭》中的“地佔齊山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比喻淺近新穎。又如《游廬山佛手岩雪霽望南山》中的“十日頑陰不見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尋山分,日照北窗雲在南”,氣骨稍弱,卻清新淡雅。
他初學黃庭堅,後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在有些詩里他喜歡用典,未能擺脫江西詩派的影響。他執掌內外製時間很長,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寫。如《岳飛敘復元官制》,詞婉義正,是宋代駢文佳作。
他的序文如《〈皇朝文鑒〉序》,寫得典重雅正。題跋如《題陸務觀送其子赴官詩》,遊記如《南歸錄》所寫游石湖,則頗富情致。總的說來,這類散文內容豐富,文采則時有不足。
周必大知識淵博,熟悉當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詩話》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學的資料。他的神道碑、墓誌銘一類文字,主次分明,頗有史法,往往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個人作品


周必大著有《玉堂類稿》等八十一種,共一百三十四萬餘言。後人將其遺作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計二百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有清咸豐刊本。其中《玉堂雜記》、《二老堂詩話》選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周必大用時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類書之一的《文苑英華》計一千卷,還刊刻了《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使《歐集》自此以後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歷代名家奉為私家刻書的典範。

人物評價


趙構:掌制手也。 (《宋史》引)
趙眘:①意卿止能文,不謂剛正如此。 (《宋史》引)②卿不迎合,無附麗,朕所倚重。 (《宋史》引)③好一個宰相! (《鶴林玉露》引)④若有邊事,宣撫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 (《宋史》引)
朱熹:如今是大承氣湯證,渠卻下四君子湯。雖不為害,恐無益於病耳! (《鶴林玉露》引)
呂祖泰:獨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將不測。 (《宋史》引)
趙擴:①嘻!此四朝宗臣也。 (《忠文耆德之碑》引)②道德文章為世師表,功名始終,視古名臣為無慚也……在位最久,得君最專。
樓鑰:①以國事為己任,進退人才,一本公道,養民擇守,憂邊訓兵,仰贊睿謨,慮周而敏,被遇日隆。 (《忠文耆德之碑》)②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厲精求治,久而不倦,聖德日新,光紹祖宗。宰相凡十有五人,明良會遇,可謂盛矣。求其相為始終,全德備福,未有如益國周文忠公者。 (《忠文耆德之碑》)③巍巍孝宗,天錫勇智。二十八年,是為盛際。猗歟益公,善始以終。始進以文,終察其忠。再折奸萌,逆鱗以批。事定言驗,表表忠規。獻納論思,知無不為。彌縫輔贊,百工惟熙。三聖相授,同守一道。公實佐之,家有宸藻。憂邊思職,具存宏模。臨機輒斷,華夷謐如。告老既休,著書自若。拳拳斯文,以惠後學。天不憗遺,殄瘁興悲。既銘公墓,又勒豐碑。生榮死哀,身美君顯。是為宗臣,后慶其衍。 (《忠文耆德之碑》)④渠只會說大話,如奄有萬方,君臨兆姓。 (《四朝聞見錄》引)
文天祥:①列聖文章千載重,諸孫聲氣一時同。著庭更有邦人筆,稽首承休學二忠。 (《敬和道山堂慶瞻御書韻》)②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猶恐甲方衷。欲酬長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學四忠。 (《和蕭安撫平林送行韻》)
脫脫:謀大事,決大議,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時俱以相業稱,然必大純篤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寧禪受之際,懼禍而去,其可為有立乎哉? (《宋史》)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楊萬里之流,亦錚錚表見,則抑文雅雍容,足以緣飾治平而止。 (《讀通鑒論》)
范文瀾:周(必大)、留(正)都是朝廷上反戰官員的代表。 (《中國通史》)

軼事典故


鶴飛盞

周必大有一個酒杯名為“鶴飛盞”,斟上酒,杯上的鶴就飛起來,喝完酒後,鶴就不見了。

大承氣湯

周必大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時,朱熹在與劉子澄的信中評論此事說:“現如今是需要下大承氣湯(藥性較猛烈的瀉藥)的癥狀,他(孝宗)卻下四君子湯(藥性柔和緩慢的補藥,此指周必大)。雖然不會造成危害,恐怕對病情也沒有好處!”

貌類溫公

據記載,周必大身材高大而臉龐清瘦,樣貌如同野鶴。他在翰林院任職多年。孝宗在一天退朝空閑時,感嘆說:“好一個宰相!只是怕他福薄。”一個老宦官在孝宗身邊說:“官家(對皇帝稱呼)所感嘆的,難道不是周必大嗎?臣觀察司馬光的畫像,也像周必大一樣清瘦。”孝宗為此一笑,於是提拔周必大。周必大此後任太平宰相,參與並聞知禪讓盛事,晚年出鎮長沙,退休后得享十多年的清閑福氣。

敬慕三忠

周必大曾在鄉里建三忠堂,因歐陽修(謚文忠)、楊邦乂(謚忠襄)、胡銓(謚忠簡)都是廬陵人,也都是周必大平生所敬慕的人,所以周必大撰文記述他們的事迹,這是他的絕筆。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周衎官至朝奉郎,累贈太師、秦國公。
曾祖母郭氏贈秦國夫人。
祖父周詵官至左朝散大夫,累贈太師、秦國公。
祖母潘氏贈秦國夫人。
李氏贈秦國夫人。
張氏贈秦國夫人。
父親周利建官至左宣教郎、太學博士,累贈太師、秦國公。
母親王氏贈秦國夫人。
平輩弟弟周必強生平不詳。
妹妹周三叟夭折。
——配偶王氏監察御史王葆之女,封益國夫人
子輩兒子周綸曾任朝請大夫、知筠軍二州事。
孫輩孫子周顥曾任宣義郎、監景德鎮兼煙火公事。
長孫女——嫁承事郎、監嘉興府糴納倉蕭彖。
周必大至少有孫女五人,除長孫女外生平均不詳。

卒年爭議


關於周必大去世的時間,史書有兩種說法:
1、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樓鑰所撰《忠文耆德之碑》、《少傅觀文殿大學士致仕益國公贈太師謚文忠周公神道碑》皆持此論;
2、嘉泰四年(1204年)十二月:《續資治通鑒》持此論。
按,樓鑰奉宋寧宗之詔撰《忠文耆德之碑》,其所記載的周必大卒年日月,應較清人畢沅著《續資治通鑒》更為準確。故採用嘉泰四年十月一日之說。

史料記載


《攻媿集·卷九十三·忠文耆德之碑》
《攻媿集·卷九十四·少傅觀文殿大學士致仕益國公贈太師謚文忠周公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