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
具有益氣健脾功效的中藥湯劑
用料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先將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用清水沖洗乾淨后再瀝干水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將洗好的中藥食材倒入養生壺的茶漏內,沒有養生壺的,也可以直接用鍋煮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接著我們往壺內注入600ml的清水,將茶漏裝入養生壺內,蓋上蓋子,悶煮15分鐘左右即可 |
步驟四 | 步驟四 | 煮好的四君子湯,我們趁熱加入適量的紅糖,攪拌至融化后,即可飲用 |
步驟五 | 步驟五 | 成品,加了紅糖的四君子湯,味道更棒哦,如果家裡有紅棗的話,也可以放點進來 |
用料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煉蜜:將蜂蜜放於鍋中,加熱煉至色深飄出香味; | |
步驟二 | 炙甘草:文火將炙甘草炒熱,再加入煉蜜共炒,至芳香泛黃、不粘手時取出,放涼; |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浸泡:將人蔘、懷山藥片或炒白朮、茯苓和炙甘草放入藥包,浸泡備用; |
步驟四 | 熬煮:棒骨焯水去血沫,加蔥姜燉煮一小時,放入浸泡好的藥包及鹽再燉半小時即可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羊腿肉 | 半斤 |
茯苓 | 5g |
干大棗 | 2個 |
甘草 | 5g |
白朮 | 5g |
黨參 | 5g |
黃酒 | 2勺 |
鹽 | 適量 |
白鬍椒粉 | 一茶匙 |
姜 | 兩三片 |
蔥 | 一小段(切斜段)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羊肉切成稍大的塊,鍋中放水煮沸,放入羊肉塊撇去浮沫后撈出備用 |
步驟二 | 步驟二 | 藥材洗一下備用,蔥切段姜切片 |
人蔘、白朮、茯苓、甘草。
人蔘、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
上為細末。每服兩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代用法:水煎服。
益氣健脾。
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本證多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於面,故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方中人蔘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朮,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四葯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溫而不燥,補而不峻。
本方用於脾胃氣虛證,臨床應用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乾薑、附子以溫中祛寒。煩渴,加黃芪;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朮、姜、棗;脾困,加人蔘、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
組成
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陳皮。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主治
脾胃氣虛兼氣滯證。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滿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
組成
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功用
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附方3
組成
木香、砂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附方4
組成
黃芪、人蔘、炙甘草、肉桂、生薑。
功用
益氣溫陽。
主治
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均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兼行氣化滯,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兼燥濕和胃,適用於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保元湯,以補氣葯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於小兒元氣不足之症。
① 《醫方集解·補養之劑》:“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葯也。人蔘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也。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②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