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萎黃

面色萎黃

面色萎黃,病狀名。指面部呈現枯萎晦黃的病色。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能上榮所致。常見於慢性消耗性疾患、失血、久痢、胃脘痛、貧血等。

簡介


● 英文名稱:Sallow Complex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 常見病證: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古籍摘選


● 脾病則面色萎黃。(《中藏經•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名詞解釋


● 面色萎黃是指面色黃而沒有光澤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望面色

● 望面色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屬於四診中的望診,主要觀察病人的面部顏色和光澤變化。很多疾病在面部顏色上都會有明顯不同於正常的表現,這是中醫判斷疾病性質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面色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因此,望面色又稱五色診。

面色萎黃的病機

● 面色萎黃,癥狀名。指面部表現出枯萎晦黃的顏色,是一種病色。《黃帝內經》中提到五色主病的理論,五種面色與五臟一一對應,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脾在五行屬土,土主黃色,故脾病多見黃色。
● 面色萎黃,主要與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有關。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水谷和水液,再將化生的水谷精微輸送到身體各處,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一般將脾胃稱為後天之本。如果脾氣不足,則運化水谷、水液的功能失職,體內的氣血來源減少,不能正常充養機體,日久則氣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以面色表現為萎黃。
● 如果病人的面色萎黃,枯槁晦暗,沒有任何光澤,色如黃土,或者如枳實的顏色,則考慮為脾的真臟色外露,預后不良。

面色萎黃的表現

● 脾胃氣虛、氣血不足的病人,除了有面部萎黃的癥狀外,同時還常見食欲不振、飲食減少、肢體乏力、容易疲勞、少氣懶言等表現。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