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

禾本科狗尾草屬植物

粟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粱(L.)Beauv.或粟(L.)Beauv.var.(Mill.)Schred.的種仁。其儲存陳久者名陳粟米、粢。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具有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徠,消渴,瀉痢,燙火傷。陳粟米常用於除煩,止痢,利小便。

別名


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秈粟、穀子、寒粟、黃粟、稞子
入葯部位
種仁。
性味
味甘、咸,性涼。
陳粟米:味苦,性寒。
歸經
歸腎、脾、胃經

功效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

主治

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
陳徠粟米:除煩,止痢,利小便。
配伍
1、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煮粟米粥,和曲末方寸匕,日四五服。(《衛生易簡方》)
2、治大病後,虛汗出不禁:粢粉、豉各等份(炒焦),故竹扇如掌大(燒灰)。上合搗,以絹囊盛,粉身。(《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煮粥。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汁塗。

使用注意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

炮製

秋季果實成熟后採收,打下種子,去凈雜質,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蛀
性狀鑒別
飲片性狀:呈類圓球形,直徑約2mm,上端稍鈍圓,下端稍尖。表面紅黃色粗糙,有4條明顯突起的縱棱。質堅,斷面白色粉性。味微甘。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現代應用
治療燒燙傷。
相關論述
論粟米之藥性及功效:李時珍:“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綱目》)
附註
《新修本草》:“粟類多種,而並細於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別。陶雲當白粱,又雲或呼為粢,粢則是稷,稷乃穄之異名也。”

形態特徵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鬚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mm,黃色,橘紅色或紫色;第1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基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2外稃等長於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變種的主要特徵在於:植物體細弱矮小,高20-70cm。圓錐花序呈圓柱形,緊密,長6-12cm,寬5-10mm;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mm,黃色,剛毛長約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生長環境


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