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魁星踢斗的結果 展開
- 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
- 1987年劉鎮偉、王家衛電影
- 鬼吹燈專用名詞
魁星踢斗
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
魁星踢斗,又名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綠衣帝君、魁星爺。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魁星為北斗星的“璇璣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這四星為“魁”,其餘三星為“杓”。傳說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
魁星踢斗[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
魁星手裡拿了一支筆,專門點考試中榜者的姓名。誰夢見魁星,誰就能成為考場上的幸運者。魁星點斗的吉祥圖案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為流行。通常在吉祥圖案里把魁星畫成一腳站鰲頭、一腳向上后踢的形象,取“魁星點斗、獨佔鰲頭”的祥瑞。
所謂“獨佔鰲頭”,就是考試的第一名的意思。還有的祥瑞圖案是採用會意文字的形式,畫面上有一藍面的小鬼,一手捧墨,一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連鬼帶斗,就是一個草體的“魁”字。“獨佔鰲頭”是有典故的: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在皇宮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鰲的腦袋上,故曰“獨佔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可。儘管它鬼里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裡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
若家中有學生,或者生意競爭,可供奉魁星,以增加自己的學業和競爭能力。魁星真身(此為靈動最好-神來之韻),隱含魁星踢斗、獨佔鰲頭、克己復禮、正心修身等四句古代名言。魁星統天庭司文運、主科舉,被視為功名財運亨通的守護神,一方指向北斗七星(消災之義),象徵為人指點迷津(渡人),一腳踢斗(星力磁場-護持),能夠讓人日進斗金(用智慧生財),一腳踏著鰲頭(變成富翁-鰲為首-魚身為富),有如大船入港(是鰲魚之氣)、滿足豐收(智富雙收)。
傳說魁星是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極丑。魁星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未中三元,而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將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斗”之題,以求文運高照。此魁星以上好紅銅澆鑄,高19.8厘米,其發上翹,突目而獠牙;右手高舉執斗,左手前伸握有銀錠;一足蹺起,一足獨立於鰲頭之上;袒胸露乳,腰扎虎皮。為典型的元代神仙造像。
“魁星踢斗”這種圖案在晚明的瓷器上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更為大量的是在清康熙朝。相類似的主題文飾還有“獨站(占)螯頭”、“青雲得路”等等。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斗星君”顯系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註: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奎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頭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奎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所謂“奎主文章”。說它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因“魁”與“奎”同音,並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現了“經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狀元又稱“魁甲”,解元又稱“魁解”。
而“魁星”既為北斗之第一星,查星經載北斗言:“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斗為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由於「魁斗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五魁”,即“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以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叫《經魁》。魁為“首”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而這“魁”字,則源於古人的奎星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