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楓橋鎮的結果 展開

楓橋鎮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轄鎮

楓橋鎮位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東部,與柯橋區接壤,是諸暨市的第一人口、地域大鎮,是浙江省百個中心鎮之一和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東海文化明珠”集鎮。區域面積166.64平方千米(2017年),城鎮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200人(2017年),轄84個村,5個居委會。

2019年1月,楓橋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10月,楓橋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歷史沿革


楓橋鎮以楓溪得名,作為地名始於隋朝的楓橋驛,自后,一直為諸暨東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諸暨縣設8個區,以大東鄉為楓橋區,下轄9個鄉(鎮),1950年楓橋區內9個鄉(鎮)分為23鄉(鎮),1956年調整鄉鎮區劃,楓橋區轄9鄉(鎮),1958年楓橋區各鄉鎮合併成立楓橋人民公社,1960年撤銷區級人民公社,改為楓橋區公所,下轄(楓橋、新楓、視北、視南、東三、齊東、樂山、櫟江、東和、舞鳳、檀溪、東溪等)12個公社管理委員會,1969年以後,又改稱聯絡組,合視北、東三為視北公社,合齊一、齊東、樂山為齊東公社。1970—1982年,楓橋境內各公社分而又合,合而再分,至1983年改公社為鄉,1987年12月,楓橋區轄楓橋鎮、新楓、視北、東一、東三、齊樂、樂山、櫟江、永寧、梅嶺、金王、東和、舞鳳、趙家鎮、東溪等15個鄉(鎮)。1992年5月,實施撤區、擴鎮、並鄉,原新楓、櫟江和永寧鄉併入楓橋鎮,2001年11月,全堂鎮、東一鄉、楓橋鎮合併為新楓橋鎮,現鎮域面積為165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2個社區委員會,常住人口7.6萬,外來人口2萬。
楓橋歷來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人口地域大鎮、經濟政治重鎮,“楓橋經驗”、“楓橋襯衫”、“楓橋香榧”聞名全國,被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鄉鎮的典型”。201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827836萬元,國內生產總值47338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0107萬元,第二產業86635萬元,第三產業317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608元。楓橋鎮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紹興市三十強鄉鎮、浙江歷史文化名鎮、浙江東海明珠文化鎮、浙江省生態建設示範鎮、浙江省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全鎮有工業企業9556家,其中市級規模企業4家,年銷售500萬元以上企業32家,主要有紡織、服裝、針織、玩具、建材、機械六大行業,鎮內現有省級服裝特色工業園區和輕紡創業小區等兩個工業園區,目前正在建設中。全鎮有水田39253畝,耕地面積畝。諸暨花果山莊、白米灣萬畝茶園、何字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化的樣板。一批以水果、茶葉、蔬菜、花卉、竹筍等為主的多個優高農業基地已經形成。
楓橋鎮[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
楓橋鎮[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
全鎮有各類學校17所,是高標準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鄉鎮。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自來水飲用全面普及,村村道路硬化到家,戶戶皆通有線電視,群眾文化蓬勃開展,形成一批有較大規模和檔次的文化隊伍,活躍在全鎮乃至全市各大型活動中,如:銅管樂隊、女子鼓樂隊、楓溪演唱村“演唱隊”等。初級衛生保健全面落實,醫療事業得到充分發展,諸暨市第二人民醫院,有中級以上職稱醫技人員65人。
楓橋鎮境內風景名勝古迹眾多,有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風光旖旎的小天竺,有建於宋朝的東化城寺塔,有原基於楓溪江溪間平陸而造的神奇建築楓橋大廟,還有位於陳家村長道地的陳洪綬紀念館(光裕堂)、王冕隱居地(九里山白雲庵、梅花屋)、中國香榧森林公園、芝塢山、走馬崗、楓水名賢坊等等(詳見楓橋詞條)。

地理環境


楓橋鎮全景圖
楓橋鎮全景圖
楓橋鎮地處諸暨市東北部,距紹興市中心28公里,離諸暨市中心20公里,紹大線、諸嵊線穿境而過。2001年,楓橋、全堂、東一“二鎮一鄉”合併成新楓橋鎮。鎮域面積166.64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77200人(2017年)。

行政區劃


面積165平方千米,人口7.3萬人(2005年底)。全鎮轄5個社區、84個行政村:天竺、海角寺、百樹、學勉、楓北;楓溪、紫薇、鍾瑛、西疇、孝義、疊山、彩仙、大山、大竺、大悟、泰山、駱家橋、新建、行山、杜黃橋、遮山、先進、創業、匯地、進農、化農、新農、勤農、何家、艷陽、開先、新躍、象山、魏家塢、霞朗橋、大奕、魏家、洄村、郭店、橋亭、聚英、擇樹下、新店灣、下西湖、陽春、網山、永聯、石砩、溪東、將軍、陳昂、葛村、柳塢、東松嶺下、高家、澤泉、宣家塢、屠家塢、古博嶺、何家塢、王家溪頭、楊塢、尚義塢、干山塢、新楊、里東塢、外東塢、旺妙、九里、茅塘塢、王村、銀杏、五宜潭頭、漁稼、毛家、岫山、大溪、單家甸、大祝、石峽里、石峽口、樊家、湯村、東畈、全堂、橋下、河宣、楊山、遼塢。鎮政府駐步森大道52號。
西奕村陽春村鐘山村楓源村
三江村魏廉村楓一村樂山村
全堂村東三新村洄村村永寧村
梅苑村櫟橋村馬嶺村新東塢村
齊東村大幹溪村樓家村四聯村
貫庄村霞朗橋村新擇湖村
琅洋村海角村陳家村
先進村杜黃新村大溪村

經濟


高新區楓橋鎮依靠強勁的招商勢頭和兩個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形成“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2008年上半年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各項指標大幅度增長,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幅度達70%以上,而工業增加值及財政收入更是分別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03%和129%,標誌著該鎮經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
楓橋鎮近幾年以招商引資為龍頭,帶動了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四年跨出四大步,從而使其經濟綜合實力躍居到全市鄉鎮前十幾位。如今,高新區實施“二次創業”、“北擴西進”的大開發戰略,
楓橋古鎮正在向時尚邁進
楓橋古鎮正在向時尚邁進
使該鎮的區位優勢得到更好地發揮。他們堅持內外資並舉的招商方針,在招商工作中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打破常規,由“坐商”變為“行商”,主動協調外企和工商、消防等部門的關係,強化服務,選用懂英語、素質高的年輕人充實招商隊伍,完成了招商手冊和江蘇投資網的註冊工作,擴大了招商宣傳。上半年全鎮註冊資本和到賬外資已分別完成年計劃的91%和73.5%,引進外資項目10個。新增民營企業82家,新增註冊資金9323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16.5%。
該鎮的工業園和民營科技園是其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幾年來,該鎮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規劃面積為1140畝的楓橋工業園一期和佔地60畝的民營科技園首期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已完成,引進的內外資項目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2007年兩園稅收達3500萬元,佔全鎮稅收的19.5%。2008年又新開工建設11.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並爭取到高新區出口加工區楓橋配套區1300多畝的地塊,為進一步扶持發展民營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該鎮還積極探索大動遷后全鎮村級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確立了“四統一、一獨立”的原則,集中村級資金共同投資“兩園”,參與“兩園”的開發,到目前為止,已有10個村入駐楓橋鎮工業園,投資6000多萬元用於購買廠房和土地。

文化


楓橋以楓溪得名,楓溪是一條風光綺麗的山溪,上源有二,東源黃檀溪,西源白水溪。二源在楓橋鎮南大竺園附近會合,始名楓溪。隋朝時,曾在楓溪渡口架橋建驛站,稱之為楓橋和楓橋驛,
楓橋
楓橋
楓橋地名即由此來。楓橋歷史悠久,行政職能優勢明顯。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楓橋先民就在楓橋江兩岸繁衍生息;越國前期曾於此建都;南宋孝宗乾道8年(1172年),一度為義安縣治,義安縣不僅僅為原楓橋區屬範圍,還包括了湄池、江藻一帶,因此,楓橋是當時的地域中心,商賈雲集之地,形成了繁華一時的三里長街。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辛棄疾曾於此升置東尉司;元設巡檢司;明為驛輔;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設楓橋鎮;民國元年(1912年)設楓橋鄉;1932年,楓橋曾修建小鐵路,使得楓橋的集市貿易十分興旺。1949年解放后楓橋一直是鎮、鄉、公社、區所在地。是諸暨東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
楓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楓橋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由來已久,蔚然成風,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東海文化明珠鎮。宋元時期的藏書樓就被時人譽為"越中之冠"。僅宋元明清四朝,楓橋有進士35人,舉人68人。歷代名人輩出,孕育了王冕、楊維楨、陳洪綬、汪壽華、何燮侯、梁煥木等一大批人才,"楓橋三賢"更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而在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良的教育環境造就了較高素質的現代公民,使楓橋更富內涵,發展更好更快。

獲得榮譽


2017年9月,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1年4月,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