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水磨的結果 展開

水磨

無污染的環保磨面工具

水磨磨坊又稱:水磨房,由引水道、水輪、磨盤和磨軸等部分組成,它日夜旋轉,磨面千斤,不但節約能源,而且是無污染的環保磨面工具。

簡介


甘肅岷縣蒲麻鎮平輪水磨
甘肅岷縣蒲麻鎮平輪水磨
北宋文學家王禹稱描寫磨面人家的詩句:“但取心中正;無愁眼下遲。”逐漸演變為水磨坊的專用對聯。成為 田園詩中流傳千年的主題。

歷史


“石頭層層不見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聲隆隆不下雨,大雪紛紛不覺寒。”如此生動、鮮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見人們對歌謠中描繪的水磨,多麼熟悉。據史料記載,東漢末年涼州刺史張既將水磨帶入西北地區,水磨作為加工糧食的工具在青海東部的農業區逐漸傳播。從此,水磨便成為西寧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宋代李遠在他的《青唐錄》中形容當時西寧使用水磨的情景時寫道:“羌多相依水築屋而居,激流而磑。

原理


水磨以水為動力,對水流量的要求也不大,老人們常說:“只要一壩水”就夠了。因此,《秦邊紀略》記載:清朝初年時西寧及周邊地區只要有小河處,便可以見到水磨的身影。為了控制水量大小,人們在建有水磨的河道邊開渠引水,使水形成落差,然後在渠的下方跨渠建成磨坊。
水磨的磨盤一般都是用花崗岩鑿制而成的,上磨盤比下磨盤稍厚。磨面時上磨盤動下磨盤不動。上磨盤用結實的繩子吊在磨坊的屋樑中央,調整繩子的鬆緊,便可控制上下磨盤間的空隙:只要拉起上磨扇上的繩子,下磨扇就會自動旋轉;放鬆繩子,沉重的上磨扇便會死死地壓在下磨扇上,迫使它停止旋轉。
在上下磨盤咬合的一面,都鑿有較規則的溝槽,這樣磨好的麵粉就可以隨著這些溝槽落下來。上盤磨的上方懸有存放原糧的吊斗,這些原糧就隨著上盤磨上的進口進入兩扇磨中間,進口處還設有控制原糧進入量大小的開關。如果磨面的人控制不好原糧進量,勢必會影響麵粉的質量;如果兩扇磨盤之間的存糧過多,磨出的面不但粗,而且影響磨盤的轉動;如果原糧過少,就會損壞磨扇。

作用


正在工作的水磨
正在工作的水磨
在中國 農耕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沿河上游沿岸的每個村莊里,都有一渠清水沿 田埂、繞 村舍款款奔來。臨近水磨坊坊處水流加急,靠渠水為動力,帶動木輪引擎 石磨晝夜不停運轉。
在那個青壯勞力要常年參加農業生產的歲月里,水磨坊里忙碌著的多為老年婦女,她們把所分取的糧食曬乾后囤起,再淘簸乾淨,用小物什(一般是瓷碗或木器)盛上一小撮放在水磨坊的窗台上。當時人們還沒學會插隊或擠兌別人。小物什很整齊地挨住放,窗檯排滿了,就順牆根一溜兒續隊,磨的早晚以排次為序。排在最前端的人家總會出一個人幫助正在磨的那戶。這條不成文的風俗至今想起仍很新潮。
一家人口碑的好壞也多從水磨房傳出,那是鄉鄰們最能溝通親情的去處。上古傳下來的水磨房的由來。很早以前修 都江堰李冰,發明了水輪機后,就有了水磨,人們不再用 石臼和 旱磨(牛拉或人力推動的一種石磨)。
正在工作的水磨
正在工作的水磨
那清水沿渠夾波湧來,湍急著打動水輪帶動石磨,水磨前村婦俯渠淘糧,洗菜,挨 下處洗衣、擦污。學步的幼童在渠一側的高地不時投下石塊,水花濺在村婦的身上時,則發出一長串狡黠而清脆的笑聲。水磨坊下落水又歸渠落回河流,匯合處陡然形成一凹淺潭,鵝鴨悠然戲水,等待有漏篩的糧物隨渠飄漂出,學童假日里在旁邊的沙灘上嬉笑。糧食的芳香頓時浸滿了整個肺腑。

水磨面


是用水磨和純手工作業結合,加工出的麵粉。也是人類早期利用自然能源的典範。因為不作漂白加香等處理,它甚至比一般的普通面還要黑。但做成麵條下了鍋你就知道了,湯不易稠,水不易沸,撈到碗里爽滑勁道,吃到嘴裡清香四溢,自是別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