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條碼
條碼條和空的排列規則
一維條碼即指條碼條和空的排列規則,常用的一維碼的碼制包括:EAN碼、39碼、交叉25碼、UPC碼、128碼、93碼,ISBN碼,及Codabar(庫德巴碼)等。
條形碼起源於 20 世紀 40 年代,應用於 70 年代,普及於 80 年代。條碼技術是在計算機應用和實踐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廣泛應用於商業、郵政、圖書管理、倉儲、工業生產過程式控制制、交通等領域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具有輸入速度快、準確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強等優點,在當今的自動識別技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條碼是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以及對應的字元組成的標記,“條”指對光線反射率較低的部分,“空”指對光線反射率較高的部分,這些條和空組成的數據表達一定的信息,並能夠用特定的設備識讀,轉換成與計算機兼容的二進位和十進位信息。通常對於每一種物品,它的編碼是唯一的,對於普通的一維條碼來說,還要通過資料庫建立條碼與商品信息的對應關係,當條碼的數據傳到計算機上時,由計算機上的應用程序對數據進行操作和處理。因此,普通的一維條碼在使用過程中僅作為識別信息,它的意義是通過在計算機系統的資料庫中提取相應的信息而實現的。一維條形碼製作簡單,編碼碼制較容易被不法分子獲得並偽造。其次,一維條形碼幾乎不可能表示漢字和圖像信息。
不同的碼制有它們各自的應用領域:
一維條碼
39碼和128碼:為目前國內企業內部自定義碼制,可以根據需要確定條碼的長度和信息,它編碼的信息可以是數字,也可以包含字母,主要應用於工業生產線領域、圖書管理等。Code 39 碼,是目前 用途廣泛的一種條形碼,可表示數字、英文字母以及“−”、“.”、“/”、“+”、“%”、“$”、 “”(空格)和“*”共 44 個符號,其中“*”僅作為起始符和終止符。既能用數字,也能用 字母及有關符號表示信息。
93碼:是一種類似於39碼的條碼,它的密度較高,能夠替代39碼。
25碼:主要應用於包裝、運輸以及國際航空系統的機票順序編號等。
Codabar碼:應用於血庫、圖書館、包裹等的跟蹤管理。
ISBN:用於圖書管理。
一個完整的條碼的組成次序依次為:靜區(前)、起始符、數據符、(中間分割符,主要用於EAN碼)、(校驗符)、終止符、靜區(后),如圖:
靜區,指條碼左右兩端外側與空的反射率相同的限定區域,它能使閱讀器進入準備閱讀的狀態,當兩個條碼相距距離較近時,靜區則有助於對它們加以區分,靜區的寬度通常應不小於6mm(或10倍模塊寬度)。
起始/終止符,指位於條碼開始和結束的若干條與空,標誌條碼的開始和結束,同時提供了碼制識別信息和閱讀方向的信息。
數據符,位於條碼中間的條、空結構,它包含條碼所表達的特定信息。
構成條碼的基本單位是模塊,模塊是指條碼中最窄的條或空,模塊的寬度通常以mm或mil(千分之一英寸)為單位。構成條碼的一個條或空稱為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包含的模塊數是由編碼方式決定的,有些碼制中,如EAN碼,所有單元由一個或多個模塊組成;而另一些碼制,如39碼中,所有單元只有兩種寬度,即寬單元和窄單元,其中的窄單元即為一個模塊。
密度(Density):條碼的密度指單位長度的條碼所表示的字元個數。對於一種碼制而言,密度主要由模塊的尺寸決定,模塊尺寸越小,密度越大,所以密度值通常以模塊尺寸的值來表示(如5mil)。通常7.5mil以下的條碼稱為高密度條碼,15mil以上的條碼稱為低密度條碼,條碼密度越高,要求條碼識讀設備的性能(如解析度)也越高。高密度的條碼通常用於標識小的物體,如精密電子元件,低密度條碼一般應用於遠距離閱讀的場合,如倉庫管理。
寬窄比:對於只有兩種寬度單元的碼制,寬單元與窄單元的比值稱為寬窄比,一般為2-3左右(常用的有2:1,3:1)。寬窄比較大時,閱讀設備更容易分辨寬單元和窄單元,因此比較容易閱讀。
對比度(PCS):條碼符號的光學指標,PSC值越大則條碼的光學特性越好。
PCS=(RL-RD)/RL×100%
(RL:條的反射率 RD:空的反射率)
由於不同顏色的物體,其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不同,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所以當條碼掃描器光源發出的光經光闌及凸透鏡1后,照射到黑白相間的條碼上時,反射光經凸透鏡2聚焦后,照射到光電轉換器上,於是光電轉換器接收到與白條和黑條相應的強弱不同的反射光信號,並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輸出到放大整形電路.白條、黑條的寬度不同,相應的電信號持續時間長短也不同.但是,由光電轉換器輸出的與條碼的條和空相應的電信號一般僅10mV左右,不能直接使用,因而先要將光電轉換器輸出的電信號送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電信號仍然是一個模擬電信號,為了避免由條碼中的疵點和污點導致錯誤信號,在放大電路后需加一整形電路,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電信號,以便計算機系統能準確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