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鏽病

玉米鏽病

玉米鏽病是由玉米柄鏽菌引起、發生在玉米上的病害。主要發生在玉米葉片上,也能夠侵染葉鞘、莖稈和苞葉。

玉米鏽病在中國的主要發生區域為北方夏玉米種植區;在華東、華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發生,但一般對生產影響有限。發病後,葉片被橘黃色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蓋,導致葉片乾枯死亡,輕者減產10-20%,重者達30%以上,嚴重地塊甚至絕收。玉米柄鏽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溫度範圍15-35℃;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30℃,相對濕度9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結穗到採收中後期。

玉米徠鏽病的防治包括農業防治(選擇耐病品種、種植中或晚熟品種、茬口輪作、清潔田園、加強田間管理)和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葯,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1-2次)。

病原特徵


玉米鏽病的病原為擔子菌亞門真菌玉米柄鏽菌(Puccinia sorghi)。夏孢子球形或橢圓形,黃褐色,單胞,表面有細刺,大小24-32微米×20-28微米。冬孢子長圓形,深褐色,雙胞,表面光滑,分隔處稍縊縮,有柄,大小28-43微米×13-25微米。通常有淡黃色或淡褐色的柄,與孢子長度相等或略長。玉米柄鏽菌的精子器和銹子腔階段發生在酢漿草屬的植物上。
玉米鏽病
玉米鏽病

為害部位


玉米鏽病主要發生在玉米葉片上,也能夠侵染葉鞘、莖稈和苞葉。侵染初期,葉片兩面初生淡黃白色小斑,四周有黃色暈圈,后突起形成黃褐色乃至紅褐色皰斑,散生或聚生圓形或長圓形,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鐵鏽狀夏孢子。後期病斑或其附近又出現黑色皰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長橢圓形,皰斑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狀物。
玉米鏽病
玉米鏽病
發病嚴重時,整張葉片可布滿銹褐色病斑,引起葉片枯黃,同時可危害苞葉、果穗和雄花。

侵染循環


玉米柄鏽菌以冬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入春后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冬孢子即可萌發併產生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寄主作物,由葉面氣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田間少量植株發病後,在病部產生鏽孢子,形成夏孢子堆並散發出夏孢子,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在植株間擴散蔓延,加重危害;直到秋季,產生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流行規律


夏孢子在侵入時需高濕,葉面結露,適宜於夏孢子形成和侵入。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玉米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間夏秋高溫、多濕及多連陰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早熟品種、密度過高、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病重。
玉米鏽病
玉米鏽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品種選擇:選育耐病品種,種植中、晚熟品種。
● 茬口輪作:與其他非豆科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
玉米鏽病
玉米鏽病
● 清潔田園:收穫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帶出地外集中燒毀或深埋,深翻土壤,減少土表越冬病菌。
● 加強田間管理:深溝高畦栽培,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及時整枝,開好排水溝系,使雨後及時排水。

化學防治

徠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葯,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1-2次。
●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用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每畝用量30-60克);30%氟硅唑微乳劑(世飛)300-5000倍液(每畝用量12-15克);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每畝用量7.5-10克);18%戊唑醇微乳劑(安盈)1000-2000倍液(每畝用量50-100克);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世高)800-12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43%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畝用量15-20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劑(拿敵穩)3000倍液(每畝用量25-35克)等噴霧防治。
● 常規防治用藥: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山德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75-100克)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