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九峰禪寺

宜春九峰禪寺

江西省宜春市是禪宗聖地。禪林是宜春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之一,也是宜春有待開發的重要旅遊資源之一。佛教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都發生在宜春市。宜春九峰禪寺(簡稱“九峰禪寺”)是禪宗歷史上有名的尼眾祖師——末山瞭然禪師的道場,為當今世界罕有的尼眾(比丘尼)禪宗祖庭,也是佛教曹洞宗大寺廟之一,至今已經有1100多年歷史。

禪寺地理位置


宜春九峰禪寺
宜春九峰禪寺
九峰禪寺(又名末山九峰寺、崇福寺)坐落在江西宜春市上高縣九峰山中,九峰山位於上高縣西南35公里處,距320國道約9公里,在320國道旁,立有九峰禪寺的門樓。

禪寺歷史記載


唐末南平王鍾傳曾住家在九峰山下,唐昭宗乾寧年間(公元894年-898年)將九峰故宅捐建佛寺,南宋袁州太守阮閱有詩稱譽曰:"沿澗拔崖入翠霞,奇僧猶記舊鐘家。芙蓉秀出天河外,我欲名為小九華。”,阮詩"寺僧猶記舊鐘家"句,說的就是這回事。唐昭宗天復年間(公元901年-904年),延請當時名僧洞山良價之法嗣普滿禪師來此開山,授徒傳經,聲名漸盛。唐昭宗賜額“宏濟”,天復年間(901-904)又改額“崇福禪林”。普滿禪師之後由大覺道虔禪師接代,成為著名的九峰道場。當時的九峰山與宜豐的洞山、黃檗、五峰、高安的真如,並稱“五大道場”。據《五燈會元》中記載,以“九峰”冠以名號的高僧,有九峰普滿、九峰通玄、九峰義詮、九峰虔、九峰勤、九峰希廣等。唐代著名的瞭然尼禪師駐錫期間,駐眾多達五百。楊歧宗創始人方會,就是在九峰禪寺落髮為僧的。

禪寺人文歷史


灌溪志閑(?一895)來到九峰山定林院,未進院就嚷道:“若相當即住,不然即推倒禪床!”話未落音便入堂內。瞭然遺侍者問:“上座游山來?為佛法來?”志閑日:“為佛法來。”瞭然乃升座,問:“上座今日離何處?”志閑日:“路口。”瞭然日:“何不蓋卻!”志閑無對,始禮拜。禮畢,志閑問;“如何是末山?”瞭然日:“不露頂。”又問:“如何是末山主?”瞭然日:“非男女相。”志閑乃喝日:“何不變去!”瞭然曰:“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麼?”志閑膺伏,在九峰山作了個園頭,種菜三年。後來,志閑謂僧眾日:“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勺,末山娘娘處得半勺,共成一勺,吃了,直至如今飽不飢。”原來,灌溪志閑和尚乃是臨濟義玄的法嗣,辭別義玄后,才來九峰山會晤瞭然的。
北宋時崇福禪寺曾為筠州所作《聖壽院法堂記》中說:"唐儀鳳中,六祖以佛法化嶺南,再傳而馬祖興於江西,於是洞山有(良)價,黃襞有(希)運,真如有(大)愚,九峰有(大覺)虔,五峰有(常)觀,高安雖小邦,而五道場在焉。"北宋江西轉運副使蔣之奇游九峰後作有《九峰寺》詩云:"九子芙蓉畔,傳燈彼一時。誰無男女相?試問末山尼”。

禪寺重修歷程


新寺
新寺
該寺於清初毀於火,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由洞山僧徒靈石重建,前後兩進,兩側廂房,佔地約1000平方米。1949年以後僧去寺空,寺毀物盜,數處倒塌。崇福禪寺現尚存。宜春市政府十分關心寺院的修復情況,重興祖庭之重任已是當務之急。當地有關政府部門領導親自數次前往江西臨川大金山禪寺誠摯邀請上印下空老法師重振末山尼眾祖庭。秉著無限的悲心菩提大願,歷史的責任感,以及為尼僧的實修再度輝煌,老法師不顧八十餘歲的高齡,毅然挑起興復尼眾祖庭的歷史重任。2005年5月3日,印空老法師及頓成法師代表金山寺與上高縣政府簽訂了九峰寺恢復重建協議,此舉標誌著尼眾禪林興復歷史上又一個嶄新的開端。千年古寺法燈復明,九峰禪寺重現昔日光彩,又再度成為僧侶居士,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