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未亡人的結果 展開

未亡人

舊時寡婦的自稱

未亡人,舊時為婦人夫亡后自稱,也通指寡婦,同遺孀。

常被引申為“亡國奴”,見錢鍾書圍城》里“上海租界的寓公們為國家擔驚受恐夠了,如今國家並沒有亡,不必做未亡人,所以又照常熱鬧起來。”

釋義


舊時寡婦的自稱。

出處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戒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

典故


舊時寡婦自稱“未亡人”。《左傳.庄公二十八年》“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也作【未亡之人】。《初刻拍案驚奇.顧阿秀喜舍檀那物》:“王氏道:‘小尼是未亡之人,長發改妝何用?只因冤恨未伸,故此上求相公作主。若得強盜殲滅,只此空門靜守,便了終身。’”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寡婦、孀婦

用法搭配


例句

心裡有座墳,埋著未亡人;等你很久了,有膽你就來。

舊時概念


(1) . 舊時寡婦的自稱。《左傳·成公九年》:“穆姜 出於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杜預註:“婦人夫死,自稱未亡人。”《梁書·武帝紀上》:“宣德皇后令曰:‘西詔至,帝憲章前代,敬禪神器於 梁。明可臨軒遣使,恭授璽紱,未亡人便歸於別宮。’”《舊唐書·哀帝紀》:“又矯宣皇太后令曰:‘……定大計者安社稷,纂丕圖者擇賢明,議屬未亡人,須示建長策。’”清 吳嘉紀《江都池烈女詩》:“朝為未嫁女,暮稱未亡人。”
(2) . 指寡婦。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雷曹》:“樂雲鶴 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長同齋,相交莫逆……﹝ 夏 ﹞遺襁褓子及未亡人,樂 以時恤諸其家。”茅盾《泡沫·趙先生想不通》:“趙先生 聽聲音就知道一個是他的老二,一個是剛剛十九歲就已經成了‘未亡人’的他的大媳婦。”亦省作“未亡”。唐 張說 《鄎國長公主神道碑》:“其後,君子晨歌,夫人晝哭,未亡為穪,生意盡矣。”清 錢謙益《母方氏仍前封》:“幸藐孤之有成,嶄然頭角;悲未亡之後死,閱此歲時。真古今節孝之所難。”

現實涵義


其實到現在未亡人在用法上並不局限於女性了,而泛稱夫婦一方離世而存世的另一方。雖然一用法遭到一些學者的詬病。但“未亡人”本身所具有的陰暗、頹廢意境成了它的魅力所在,使它的應用範圍漸已擴大。

歷史名人


巴未亡人清、“復仇女神”呂母、“礦王”高五娘、 “女船王”俞大娘、晚清女海盜鄭一嫂等都是歷史有名的未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