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

2011年宮哲、劉夢怡主演電影

《穀雨》是一部由徐琦導演的電影,講述了到山村支教的女大學生穀雨在支教過程中所發生的動人故事,她和學校里唯一一名學生春苗結下了亦師亦友亦親的真摯情感,並在相處中互相影響,互相改變,彼此得到心靈的凈化和洗禮。本片跨農村、女性、兒童、支教四種題材,其中重點展現沂蒙山區的民俗民風、世情百態以及優美景色。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宮哲穀雨簡介 宮哲 1983.6.3出生黑,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
劉夢怡春苗簡介 又名小小,2000年1月11日出生在青島超銀中學學生·

職員表

導演:徐琦

幕後花絮


《穀雨》劇照
《穀雨》劇照
新浪娛樂訊 6月底,支教題材電影《穀雨》在革命老區山東省的沂蒙山腹地關機。不久前,筆者趕赴拍攝地探班,對本劇進行了深入了解。 《穀雨》由青年導演徐琦執導。徐琦執導過電影《暖冬》和《大追求》,並參與策劃製作了數部電視劇,出版有我國第一部反映影視圈內幕的暢銷書《劇組日誌——冷眼靜觀影視圈》,此次拍攝的電影《穀雨》是他首次嘗試農村題材文藝片。徐導稱,本片無意宏大敘事,也非流行的喜劇搞笑題材,更不涉及時髦的凄婉愛情故事,而是實實在在講述兩個陌生女孩在孤獨中慢慢建立起來真摯友情甚至親情的動人故事,徐導說,《穀雨》將是他“節氣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後會陸續拍攝另外兩部。
本片女一號穀雨的扮演者宮哲曾憑藉電影《我們倆》中的精彩表演,獲得了2005年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和第七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新人”獎,穀雨》將是她繼《我們倆》之後再度感動出擊、拓展戲路的一個全新開始。“剛拿到電影劇本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春雨這個角色,喜歡上了這個故事,真實、感人、符合我的風格。”宮哲告訴記者,“穀雨給我的感覺非常好,一個大學生從城市來到農村支教,經歷了那麼多,有憧憬、有憂傷、有感動,十分真實,十分感人。”宮哲表示,她以前就很嚮往教師工作,這次演出給了她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了解偏遠山村的教育狀況。知名童星劉夢怡(小小)在片中飾演唯一的學生春苗,劉夢怡雖然剛剛11歲,但她已是一個“老演員”了。從2歲起,她就參加各種文藝演出,出演影視劇角色,在電視劇《葉挺將軍》中她曾經飾演葉挺的女兒葉揚眉。 《穀雨》是一部典型的文藝片,影片中重點展現沂蒙山區的民俗民風、世情百態以及優美景色,並將其納入到故事的背景中,以期打動觀眾的心靈。本片跨農村、女性、兒童、支教四種題材,且是主旋律影片,兼具海外電影節和電影頻道的發行優勢。出品人東方神彩文化公司總經理安東方表示,電影《穀雨》表面看似安靜,乃至有些“悶”,其實充滿內在張力,影片對角色內心的掙扎、人物關係的層層推進都有很好的展現。他之所以願意投資拍攝這部電影,就是被劇本深深打動了,這種美好情感需要我們用文藝作品去表現和弘揚。

幕後製作


電影《穀雨》導演闡述
《穀雨》的片名我想了許久才定下來,緣於農村成長的經歷,我對諸如節氣、農諺、植物、昆蟲、鳥類都有莫名的情感,親切而溫暖。近幾年時常想起童年的鄉村生活,人說回憶童年說明潛意識逃避當下,也證明已經老了,或許或許,兩者都有道理,起碼已未老先衰。
《穀雨》截圖
《穀雨》截圖
讀一下“穀雨”這個詞兒,心裡便覺得柔軟,彷彿已看到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大片的新綠、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鼻子里似乎已嗅到新翻泥土的芬芳,耳邊也恍惚響起“布穀布穀”的鳥鳴和細雨如蠶食的沙沙聲,這就是定下《穀雨》片名的初衷——故事是早已寫就的,但起名需要一種活色生香立體感的打動,這個名字未必多麼好,也未必能打動觀眾,這些本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且遵從自己的感覺罷。當然,“穀雨”的名字從影片主旨上來說還有些或許不太高妙的喻意,我在片名之後的題記中有標明:“農曆三月中,斗指辰,為穀雨節氣,時節至此,降水增多,百穀萌生”。影片中的主角支教老師名字就叫穀雨,而桃花峪小學唯一的學生叫春苗,這個小姑娘身世凄涼、孤苦無依,穀雨老師的到來對她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劇本最初的構思來自於一則新聞報道,貴州某地一名支教女大學生被落石擊中失去生命。這種生命的無常促使我試圖探究支教青年的經歷和心理發展過程,在尋找資料時,我發現,類似的影片雖不是汗牛充棟,也算司空見慣,雷同的內容太多了。於是便打算把支教環境設置的極端些,極端的困苦也不少見,幾乎所有的支教影片都在大篇幅描述邊遠農村生活的困苦,以及由此給支教老師帶來的打擊。我只好轉換另外一個角度,生活條件當然仍是艱苦的,否則就無須支教了,但這並非關鍵,也不必去鋪陳,我要思考的是支教老師遇到精神的孤寂會怎麼辦?這種孤獨感和她崇高的理想角力,誰會是獲勝的一方?如果理想能獲勝,又是憑藉什麼獲勝?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還是因為別的變數?得承認,的確會有人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戰勝自我,但總歸是極少數,否則,我們就不會對英雄模範頂禮膜拜了。如果順著普遍的人性向下探究,多半還是別的變數匯合了意志的力量把理想推向了崇高的殿堂。穀雨不是極少數的模範,而是大多數人中的一員,她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一位在意自己感受也在意別人感受的普通女孩,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前史,她來支教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對於影片來說並不重要——實現理想?一時衝動?逃避什麼?失戀?抑或其他種種。甚至穀雨同意把春苗送人都有自己想逃離桃花峪的私心在裡面——如果我們尚有未被扭曲的價值觀的話,這些原因都不會抵消穀雨最終為救春苗而獻出生命的那種偉大,這種有人性瑕疵的而非高高在上的偉大,這是人的偉大,而非神的。
基於上述原因,影片中設置了只有春苗這一個學生的桃花峪小學,並且,春苗孤苦伶仃,無可依賴,又曾被三四個老師拋棄,穀雨老師的到來令她喜出望外,並很快在心靈上對谷老師產生了依賴。對穀雨而言,一個人的學校絕對出乎她的意料,生活上的困窘她早有準備,但空曠學校對她造成的精神上的孤寂令她無所適從,很快她就想到了離開,這應該是一個普通支教老師乃至一個普通人的正常反應,無可指責。可是她面對的是一個如此渴望親情友情和知識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春苗,她忍心走嗎?更要命的是春苗善良熱情、勤快可愛,她的懂事和早熟令人心疼,她對谷老師的關心和照顧令人感動。故事就在穀雨這種想走又不能走,想留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態中展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敏感而聰慧的春苗對谷老師的矛盾心態是有所感知的,她打動穀雨的所作所為全然出自本真,這讓穀雨在金錢構築的經濟荒漠和鋼筋水泥長成的城市叢林之外覓到一抹綠意,其被需要的感覺也是她有生以來未曾體驗過的,這對於一個姑娘來說,似乎尤為重要,因為對方是個孩子,便更能激發起穀雨的母性。就這樣,穀雨和春苗結成了亦師亦友亦親的關係。
本片是典型的情感類文藝片,單線敘事,節奏緩慢,淡化情節,側重情感,不惡搞,不商業,不粗俗。它無意於宏大敘事,也非流行的喜劇搞笑題材,更不涉及時髦的凄婉愛情故事,而是實實在在講述一大一小兩個陌生女孩在孤獨中慢慢建立起來真摯友情甚至親情的動人故事,藉此反映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相互需求的美好情感,並對農村中的“空巢”現象和山東民俗有所涉及。
囿於種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十一天零一早晨的拍攝周期導致了一些遺憾,這些只能由觀眾在觀影是自己甄別評判了。
最後,請允許我引用片中的一句話作為本片所反映的主旨:“我們都是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擁抱著才能飛翔”。在資源嚴重匱乏、惡性競爭加劇、信任缺失的當下,這種情感關係難能可貴卻極其需要,由此,我相信本片或許能給觀眾帶來一點心靈上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