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子村

山西平遙縣卜宜鄉下轄村

明子村,現屬於 山西省平遙縣卜宜鄉(原屬於果子溝鄉)。位於平遙縣的最南端,西南部與沁源縣接壤,東部與千庄接壤。明子村先由4個自然村組成,分別為明子村、西觀寺、南庄、北庄。其中明子村最大,村委會設立在明子村。明子村總共有人口大約500,其中明子村300多。明子村境內全部為山地,地形複雜,溝壑縱橫,山勢險峻,各種資源豐富。水資源:村內不僅小溪、泉水數不勝數而且水質特好,甘甜可口,水流四季不斷。平遙的大河之一柳根河便是發源於該村。石頭資源:該村內山基本全為石頭山,石頭為花崗岩,不僅石頭多而且質地好,堅固,是建材的好原料。森林資源:該村東部山上全部是森林,屬於超山林場。林內樹木多為油松,剩餘一些溫帶落葉闊葉樹種。林內氣候宜人,灌木叢生,野生動物繁多,環境清靜,是休閑養性的好地方。礦產資源:該村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較為突出。該村現有明子村煤礦一座,年產量為15萬噸左右。

村情概況


明子村
明子村
由明子村距縣城大約有25公里。縣城到明子村可坐車沿汾屯公路向沁源方向走,走大約20公里后在果子溝和石城村的交界處有一條向南的岔路,然後左拐,一直沿著這條沿溝路向南走,走到路的盡頭便是明子村。
卜宜鄉明子村位於平遙古城南31公里處,該村處于山嶺地區,全村共250戶,608人。全村約有耕地770畝。主要經濟收入是農作物,主要以玉米,蔬菜,牲畜和乾果為主。2009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為266萬元,人均收入達到3125元。
明子村人質樸、忠厚、勤勞、善良,明子村人歡迎各位好友來村做客!
明子村石磨
明子村石磨
明子村口口頭
明子村口口頭
明子村風景
明子村風景
明子村學校
明子村學校
明子村喜鬧日
明子村喜鬧日

自然資源


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4畝(其中:田160畝,地114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糧、蔗、煙、茶等作物;擁有林地86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2畝,主要種植茶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其他面積2967.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95戶通水。有9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10年底,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2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8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2.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3.1萬元,佔總收入的71.5%;畜牧業收入25萬元,佔總收入的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00頭,肉牛20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2萬元,佔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8萬元,佔總收入的4.6%;工資性收入11萬元,佔總收入的6.4%,其他收入3萬元,佔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到雲南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煙、茶、蔗,主要銷往昌寧縣內。2010年煙、蔗、茶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3.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該村發展煙、茶、蔗特色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慶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勐統中學。截止2010年底,該村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6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95戶,共有鄉村人口429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203人。其中農業人口425人,勞動力230人。該村均為漢族。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17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9人;享受低保26人;五保戶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9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9.1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止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內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表現在進村道路為未硬化的土路。2、產業發展滯后、農民的科技意識淡薄。3、村內衛生條件差,人民群眾看病難。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2、大力發展茶葉、香料煙、甘蔗、畜牧業產業;3、加強農民實用科技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