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1991年尼古拉斯·梅耶執導的美國科幻電影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是派拉蒙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尼古拉斯·梅耶執導,威廉·夏特納、倫納德·尼莫伊、德福雷斯特·凱利、詹姆斯·杜漢等人主演。
該片講述了聯邦與克林貢帝國這兩大死敵因一場生態災難達成了一項脆弱的停戰協議,聯邦星艦進取號-A的船員們去阻止一場迫在眉睫的宇宙大戰的故事。
電影開場於克林貢衛星普拉西斯(Praxis)的爆炸。由蘇魯田光上校指揮的聯邦星艦進取號受到了震波的衝擊,船員們隨即發現衛星的大部分質量都消失無蹤了。在這次事件中,克林貢帝國不僅失去了關鍵的能源產地,其母星的臭氧層亦遭到了嚴重損害,整個帝國陷入一片混亂。由於無力繼續與聯邦敵對,克林貢人打算同死敵星際聯邦議和。星際艦隊於是派出了聯邦星艦進取號-A前往接見克林貢首相戈爾康(Gorkon),並護送他前往地球談判。這個決定讓進取號的艦長詹姆斯·T·寇克坐立不安,因為他的兒子當年就是被克林貢人謀害的。
跟戈爾康的座艦會合后,進取號便與這艘戰列巡洋艦一同前往地球;途中,兩艦的船員們在進取號上出席了一場氣氛緊張的宴會。當天晚上,進取號看似向毫無防衛的克林貢艦船發射了一對魚雷,令該艦的人造重力功能失效。在一場混亂中,兩名身著聯邦制服和磁力靴的人被傳送上了克林貢艦船,他們擊傷了戈爾康。為避免引發戰鬥,寇克向克林貢人投降,並與倫納德·麥科伊醫生一起傳送上了克林貢艦船,試圖搶救重傷的戈爾康,但卻沒有成功。首相死後,他的部下張將軍(General Chang)指控寇克與麥科伊刺殺首相,兩人被送往克林貢法庭審訊。法庭判決兩人有罪,將他們處以無期徒刑,並把他們送到冰凍小行星魯拉·彭塞(Rura Penthe)服刑。戈爾康的女兒阿澤特巴爾(Azetbur)成為了克林貢的新首相,她繼續推動與聯邦的外交談判;但出於安全考慮,會議的地址被嚴格保密。雖然部分資深星際艦隊官員希望營救寇克與麥科伊,但聯邦總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以避免引發全面戰爭。阿澤特巴爾同樣也拒絕入侵聯邦領空的請求,認為她父親的死亡只應由寇克與麥科伊負責。
抵達魯拉·彭塞后,寇克和麥科伊同一位名叫馬蒂婭(Martia)的變形人交上了朋友,馬蒂婭為他們提供了逃跑路線;但是,這其實是製造他們倆意外身亡假像的詭計。當兩人發現了馬蒂婭的告密行為後,馬蒂婭變身成了寇克,並與寇克展開打鬥。然而,監獄的守衛為了消滅目擊證人而殺死了馬蒂婭。正當守衛打算說出指派他們做這事的幕後人時,寇克與麥科伊被史巴克傳送到了進取號上。在寇克和麥科伊被監禁時,史巴克接管了進取號的指揮權,對先前襲擊戈爾康座艦並刺殺他的事件進行了仔細的調查。他們發現,進取號並沒有向戈爾康的座艦發射魚雷,但刺殺者卻仍然潛伏在船上;因此,船員們開始尋找船上的叛徒。不久后,兩名刺殺者的屍體便被人發現,但寇克與史巴克決定欺騙那名叛徒,聲稱刺殺者還活著;當叛徒在醫務室試圖殺死兩名刺殺者時,寇克與史巴克發現殺手竟是史巴克有意提攜的瓦勒里絲(Valeris)。為了找出幕後主謀,史巴克對瓦勒里絲強行進行了心靈融合,發現克林貢、星際艦隊和羅慕倫的一幫人竟聯手打算破壞和平對話,其中的幕後主謀正是張將軍。襲擊戈爾康座艦的魚雷來自一艘可隱形開火的克林貢猛禽艦,刺殺當晚,這艘猛禽艦正藏匿在進取號的下方。
隨後,船員們聯繫到了蘇魯,從他那獲知會議將在基度瑪營(Camp Khitomer)舉行;於是,兩艘船進入最大麴速,齊頭駛向該星。在快到行星的時候,張將軍的隱形猛禽艦襲擊了進取號。由於進取號無法追蹤到其的位置,猛禽艦對進取號和隨後趕到的精進號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史巴克和麥科伊改裝了一顆光子魚雷,令其可以追蹤到猛禽艦排放的廢氣。魚雷暴露了猛禽艦的位置,進取號與精進號隨即向其猛烈開火併將之摧毀。摧毀猛禽艦后,兩艘船的船員被傳送到了會議現場,阻止了針對聯邦總統的刺殺行動。阿澤特巴爾稱讚寇克說,他重建了她父親的信念;寇克回應說,她也重建了他兒子的信念。在成功挽救和平對話后,星際艦隊指揮部命令進取號返回地球退役,但船員們決定在返航過程中好好享受一番。在進取號朝著鄰近的一顆恆星航行時,寇克說道,雖然這次任務是進取號在他指揮下的最後一次航行,但其他人會繼續他們的航程。
角色 | 演員 |
Captain James T. Kirk | 威廉·夏特納 |
Captain Spock | 倫納德·尼莫伊 |
Captain Hikaru Sulu | 竹井喬治 |
Lieutenant Valeris | 金·凱特羅爾 |
General Chang |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
Chancellor Gorkon | 大衛·沃納 |
Excelsior Communications Officer | 克里斯汀·史萊特 |
Captain Montgomery "Scotty" Scott | 詹姆斯·杜漢 |
Ambassador Sarek | 馬克·萊納德 |
Admiral Cartwright | 布洛克·皮特斯 |
Federation President | 柯特伍德·史密斯 |
製作人 | 倫納德·尼莫伊、Brooke Breton、Marty Hornstein 、Steven-Charles Jaffe |
導演 | 尼古拉斯·梅耶 |
編劇 | 倫納德·尼莫伊、尼古拉斯·梅耶、吉恩·羅登貝瑞、Lawrence Konner 、Mark Rosenthal 、Denny Martin Flinn |
攝影 | Hiro Narita |
配樂 | 克利夫·艾德曼 |
剪輯 | William Hoy、Ronald Roose |
藝術指導 | Herman F. Zimmerman |
美術設計 | Nilo Rodis-Jamero |
服裝設計 | Dodie Shepard |
視覺特效 | Craig Barron 、斯科特·法勒 |
布景師 | Mickey S. Michaels |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 詹姆斯·柯克 演員 威廉·夏特納 柯克,進取號艦長,雖有英雄的父親,可幼時喪父的柯克並未受到父親的影響,反而行為叛逆、不守紀律,又時常滋事。他是星艦學院里的人氣王,最大的魅力就是總能引起女孩子們的注意。天生的勇氣和決斷力往往能使他做出正確的判斷,儘管總是衝動並感情用事,卻一直堅信沒有無法解決的問題。 |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 史波克 演員 倫納德·尼莫伊 史波克,2230年出生,火神星人,在詹姆斯·T·柯克上校擔任艦長的進取號星艦上擔任科學官及大副。他在瓦肯星球長大,父親是瓦肯人,母親地球人,因為身上流淌著一半人類的血脈而受到驅逐。在星際艦隊命令星艦前往雷古拉I星后,他將指揮權轉交給了柯克。 |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 倫納德·麥科伊 演員 狄佛瑞斯特·凱利 麥科伊,出生於2227年,畢業於密西西比大學,是一名離了婚的男子。進取號星艦的總醫官。麥科伊與柯克從克林貢的一處監獄星球中逃了出來,與其他進取號船員們一同阻止了破壞星際聯邦與克林貢帝國和談的陰謀。 |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 烏乎拉 演員 尼切爾·尼科爾斯 烏乎拉是進取號首席通訊官,絕頂聰明,負責艦上與外界的通訊交流。同時也是外星語言專家,主攻各類外星語、形態學、音韻學和語法。她也是史波克最出色的學生之一,擁有卓越的聽覺靈敏度。 |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情況 | 獲獎方 |
1992年 | 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剪輯 | 提名 | George Watters II、F. Hudson Miller |
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化妝 | 提名 | Michael Mills、Ed French、Richard Snell | |
1993年 | 第19屆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 | 獲獎 |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
第19屆土星獎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Kim Cattrall | |
第19屆土星獎最佳編劇 | 提名 | Nicholas Meyer、Denny Martin Flinn | |
第19屆土星獎最佳服裝 | 提名 | Dodie Shepard | |
第19屆土星獎最佳化妝 | 提名 | Michael Mills、Ed French |
公司名稱 | 國家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美國 |
公司名稱 | 國家 |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 | 美國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 德國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y Cía. S.R.C. | 西班牙 |
CIC-Taft Home Video | 澳大利亞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美國 |
NBC電視台 | 美國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 荷蘭 |
上映日期 | 國家 | 上映日期 | 國家 |
1991年12月3日(Hollywood, California) | 美國 | 1992年3月5日 | 德國 |
1991年12月6日 | 美國 | 1992年6月5日 | 荷蘭 |
1992年1月1日 | 澳大利亞 | 1992年6月19日 | 西班牙 |
1992年2月14日 | 英國 | 1992年7月22日 | 法國 |
1992年2月28日 | 日本 | 1992年7月23日 | 比利時 |
截至1992年,該片在全世界的票房達96888996美元。
這部電影中,史波克和柯克合力挫敗了企圖誣陷進取號的政治陰謀,開啟了宇宙和平的新局面。相比起前面五部宏大的太空冒險,第六部更像是部懸疑偵探片。(騰訊娛樂評)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完全符合大眾對之的期望,影片的劇本比同系列電影更好,故事有無數的笑點與有趣的轉折,更受觀眾的歡迎。(華盛頓郵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