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
努爾哈赤攻下撫順城,撤走時將城焚毀,一直到清康熙二十一年,
康熙皇帝第二次東赴
永陵謁祖時,
撫順仍是一片荒涼。由於撫順是清王朝“開國立基”的“龍興聖地”,有時
清朝皇帝謁永陵的必經之路,故從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起,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止,用了六年時間,重新修築的撫順城。
清代撫順城的位置在明代撫順城南面,按現在的區劃是:西至寧遠街,東至新華街,北至永吉路,南至新城路。據《
盛京通志》記載:城周圍共三里,有東、南、北三個城門。南門叫“嘉會門”,北門稱“廣潤門”,東門為“
便門”。重新建城之後,城內商業隨之繁榮。商店、鋪店、手工業作坊遍布街市。較大型的店鋪有撫西絲布店、永和當鋪、福糧庄和一品位飯店。還有肉市、牲畜市、柴市等自由交易市場。成為
遼東東部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交流市場和集市中心。
清道光九年(1829年),清政府曾撥款對撫順城進行了一次大的維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日俄戰爭時期,撫順城遭大炮轟擊。“廣潤門”匾額被俄軍
炮彈擊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興仁縣改稱
撫順縣,移治於撫順城。撫順城內工商業和居住中心逐漸移至
渾河南岸的
千金寨。此後,撫順城日趨蕭條,而城牆“嘉會門”則一直較完整存在。1950年,為了擴建道路,將城牆全部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