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哈倫
凡爾哈倫
愛彌爾·凡爾哈倫(1855-1919)比利時具有國際影響的著名象徵主義詩人,素有“力的詩人”和“現代生活的詩人”的美稱,也是一位有強烈愛國激情的人民詩人。出生於安特衛普附近的聖·阿芒鎮,從小愛好詩歌,中學開始寫詩,曾進魯汶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后雖進入律師事務所,但他並不熱心法典,卻醉心於詩歌創作。188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佛蘭芒女人》,歌頌家鄉的女性美和自然美,才華畢露,大獲成功,被譽為“佛蘭德風土詩人”,在歐洲詩壇嶄露頭角。
詩人從小就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當詩人面對黑暗、冰冷、嚴酷、醜惡的世道,精神上感到極度痛苦時,仍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像冬夜一樣舉起純潔的聖杯,向上蒼喃喃祈禱,祈求大慈大悲的天主降福於人類。但天主卻合上雙手,閉上雙眼,守口如瓶,完全無視詩人失望的呼嚎。詩人虔誠的信仰受到無情的嘲弄,對自己的不幸簡直要大哭一場,於是寫了《虔誠》這首詩。全詩以“冬夜舉起純潔的聖杯祝福上蒼”為起興,又以此句為收尾,前後呼應,中間突出因失望而造成的精神痛苦,令人痛心疾首,具有震撼魂魄的力量。 1891年,他發表詩集《我的道路上出現的事物》,世界觀開始轉變。1892年他加入了比利時工人黨,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建立了“人民之家”藝術分會。他毫不猶豫地投入生活的洪流中去,如醉如狂地追求直接的經驗和感受,認為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形形色色的人物皆可入詩。他敢於面向現實,面向生活,以滿腔的熱情,強烈的愛憎,細心的觀察,理智的思考,用嫻熟的象徵手法和豪放的藝術風格,寫下一部又一部閃爍著現實主義光輝的詩集;這些詩集題材極其廣泛,“概括了當時整個時代的新的面貌”,不愧是19世紀末20年代初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面鏡子”。
凡爾哈倫是帶著純樸的鄉土氣息走上詩壇,而後成為歐洲卓有成就的象徵主義詩人,後來,由於受新興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又走上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用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描繪五光十色的現代生活畫卷,濃墨重彩,聲情並茂,往往在關鍵的地方畫龍點睛,妙語驚人,在現代派的詩歌大森林裡自成一格,因此成為一名有國際影響的著名詩人。
凡爾哈倫早期詩歌富有濃郁的佛蘭德民歌色彩,語言質樸,感情純真,不論是寫景還是寫人都顯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通俗卻無俗氣。但這種純真而明朗的田園色彩不久就被天昏地暗、寒氣襲人的詩風所代替。社會的黑暗和宗教的虛偽造成了詩人的“精神危機”,並使他與當時盛行歐洲的象徵主義思潮一拍即合。他喜歡用陰暗、晦澀、朦朧的語言來描寫昏暗、肅殺、冰冷的世界,用以暗示他的彷徨、惆悵、痛苦欲狂的內心。這一時期,他發表的三部著名的象徵主義詩集《黃昏》、《土崩瓦解》和《黑色的火炬》,是傾訴世紀末悲觀絕望的陰暗三部曲。
出版的詩集有《佛拉芒德女人》、《黑色的火炬》、《妄想的農村》、《觸手般擴展的城市》、《戰爭火紅的翅膀》以及詩歌合集《整個佛蘭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