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疫病

綿疫病

綿疫病,俗稱“爛果”、“掉蛋”、“水爛”,屬真菌病害,幼苗和成株均可受害,主要危害果實。幼苗染病,嫩莖呈水漬狀縊縮,引起幼苗猝倒,成株葉片受害,呈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綠色至淡褐色水漬狀病斑,有明顯輪紋,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展,邊緣不清晰,斑上生有稀疏白色霉狀物。乾燥時,病葉片乾枯破裂。嫩莖染病,病部變褐色,縊縮,致使上部葉片萎蔫乾枯。果實染病,多以下部老熟果開始,先是病部呈水漬狀小圓斑,后逐漸擴大稍凹陷,呈黃褐色或暗褐色大斑,最後蔓延到全果。果實收縮、變軟,潮濕時密生白色綿毛狀菌絲(霉層),果內變黑腐爛。果實內部變黑腐爛、易脫落,病果落地后,由於潮濕可使全果腐爛病遍生白黴,最後干縮成僵果,病葉有明顯輪紋。

發生特點


綿疫病
綿疫病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傳播,發病適溫為28~30℃,濕度在85%以上發病快,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過密,定植過遲,偏氮,重茬,長果形品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增施磷、鉀肥,提高抗性,在田外集中處理病果,與瓜類、豆類輪作;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多雨地區採用高畦(壟)栽培方式,不覆蓋地膜時,要深開溝、高培土,以降低土壤含水量。少雨地區可覆蓋地膜。精細整地,小水輕澆,雨後及時排水。適時整枝、搭架。中後期摘掉老葉和植株內部葉,增加株間通風透光,並使果實周圍空氣流通。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重病地與非茄科蔬菜進行三年輪作。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