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漢語漢字
“示”,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shì,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示”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古文示。神至切”。“示”的基本含義為地神;引申含義為讓人看,顯示。
在日常使用中,“示”常做名詞,表示對別人來信的敬稱,如惠示。
“示”,最初見於《說文》中的商甲骨文,會意字,原來是祭神的石制的供桌,呈“T”形。後來才演變為“示”(音qi,同“祇”),而且與“示”(音shi)混同。“示”旁的字大都與祭祀、崇拜、禱祝有關。後來“示”字發現於金文、楚系簡帛、說文中,楷體字和現代版的“示”皆從《說文》中演化而來。其字源演變圖如下:
示的字源演變
示的字源演變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詞 | 例句 |
shi | 動詞 | 顯現,表示 | notify,show | 示像 | 示,現也。——《華嚴經音義》 |
指示,讓人看,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讓人知道 | point out,demonstrate | 示仰 | 示,語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 ||
暗示,示意解釋 | hint | 范增數目 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 |||
名詞 | 公文,告示 | 公文,告示 | 那看的人雖如人山人海,好在國王久已出示,毋許驅逐閑人,悉聽庶民瞻仰。——《鏡花緣》 | ||
泛指命令,指示 | order | 戲子們請老爺的示:還是伺候,還是回去?——《儒林外史》 | |||
對別人來信的敬稱 | your letter,instruction | 惠示,賜示 | |||
參考資料 |
《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正韻》渠宜切,音岐。同祇。《周禮·春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釋文》示或作祇。
又姓。《史記·晉世家.示眯明。《左傳》作提彌明。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越嶲郡有蘇示縣。
又《唐韻》《集韻》《韻會》神至切,音侍。垂示也。《說文》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徐曰》二,古上字。左畫爲日,右爲月,中爲星。畫縱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廟社神祇皆從示。《玉篇》示者,語也。以事告人曰示也。《易·繫辭》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矣。《禮·檀弓》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書·武成》示天下弗服。
又與視通。《詩·小雅》視民不恌。箋:以目視物,以物示人,同作視字。《禮·曲禮》幼子常視毋誑。疏:示視古字通。《前漢·高帝紀》視項羽無東意。師古註:漢書多以視爲示。
又姓。明宣德中賢良示容
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古文示。神至切
說文解字注
“示”天象。見吉凶。見周易辭。所㠯示人也。從二。古文上。三、謂川。日月星也。觀乎天文㠯察時變。見周易賁彖傳。示神事也。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敎。凡示之屬皆從示。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中庸、小雅以示爲寘。
古文示。所謂古文諸丄字皆從一也。
中國大陸 | 中國台灣 | 中國香港 | 日本 | 韓國 |
參考資料 |
1 | 2 | 3 | 4 | 5 |
參考資料 |
草書-釋希白-《潭帖》 | 行書-王獻之-《寶晉齋法帖》 | 楷體-王羲之-《潭帖》 | 隸書-韓擇木-《潭帖》 | 篆書-篆刻字典-《中國篆刻大字典》 |
參考資料 |
字形 | 韻書 | 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示 | 廣韻 | 止 | 平 | 支 | 羣 | 開 | 三 | 全濁 | 巨支切/時至切 | ɡʰje | |
止 | 去 | 至 | 船 | 開 | 三 | 全濁 | 神至切/巨支切 | dʑʰjei | |||
集韻 | 止 | 平 | 支 | 群 | 開 | 三 | 全濁 | 翹移切 | ɡjɛ | ||
止 | 平 | 之 | 船/常 | 開 | 三 | 全濁 | 市之切 | ʥie | |||
止 | 去 | 寘 | 章 | 開 | 三 | 全清 | 支義切 | ʨiɛ | |||
止 | 去 | 至 | 船/常 | 開 | 三 | 全濁 | 神至切 | ʥiɪ | |||
韻略 | 去 | 至 | 神至切 | ||||||||
增韻 | 平 | 支 | 翹移切 | ||||||||
去 | 至 | 時利切 | |||||||||
中原 | 去聲 | 支思 | 審 | 全清 | ʂï | ||||||
中州 | 去聲 | 支思 | 詩至切 | ||||||||
洪武 | 平 | 支 | 群 | 渠 | 全濁 | 渠宜切 | g‘ie | ||||
去 | 寘 | 禪 | 時 | 全濁 | 時吏切 | ʒie | |||||
參考資料 |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調 | 聲母 | 韻母 |
魏 | 脂 | jiəd | |||
晉 | 脂 | jiəd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ʑʰ | i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dʑ | i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ʑʰ | jei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ʑ | iɪi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ź | ji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ʑʰ | ǐe | ||
參考資料 |
客家話[梅縣腔] si5[陸豐腔] shi5[寶安腔] si5[海陸腔] shi6[客英字典] shi5[台灣四縣腔] sii5[東莞腔] si5[沙頭角腔] si5[客語拼音字彙]si4粵語si6潮州話s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