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古城

岔道古城

岔道古城在八達嶺外。據《延慶州志》記載:“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今宣化)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四海治為北路。”故得名“岔道”。

根據考古報告,公元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岔道城開始修築,歷經三十餘年終於建成,整個城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

簡介


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全城總佔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牆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牆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牆有烽火台2座。城牆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築,晚期又在原城牆外用條石和磚砌築。

風景


古老的岔道城三面被青山環抱,城中原建有關帝廟、城隍廟、泰山廟、東獄廟等10座廟宇,還有守備衙門、公館、戲樓等。西城門外有練兵的校場。還有糧秣、武器彈藥倉庫。城的東北兩側山頂各築一座堡壘。周圍山峰築有嘹望敵情的烽火台。為加強防禦,在西關外還建有土邊城垣。建成的岔道城鎮守官兵常駐守備1名,把總3名,兵丁788名。清代以後,岔道城不再駐軍設防。明朝後期以來,因戰爭和自然因素破壞,岔道城城牆的南段、東西段均保存較為完整,北城牆塌毀較嚴重。其四角現保留有實的城台,南牆中還有兩處馬面,西城門尚存,東城門僅存條石地基。城內原鋪戶、客棧等老式建築已被部分現代民房所替代,只留下驛站、把總署、守備署、玉皇廟、城隍廟、關帝廟、清真寺等遺址以及散落在街道兩旁的石碾、石磨盤等。城內官井和三棵近200年的古槐樹保存完好(為市二級保護古樹)。
1985年被確定為延慶縣第一批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起,在市文物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專項資金對南段城牆、東西城門及部分古迹進行了修復。